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19年11月16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组织日人围殴中国青年学生引发冲突,造成中国一名警察死亡多名市民与学生受伤。随后中日双方展开交涉,迟滞一年方得以解决,史称福州事件。中日双方围绕此事进行多次谈判协商,最终日本军舰撤离福建并道歉赔偿。日本《时事新报》《福冈日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等报纸对此均有报道,都认为此事的爆发源于中国排日运动,将中日交涉期间造成交涉停顿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所为,并未如常关注日方的错误及日本才是此次事件爆发主因这一问题。日本国内报纸有意渲染放大中国排日运动、抵制日货的后果,主张日本政府对华强硬,而并无关于日本道歉赔偿的报道。由此可见其报纸报道的选择性,以及作为宣传媒介的日本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日本政府对外侵略政策的帮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舆论调查显示,新闻媒体是中日两国民众了解对方国家的最主要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姿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鉴于此,笔者考察分析了2008年<人民日报>的对日报道、<读卖新闻>的对华报道.日本报纸过多的负面报道,对突发性事件的炒作,是导致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报纸以两国关系的大局为重,客观冷静的报道态度,使中国民众对日感情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华人时刊》2012,(1):39
据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报道,第13届"国际格林童话奖"颁奖仪式最近在日本大阪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中国浙江师范大学名誉教授蒋风获奖。蒋风在颁奖仪式后作了题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讲。中国驻大阪总领馆副总领事孔多孜表示祝贺,希望今后继续扩大和加强国际交流,使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国际格林童话奖"由财团法人金兰会和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于1986年共同设立,每两年举办一次,主要表彰为国际儿童文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作为商业报纸,《申报》主张"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公正、客观、真实地报道教育事件、教育活动的信息。它的教育新闻具有文化和思想上的先进性,时刻关注教育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形势,适时指出教育发展的趋势,反映民众的情感和需求。教育新闻中体现教育内容上的国际化和编辑策略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5.
《华人时刊》2009,(2):29-29
1月8日,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举办了“第13回描绘大阪展览”开幕仪式,在这次美术比赛展览中,大阪教育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张林的作品《眺望》获得了“冈本奖”。  相似文献   

6.
自2010年9月7日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国内外关于此次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观点各异。本文从美国的《纽约时报》和中国的《中国日报》这两个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权威报纸上重点摘取了自9月份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利用批评性语篇分析之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方法,对两份报纸上20多条新闻标题进行了具体定性分析,旨在发现隐藏在新闻语篇中的不同意识形态,揭示关于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新闻语篇所反映的国际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1919年,以《大阪朝日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纸对中国国内的社会动态进行了密集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其对华态度经历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过程:从—开始积极倡导“日中亲善”,到巴黎和会后对中国强硬批评;从五四运动期间感到愤怒和失望,再到五四后期对中日关系表达深切担忧.日本报纸的这种态度变迁,与日本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对华政策与外交形势密切相关.在政府的严密管控下,日本报纸一方面通过倾向性报道配合本国的外交方针,同时亦反过来试图影响政府的对华立场.有关这一历史事实的解读和分析,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中日关系以及改进对外宣传方式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标志着日本对东北殖民文化渗透的开始。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不久,又在大连创办了机关报纸《满洲日日新闻》。这份报纸,作为日俄战争的产物,将日本在东北的文化渗透推向了极致。本文以登载在该报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解读这些作品是怎样配合该报的宗旨,发挥"满铁"机关报的作用和功效的。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时期,日本国内报纸用大量的报道构建了他们理解的五四运动。报纸在全方位报道的同时也有相对集中的主题:从巴黎和会刚开始时的中日亲善合作到"五四事件"前后中国激进派盲目"排日"、欧美人士幕后操纵等。在整个事件中,媒体明显受日本政府立场左右,同时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有些许影响。虽然个别知识分子能发出批评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在当时并不被重视。实际上,日本报纸关于五四运动的报道与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变化、中国北京政府对日外交政策以及日美势力争夺在华权益等政治、外交因素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报纸在报道政治时事新闻时是否真的能够摆脱政治逻辑的约束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闻理论问题.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当代香港发行量最高的市场化报纸<东方日报>与台湾国民党报纸<中央日报>对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的报道,结果发现第一,市场化报纸报道时事政治新闻时更倾向于使用"人情趣味框架"而非"议题框架".即使在处理一些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时,市场化报纸也会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处理务求生动明晰;与此同时,市场化报纸在建构框架时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把事件纳入宏观的历史条件中,从而赋予事件具体的时空意义,也给读者创造了相对开放的新闻解读空间.第二,市场化报纸尽管使用大量的技巧模糊框架,淡化立场,在组织框架上非常注重以均衡的篇幅报道事件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但框架的高层次结构还是会表现出其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讨论1904-1905年北京由启蒙知识分子主办的两份报纸<中华报>与<京话日报>对日俄战争的报道与评论,背景是清末民初启蒙运动,其动机因应着对戊戌维新与庚子事变的反思.启蒙知识分子眼中的日俄战争,延续着列强对中国的侵凌,同时也昭示着世界政治潮流动向.办给上层人士看的<中华报>,屡屡对日本的野心、举措发出质疑,体现了明晰的国家主义立场;主要针对中下层民众的<京话日报>,则继续塑造日本"东方文明国家"的形象,借此树立与推广民众对"文明"、"维新"的好感与想象.两种报纸的报道差异,构成了北京报纸报道日俄战争的立体层面.  相似文献   

12.
云南"3.01"事件发生后,分别属于中美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从分析样本中发现,《人民日报》将"3.01"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事件,《纽约时报》则认为这是一起中国维汉民族矛盾所引发的袭击事件。两报在报道中选择差异甚大的报道议题、关键词、图片、信源来印证和强化自身对这一事件的判断。报道呈现如此分野,与两报的价值立场和办报定位有关,《人民日报》以"喉舌框架"来报道"3.01事件",而《纽约时报》则以"冲突质疑框架"来审视它。《纽约时报》对"3.01事件"的报道固然有其意识形态偏见,但其多元立场、多种视点的报道框架与思路对中国媒体亦有启发,对于中国媒体提升对境外受众的舆论引导力和话语影响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48年的"九龙城寨事件"是中英双方围绕战后香港问题的一次较量.整个事件呈现出中英两国外交当局、香港政府、广东地方政府、九龙城寨居民和中国内地民众在"两国多方"格局下的角力.事件之初,国民政府试图利用民众运动与新闻舆论迫使英国让步.但由于广州民众运动过火引发"沙面事件",促使国民政府软化立场转向寻求妥协.而英国则态度谨慎,对于涉及城寨管辖权的问题寸步不让,在谈判过程中以拖待变.整个交涉过程一波三折,最后中英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无果而终.这一事件充分揭示了战后国民政府所处的尴尬地位:中国虽被抬升为世界"五强"之一,但在这强国梦幻之中的外交却仍然是"弱势外交";由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国际新秩序使得中国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国的宰制,国际环境异常险恶;而民族主义情绪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空前高涨,使得作为民族主义与革命意识形态色彩强烈的国民党政权恰恰在利用民族主义这个问题上跛了脚.当然,此番交涉毕竟是1899至1949年间历届中国政府在城寨问题交涉上走得最远的一次.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非典型肺炎事件报道中广东报纸刊发的新闻评论(主要是时事评论)的分析,并结合中国新闻传播史,探究新闻评论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选取《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对“三鹿奶粉”的报道为新闻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文本的内容要素进行总结与归纳,发现《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展现了“健康中国”、“政府负责”、“各方满意”的媒介形象,而《纽约时报》则相应传达了“问题中国”、“政府无力”、“民众激愤”的信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报纸的一贯立场及受众的“固有观点”有关。在传播速度日趋快捷的当今社会,一方面,要引导受众正确对待外国媒体的报道,另一方面,也借鉴外媒的长处,改进中国传播主体的话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17.
[提要]在日本,主流报纸是促成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也是塑造日本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最有影响力的渠道。《朝日新闻》因其对日本右翼政治势力所持的批判立场,一直被认为是一家对华态度较为温和,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且有担当的主流媒体。然而,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朝日新闻》的涉华社论在国家利益逻辑和意识形态逻辑的作用下,对中国的外交尤其是领土争端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且态度坚决,其着力建构的是一个带有强权色彩和力量威胁的异质性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8.
重大国际事件新闻是当代媒体竞争的重要阵地。对于报纸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媒体来说,抓住重大国际新闻热点题材、持续不断地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做重点的“包装”,已经成为都市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塑造自已的特色或品牌,藉此壮大社会影响力的一条相对便捷的渠道。现以《海峡都市报》的报道实践为例,浅谈都市报应如何参与国际重大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1、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万 长期以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数字一直说法不一。1946年国民党政府根据战时统计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认为军人伤亡为331100人,民众伤亡8420898人。1946年美国出版的《世界年鉴》认为中国军民伤亡数字为3500万,其中死亡1800万,伤1700万。日本历史学研究会在《太平洋战争史》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中出现的倾向性态度一直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基于媒体国际新闻报道态度模型,记者对报道态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负面新闻的接受程度和新闻的重要程度。仅当社会对负面报道的接受程度较高时,媒体内部报道态度才会出现差异,即关联度较高的记者会倾向于负面报道,关联度较低的记者则倾向于正面报道。基于《纽约时报》对华新闻报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纽约时报》记者比非《纽约时报》记者负面报道倾向性更高,新闻工作者相较自由记者更倾向于负面报道,这表明美国媒体对中国新闻的负面报道现象源于美国民众对中国新闻存在先验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