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语文教育审美能力,是指从事语文教育活动的审美主体即师生(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按照审美意识即审美观念(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和审美心理(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等),对审美客体即文本(文章、文学等)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即审美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和审美范畴(优柔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在审美时所必需的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或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鉴别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教育。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教材、课堂活动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得到美的陶冶,使语文教学达到寓美于教,寓美于学,以美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是审美再创造的艺术。译者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再现。译者在再现原作美的同时,也在表现出自己的才识美、情意美、创造美。译者的美融入译作之中,与译作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 ,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人文美等审美因素 ,顺应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规律 ,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5.
交通结构既具有一般结构系统的审美内涵属性、表现特征和功能作用,也具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现代交通系统的结构美是一种整体性的美,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是形式与功能相统一的美,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美,是静态与动态相协调的美。因此,交通系统的结构美具有复合性、多层性、可变性、渗透性等重要审美特征,并具有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美化环境、提升人们审美能力、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浅谈文学语言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美离不开节奏美 ,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的节奏美由语音层的音响美、意象层的画面美、语意层的情感运动美构成。把握语言节奏美的审美层次 ,能更好地领会作品中声情并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从阐明审美教育的内涵、体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入手,在剖析体育与审美教育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体育教师自身应注意教态美;要讲究讲解的语言表达美和示范动作美;要注意体育教学方法美;要重视场地器材布置美。  相似文献   

8.
关于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一直是美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审美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是审美性趣的培养 ;其次是审美观念的培养 ;再次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美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和掌握美和审美的规律 ,更重要还在于按照美和审美的规律来促进世界的美化。要能实现这一任务 ,就必须借助于美育 ,只有通过美的人和他们的审美活动 ,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 ,世界更美和人更美。  相似文献   

9.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朱光潜、李泽厚提出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思想 ,本文提出了新的美学思想 ,即感应美学。感应美学认为 ,美只存在于审美关系之中。离开了审美关系 ,美就不存在。审美关系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双方构成的 ,美既包含着客观因素 ,也包含着主观因素 ,是二者的统一。这就是说 ,离开了审美关系中的任何一方 ,美就不可能产生。所以 ,美既非客观的 ,也非主观的 ,而是主观和客观感应沟通、合而为一的产物。感应美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外感应与内感应。外感应与内感应是根据审美客体在主体的头脑之外或之内来区分的。外感应与内感应构成了审美感应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体律动 ,在生活、劳动和运动中 ,它是有目的的运动 ,在艺术中 ,它是一种有一定表现力的、有各种韵味的运动。古今中外对人体律动美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人体律动美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它可以强身健体、美化形体 ;抒发情感、调节心理 ;发展动觉、协调身心 ;训练动觉、发展智力 ;团结群体、促进交流。  相似文献   

12.
艺术美是美的最高级形态 ,蕴含在艺术本体的美学特质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产生联系、共鸣时 ,就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生活日趋审美化的今天 ,引导人们认识艺术美功能的生成和实现 ,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正确对待雅文化与俗文化的鉴赏差异 ,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它从席勒的时代现状入手,把美学问题与改变人性分裂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探讨,确定美是拯救人性的唯一手段。它从人性的分析开始论美,得出人的三种冲动:感性)中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这三种人性冲动决定了三种人:感性的人(自然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游戏冲动结合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最终成为了道德的人。因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所以美可以使人性完整,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种美论是一种伦理美学的思想,是针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手段而形成的美的人性改革手段。它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具有伦理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4.
在苗族先民看来,美是光亮鲜明的形式,这种观念涉及“金”、“光”两个与审美起源相关的因素:一方面,以冶金为基础的劳动创造了光亮的形式,审美就诞生在冶金活动中,是对光亮形式的创造和喜爱;另一方面,光不仅给予感官把握美的可能,赋予美以形式特征,成为审美活动的基础,而且在光明生活的意义上,展现着苗人自身生活的炫,而生活的炫才是对象性的美的根源。于是,在根本上,美是苗族先民以“炫”为特征的自身存在状态的彰显。  相似文献   

15.
审美的话题愈来愈多,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作为一种审美现象重出江湖,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当今学科领域扩容越界,寻求生活中真美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不能视之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或许才能寻求到真正意义的属于劳苦大众的生活中的美,以及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  相似文献   

16.
作为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李大钊以他的青春美、时代美、人生美诗化了中国国民的心灵,丰富、发展了中国国民的情感结构,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革命自觉性,在中国的美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景观多姿多彩、内蕴丰厚,有着海洋自然魅力美、海洋景观形式美、海洋审美再创造引发美、海洋文化历史情貌美和海洋文化现代发展美等审美内涵.我国早期海洋景观审美是在对海洋生物审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先民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景观审美意识逐渐形成,并开展了早期海洋旅游活动.魏晋南北朝更多的人参与海洋景观审美活动,促进了中国海洋景观审美的发展.当前,国民的海洋意识空前增强,这势必促使我国海洋景观审美活动全面发展.悠久的海洋景观审美活动历史,使中国海洋景观具有纷呈的海洋景观类型、鲜明的海洋地域风貌、悠久的海洋景观历史和独特的中华民族风采等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中国仅有70年的历史;美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自确立名词概念,迄今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美育心理学思想是源远流长的。美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如何以音乐、美术、文学的艺术美为主要教育手段,感染人,发展人的美感、鉴赏美、创造美与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美育必须以文学艺术为主要手段,文学也必须通过美育体现其功能及社会价值。文艺美育心理学正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文艺与美育融合起来,发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以美育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