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翻译是信息转换的一种方式.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准确解读原文的信息,特别是要善于捕捉词语所蕴含的潜信息,以求最大限度地把原文的意义如实地传递给读者.此文从概念意义、语境意义、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等方面探讨汉英翻译中如何处理词语潜信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翻译论强调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视角,能根据原文语境的变化灵活地转换视角。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双性”视角不仅能帮助译者更全面客观、生动形象地阐释原文,而且有助于儿童从作品中接收到正确的性别社会化信息,实现儿童文学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翻译 ,是语际间的交换。与其说翻译涉及两种语言 ,不如说它涉及的是两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翻译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英汉民族文化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差异 ,故翻译时在语际转换中存在文化障碍 ,这就要求译者要研究文化差异 ,可采取直译、意译等九种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这样既可忠实原文 ,又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以现代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实例分析与比较研究,阐明意象映射概念,探讨隐喻翻译中喻体意象转换的必要性及其策略,提出喻体意象映射的一致性是隐喻翻译中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信息感受的关键,喻体意象的合理转换是隐喻翻译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英汉翻译信息转换中 ,为了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 ,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灵活处理 ,才能使译文既保留原意 ,又自然通顺。但现有的译文其语言特色、文化内涵都有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 ,有的译文信息量却大于原文的信息量 ,因此英汉翻译中的信息损失与增溢往往是并存的 ,等值翻译是译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深层语义的表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着重讨论对深层语义的理解及其翻译方法,以便在语际转换过程中尽量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言信息。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忠实于原文和作者,法律语言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法律翻译要求译者在法律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不强调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但因为语言的差异以及法律文化的不同,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译者必须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超越时代、跨越民族的信息传递活动。最理想的翻译是通过语际的转换,将原语言信息完全传递到译文中去,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即所谓的等值翻译。欲使译文读者得到同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选择与原文作用相等的语言手段来准确完善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及创作意图。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加之不同的语言各有其自己的词汇材料和语法形式,因此,完全等值、毫无信息走失的翻译几乎不可能。信息走失的原因很多,“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的翻译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步骤。在委婉语的翻译过程中,要重视对原文进行透彻的理解,判断原文委婉语的语体和感情色彩如何,也要对语言体系的转换进行研究,采用适当翻译策略在目的语境中进行等效表达。  相似文献   

10.
对文本翻译来说,分析是基础,转换是关键。确立分析单位是为了解读文本的语义信息,选择转换单位则是为了实现原文内容的准确转换。从分析单位入手,对转换单位的实质进行探讨,旨在说明转换单位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可视为分析单位的原文语言层级,而是源语文本的单位语义。这种“语义性”的转换单位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文本翻译中“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厚翻译述评     
分析了厚翻译的成因,作者认为:语言文化差异、文化取向不同和译者主体性有别是导致厚翻译的主要因素。翻译实践中的厚翻译现象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译文的信息量不应大于原文的信息量;过度过滤源语文化的异质成分是译者主体性的过度表现,是一种文化自恋倾向,往往会导致厚翻译的信息量超额,从而使译文的关联度大于原文的关联度,降低译文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语言风格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传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的论认为源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的开放实体,是译者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根据目的论理论,目标文本与源文本之间一定存在文本间的连贯,译者要决定在多大程度上译改原文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骆驼祥子》两译本为例着重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小说语言风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回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以译文或相关素材为翻译对象,以考证原文的表述为旨归,涉及源文本到译文再回到源文本的双重过程。在回译涉华文献时,译者始终要做到有理有据:一方面,符合拟译文本的意思,另一方面,要考证中国文化中或历史上确有其人其物其事。这一过程类似"猜谜",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拟译文本的"谜面",猜测可能的"谜底",然后查找文献验证其真实性,直至找到最佳的"谜底"。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原文中的隐含信息。译者可能明示隐含的意义,也可能对等翻译,但如不考虑原文和译文语境的话,这两种策略都存在风险。关联理论揭示,成功的翻译关键在于原文和译文具有解释相似性,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达到受众期望于译者所传达的语境效果,而不是符合具体的翻译范式。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启示探讨了翻译隐含信息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从语场的角度评析湄洲妈祖文化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湄洲妈祖文献英译中存在的语场信息流失问题,分析了汉英翻译中所涉及的语场变量在语篇翻译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有效地避免由语场因素所造成的误译现象。结果表明,语场因素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重视语场因素,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以保证源语和译语的语场一致。  相似文献   

16.
浅谈《春晓》与它的五种译本间的信息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不同于普通翻译,文学翻译中信息差调控往往决定了它的译文的成功与否。本文通过对《春晓》与它的五种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从阅读的角度考察原语文本与译本之间的信息差,初步分析文学翻译中的信息差产生的原因及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17.
"显化"是指原文本的隐含信息在翻译时得到明晰化。作为翻译普遍特征之一,目前针对显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少数双语平行对比的文学译本比较,法律尤其是涉海法律英译领域较少论及。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英译为例,对海商法英译中的显化表现进行探讨,认为由于法律和文学文本的差异,目前基于文学翻译的显化分类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海商法英译。海商法英译的显化体现在语言功能和法律功能两个层面。语言功能上的显化类似文学文本的显化类型;法律功能上的显化则表现在文本格式显化、文本特征显化和文本意图显化。  相似文献   

18.
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对源语文本信息的整合与转换。尤金·奈达的信息传译理论在文学翻译的英译汉过程中颇有帮助。其理论认为,信息的传译就是在对语言的语法和语义做出分析,即信息分析之后的重组信息过程。而习语的传译、喻义的传译、泛指语义与特指语义的传译、赘语的处理、语义成分的重新分布、上下文的增补等六个方面的语义调整和话语、句子、单词的结构调整是保证信息分析准确有效的双重安全卫士。  相似文献   

19.
翻译什么的问题属于翻译的本体论问题,"以原作所写的现实为模特"就是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由于西方学术话语在中国的优势地位,这一命题的理论价值尚未揭示出来.经过修正,这一命题将有助于建立译者与作者、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平等对话关系,有助于理解人与翻译以及人与他者文化的关系.孤立的文本不占有文本的全部意义,"现实"同文本一起成为翻译的对象改变了对翻译本身及翻译中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然而这个"现实"并不是现成的,它同文本的意义一样是在实践中由原作和译者共同揭示出来的.共享"现实"的引入有助于翻译实践及对翻译的伦理和政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主要依据,对汉荚广告翻译中常见的“不信”现象做出例证和解释。认为广告英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为吸引消费),其译文不应再追求传统翻译理论中对原文的忠实移植,而应把重心放在是否达到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因此,广告翻译其实是译者有意改变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的一种行为。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任意为之.其总的原则是译文能够达到与原文广告对原语读者所起的相同甚至更好的功能和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