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城学生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的有酬劳动参与率下降7.75%,并未显著影响有酬劳动时间,并导致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11.28%。(2)机制分析表明,上述结果是由农村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调整产生的,市场劳动主要承担者倾向于增加有酬劳动时间,家庭劳动主要承担者则倾向于退出市场部门劳动或以陪读为目的进入城市地区参与非农劳动。(3)在不同就读阶段、流动范围和代际结构情境下,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基于此,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成本分摊、农村陪读家长就业扶持、不同情境的差异化帮扶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东南部L村的个案表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其原因在于农村人口流动的持续时问延长与范围扩大,家庭的小型化与核心家庭剧增,老人养老与子女赡养观念的分歧。为此,有必要寻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3.
利用江苏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健康对农村家庭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健康状况变化对家庭劳动时间分配具有显著影响,不仅劳动力自身健康状况对非农劳动供给产生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非农劳动供给。农户自身认定健康情况越好,选择参与非农劳动的概率越大,非农劳动参与天数也会越多。家庭不健康劳动力越多,已参与非农劳动的劳动参与时间会减少。增加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改善家庭护理水平和农村健康状况有利于农户的非农劳动供给。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傣族农村家庭成员之一的妇女,历来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这是由她们在家庭劳动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民主改革前,傣族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子基本平等.那时傣族处于封建领主制社会,土地属召片领(宣慰使司)所有,农民领取份地种并承担所有封建负担,农民身受土司和召片领双重压迫.傣族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5.
对全国21个省93个村3 362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阐述目前农村住房现状,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农民建房意愿的因素:建筑时间、房屋面积、家庭人口数、家庭类型,同时建立模型对各因素之间进行定量计算,并从中得到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性别比例的变化及家庭结构和婚姻圈的个案研究一直是个弱项.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角度以萧山后坛村为例,剖析20世纪60至90年代浙江北部一个农村的人口性别变化及家庭结构和婚姻圈的特征,以期揭示社会嬗变中东部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和婚姻家庭.  相似文献   

7.
改革十年来,以乡镇工业(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主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已在吴县崛起。它冲破了城工乡农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开创了吴县乡村的工业代道路,形成了城乡工农一体化的新格局,极大地增强了吴县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使吴县农村环境的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汉川县沉湖镇段夹村为个案 ,对现阶段农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化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作了横向研究。研究发现 ,农村劳动人口在职业角色分化过程中 ,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首先 ,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村劳动人口职业角色分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 ,职业角色分化的基本单位是农村劳动人口个体 ,但亲属关系是影响职业角色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为一些职业角色类型的承担者集中于某一姓氏 ;再次 ,实现了职业角色转化的劳动者 ,大多有较高的职业角色满意程度 ,职业角色满意程度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不同职业角色类型的承担者之间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劳动者 ,其职业角色满意程度的差异不是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人口学、社会学(家庭方面)、社会心理学(认知方面)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生育主体———农村居民的主观角度,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并辅以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考察和研究了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生育性别意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依研究结论讨论了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表现和变化,以及对生育性别意愿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自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非农部门的发展已引起国内外普遍的关注。本文试就非农部门的发展和目前农业劳动人口的转移和就业问题作一探讨。一、1949—1987年中国就业增长及其原因的历史回顾1.1949—1979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缓慢(1)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异常缓慢。1949—1979年,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从89.4%降到81.0%,年均下降1.65%;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1年城乡居民随机问卷调查数据组成研究数据库,以家庭为研究单位,将农户分为本地传统农业生产型、本地小城镇化型、半城市化型和城市化型四种生计类型,并对四类农户家庭的人口特征进行统计、比较和显著性检验,寻求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的现实依据。分析认为: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是农户家庭人口特征差异的必然要求;家庭人口特征对城市化转移区域选择有明显的影响;发展本地小城镇应该成为城市化战略的着力点,并建议政府采取措施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扩大小城镇规模、降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门槛等,以推进农村人口梯次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推行计划生育造就了独生子女家庭这个特殊而光荣的群体,他们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政府应当对他们损失的利益进行补偿。河南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利益补偿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从制度层面上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长效机制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保障制度,把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励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家庭消费结构即家庭总消费支出在各种消费资料(包括消费服务,下同)之间分配的比例关系。这里说的家庭消费支出,不仅指家庭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同时包括家庭用于消费的实物支出和劳务支出。只注重家庭消费的货币支出而忽视家庭消费的实物支出或劳务支出,这是自然经济模式在消费观念上的反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无论是货币支出,还是实物支出或劳务支出,都可以还原为劳动的支出,劳动时间的支出。  相似文献   

14.
有的同志认为,苏州农村是集体经济发达地区,乡镇集体工业成效卓著,没有必要再去发展家庭工业了;发展家庭工业副作用大,会“挖走能人、抢走产品、挤垮集体”,得不偿失。因此,搞清楚集体经济发达地区要不要发展家庭工业,就成为集体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一个新问题。我们认为,集体经济发达地区仍有必要发展家庭工业。一、苏州农村集体经济比较发达,那是相比较而言的。目前苏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白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经济、教育发展较快的一个民族,白族农村的家庭养老方式有一些值得重视的特点。白族聚居村———剑川县下江尾村的家庭养老方式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年陕西、河南两省城乡居民迁移状况随机问卷调查数据,以农村家庭为研究单位,按照家庭主要劳动力职业变更情况和居住(就业)地变更情况,将农户分为四种流动模式:本地农业生产型、本地非农业生产型、季节性乡城迁移型和城市居民化型.在对四种类型家庭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不同流动模式对家庭收入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家庭不同流动模式均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收入,进一步影响家庭生活满意度,但农村本地非农业生产型家庭和城市化型家庭收益较大,虽然临时性的劳动力流动增加了季节性就业迁移家庭的收入,但是不完整的家庭生活使得季节性就业迁移家庭生活满意度较低,进一步指出促进富裕且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农村家庭城市化是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福利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中等收入者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就此对安徽当涂县及当涂县博望镇和湖阳乡大邢村开展了专门调查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收集查询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作了合理预测,即农民工成为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将不断扩大,成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等收入者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就此对安徽当涂县及当涂县博望镇和湖阳乡大邢村开展了专门调查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收集查询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作了合理预测,即农民工成为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农村中等收入者阶层将不断扩大,成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与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农村地区家庭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地区家庭结构现状的差异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5人的中小家庭所占比重最大;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户均人口数和家庭类型存在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政策贯彻的力度不同是导致地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医疗保险对家庭创业选择的影响。方法: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数据,在控制家庭受教育程度、人口规模、财富、年收入和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后,实证分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家庭创业选择的影响。结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越高, 城市家庭创业的倾向越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创业选择均起抑制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创业选择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家庭倾向于创业,而城市家庭却相反。结论:政府可通过扩大普惠式的医疗保险激励家庭创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