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医患法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上,分清医患关系是解决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的关键.医患关系尽管在某些时候有公权的介入,但归根到底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且存在着多种民事法律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产生的医患法律关系为"医疗合同说"与"侵权行为说"的竞合;在特殊情形下还存在无因管理关系和强制医疗关系.  相似文献   

2.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医患关系因受多方因素影响更趋复杂,从患者视角研究医患关系,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建立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患者展开大样本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得到医患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医患关系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这对医患关系的综合评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构建和谐医疗关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就医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正常的医患关系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关系?但近年来医患关系不正常现象增多,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己经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文章主要以某机关老年医院为例,对近年来老年医院的医患关系现状进行分析,在归因医方原因与患方原因的同时,强调了社会原因?通过比较研究,运用“老吾老”的思想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老年医院构建共同参与新型医患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相关立法存在问题的症结在于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界定不清。透过对学术界相关医患关系法律性质争议的辨析,基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医患关系应是独立于民法和行政法的医事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5.
明代至清代中前期,由于医药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医患关系也呈现复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明清小说中有比较广泛而细致的描写。明清医患关系的社会影响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官府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医生对医惠关系的影响、病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宗教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和传统社会医疗观念对医患关系的社会控制的影响。明清医患关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印证或者隐喻了社会关系的的演变,对改善当代医患关系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医患关系存在着不和谐,医惠纠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就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和心理情况?方法:对无锡市四所医院医护人员医患双重角色和门诊患者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医护人员处于医护和患者两种角色状态下,对医患关系评价和影响因素认知不同;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评价和影响因素认知不同;医护人员患者角色与患者对医患关系趋势和医患交流认知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多方努力,媒体应客观公正报道,传播正能量;政府需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基层社区医疗;医院需简化就医程序,透明就医价格,加强培养医护人员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矛盾冲突不断,“职业医闹”甚嚣尘上,亟需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国古代医患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医德方面,提出了“重义轻利”“易地以观”“仁心”待患的高标准道德要求;同时,也强调医患之间的互信。这些传统医患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优秀医德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当代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对此,我们有必要加以借鉴变通。以往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医患关系的经济和法律属性,却忽略了它的伦理属性。只有回归到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上,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增进医患互信,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医患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与正式契约相比,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合意约定。从契约的角度,这种合意约定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心理契约、关系契约或伦理契约。因此,医患关系在非正式契约层面具有正式契约所没有的特殊性,也正是这些特性赋予了医患契约关系特殊的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红包、信任与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从医患信任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了医患红包产生存在的根源性起因以及治理红包现象的制度建设问题。认为医患红包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建立,医患之间交往互动的核心是建立医患双方的相互信任,由于医患交往关系的特殊性,从而使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成为一种以医患之间各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关系信任,红包则充当了关系建构的媒介和医患关系信任产生形成的催化剂。只有进行嵌入性的制度建构,而不仅仅是利益奖惩的制度化,才能够促进医患相互信任的健康成长,消除医患之间的红包现象。  相似文献   

11.
医患法律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患法律关系应定位于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及合同法律关系。上述法律关系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种 要素。医患法律关系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应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关系论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关系的规范基础主要是行政法律规范,兼及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和内部规范等。国家科研项目中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关系可以分为国家机关与科研人员的法律关系,国家机关与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的法律关系,科研人员与其所在单位的法律关系,各国家机关之间的法律关系,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内部之间的法律关系等五种类型。以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以及科技部的三部规范性文件为样本,研究其所设定的法律关系,可以发现其各自特点与不足。并由此发现未来立法发展的三条道路,以及现有法律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仲裁是解决民商事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学法学专家主张通过医事仲裁来解决医患双方的争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医事仲裁实现了对医疗纠纷鉴定和裁决的有机结合。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对于普通人包括患者群体来讲可谓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这种医患双方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平等性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也造成了医疗纠纷得不到专业性、经济性、快捷性的处理。而通过医事仲裁,并在仲裁模式中引入鉴定机制,将能准确定性纠纷涉及的医学问题,有助于作出公正裁决,实现分清责任、化解争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医患关系的现状与改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呈现紧张状况 ,作者认为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处于转型阶段 ,医疗机构自身存在缺陷以及患者医疗观念的变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有关。要改善医患关系必须采取法律手段来调整、用伦理道德来规范 ,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加强医院现代化管理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在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对诉讼法律关系内容和范围的确认,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国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模式,并对学说和司法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及其民事诉讼法理论,需要在适当完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来建立和充实.本文拟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涵、主体、内容和客体加以分析,以求得民事法律关系的完善定义.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中国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与优先介入领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医务社会工作是现代健康照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范围广泛多样,覆盖疾病预防、临床医院、康复服务、社会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和区域卫生规划等所有服务领域。在恢复医务社会工作过程中,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优先领域、战略重点与介入策略至关重要。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事故频繁发生和医疗纠纷不断增多的处境下,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是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先领域,改善医患关系是医务社会工作战略重点和最佳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对传统医学、传统伦理、传统法律的一种挑战。笔者认为,安乐死是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医疗权就是处理人体与生命的权利,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在有利期望的前提下进行;安乐死法律关系区别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主要在于:通常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指物、行为和智力成果;安乐死的法律关系的客体却是特指患者的生命或健康权。  相似文献   

18.
如何确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才能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才能正确处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想要从民法的角度去探讨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就必须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入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理论,着眼于逐步减少现存的不平等,既要重效率和讲秩序,也要力求体现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对于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铁路运输部门既是一个民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行政主体。铁路客运关系是一种公私法的竞合关系。自乘客进站之时起,乘客与铁路客运部门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竞合关系。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铁路部门行政主体身份的认识模糊和我国现行铁路行政法规的缺位,导致铁路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时,缺乏公法和私法上的合法依据。据此,未来的《铁路法》改革需要在一种公私法结合的研究视野下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