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正> 化哀号为叹息莱辛在《拉奥孔》这部艺术论著中就拉奥孔雕像的塑造说过这样的话:“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就“不得不把身体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是一个深刻而精辟的艺术见解,它不仅适用于雕塑,而同样也适用于艺术的其他样式与门类。化哀号为叹息是莱辛为了追求艺术要服从美的首要规律而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因为艺术创作不是生活的简单摹制与自然形态的翻板,它需要对客观生活进行概括、提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艺术鉴赏论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艺术鉴赏论以“美均”为认识论前提 ,以“心有所载”为核心 ,全面分析了艺术接受过程中创作主体、艺术作品以及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 ;既充分考虑到接受主体的复杂性 ,又坚持美的可认识性 ;主张“中心有主” ,呼吁艺术鉴赏中的真知灼见 ,并表达了对“世有知音者”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是表达的艺术,也是接受的艺术。教师要遵循美的规律,把握美的特征,营造美的氛围,利用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使教和学配合适当,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和艺术气氛,建立起教学中的双边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这个审美主体从审美客体中得到美的享受,形成师生间的和谐美,开掘出可贵的内潜动力,既培养了审美能力,又发展了智能。  相似文献   

4.
《艺术美学》一书把艺术美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绿色工程”来构建。在写作取向上的素质美育追求 ,学术体例上的自足性 ,美育操作上的实用性和理论表述方式上的圆融美 ,使这部探讨各艺术门类美的学术专著 ,系统而不失灵活地将大众喜爱和渴求的艺术知识与人文知识 ,用学理谨严而又灵动鲜活的话语结构和叙述文体亲切道来。既注重了专业积累与理论水准 ,又注重普及与提高的有机协调和统一 ;既注重艺术美育知识的介绍 ,又深入浅出地传授艺术鉴赏技能 ;既有宏观的理论拓展 ,又有具体艺术样式的独到剖析 ;既有历史的纵向展开 ,又有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艺术热点扫视。这对于在青年学生中实施艺术美育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关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关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一种生理学的“快感”或心理学的愉悦,而未把“美”作为价值来对待,从而也没有把“审美”经验视为对审美价值的领会与享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观点,如把快感、美和美感全部放逐出关学领域,把审美与艺术完全等同,并进而将美学与艺术哲学完全等同,都显得过于彻底,未必合理。王蓓则对王祖哲文中关于审美和艺术“是用两个不同术语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审美与美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也绝非“没有关系”。从形象概念出发,作为动词的审美就是对形象(美的或者丑的形象)的欣赏。审美并不是艺术,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欣赏对象。时宏宇也分析了美、审美与艺术三个重要概念,认为虽然美的概念具有含混性和开放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就废弃,“美”的存在对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与美不能混为一谈,审美就是感性,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艺术与审美不能等同,艺术的界定,应回归“经验”。(主持人简介:李衍柱,男,193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中西方艺术中丑学思想的产生渊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比较认为 :“丑”与“美”在中国艺术中相容互补、共生发展 ,而在西方艺术中则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难以同步生长。同时将“丑学”在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的这种生存状态的差异性置于各自的哲学背景中进行审视 ,寻找形成中西方艺术中“丑“的不同命运的本质的、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书画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这种最初依托纸张发明而产生的“书写形式”,经过魏晋成型、五代革新、术元成熟、明清变法,几近两千年的岁月积淀,进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甚至时常被撷来代表民族气质的艺术样式。它有严格的门类系统,包含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并自成审美标准。及至近现代,在外来政治、经济、军事的冲击下,才伴随着整体传统文化体系的崩盘走向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艺术史,本质上是综合的、宏观的、整体的研究与描述的中国艺术史,即是“复数”的艺术史形态,不是分门别类的门类史的形态,也不是“拼盘”的艺术史形态。将各种艺术门类同时纳入“史境”中,整体地研究中国艺术各种现象的形成与流变,整合艺术门类的材料与作品,对“史境”中的共同艺术规律和艺术现象进行综合的描述,避免像过去的艺术史成为门类艺术史的“拼盘”方式。这是在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基础上,建立、架构与整体地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起点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中艺术反思需要的作用重大:引导日常生活从感性经由知性走向“美”与“善”;在相对程度上控制日常生活的“媚俗”与“反艺术”倾向。日常生活→艺术发现→艺术反思的路径表明: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反思,既能推动发现生活美、又能凸现生活美;既能挖掘新的艺术形式,又能扩展新的艺术内涵;造就“时尚”与“经典”多样性艺术并驾齐驱、在竞争中共同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原生环境是戏曲艺术的“前生因”,并直接铸就戏曲艺术的文化特征。丧失地方性也就丧失了文化特征,而不具备文化特征的平庸艺术形式是缺乏辐射力和生命力的,也不可能成为全国性剧种或世界文化遗产。因此,任何试图割断昆曲艺术与它特定存活生态之间血肉联系的行为都是极不理智的,“泛戏剧化”趋向已经并正在对昆曲保护传承工作产生严重的干扰危害。必须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传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的基本精神,就昆曲艺术植根吴地因而与生俱来的文化特征加以认真的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昆曲遗产的准确思路和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模式具有显著的政党主导特征, 以 “党建国家” 和 “党治国家” 为突出 表现, 即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领导社会革命和主导国家治理, 并成为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 的主导性力量。 在完成中华民族的主权独立、 国家统一的过程中, 作为 “主义-政党-党军” 高度三位一体 的新型现代政治力量, 具有强烈现代化取向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承担起重振国家、 整合社会、 发展经济的历 史责任。 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转型中, 基本国情和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共同决定了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 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和长期执政后, 以政党为中心的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既创造了全新的现代化范式, 也构成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重要维度,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导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模式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于明清土地制度问题, 研究者们逐渐从以一元的、 绝对的所有权理论为指导走向以传统固有 词汇 “管业” 为基础的探讨, 做出管业是 “土地上自由进行经营收益的一种地位”、 收益为核心的权利等阐 释。 通过契约的考察可以发现, 时人对于土地等资源的管业包括了收益权, 同时还包括占有、 使用、 处分等 权利, 将管业概括为 “对物的占有、 使用、 收益、 处分等权利或利益的集合” 更为恰当。 当我们以近现代 的词汇 “权利” 描述管业时, 更多指向的是 “利益” 及有限的意志与自由。 明清时期对土地等资源的管业, 形成了多层级的制度体系, 具有迥异于近代物权体系的外在表现和内在逻辑。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体现了学 者们对于构建 “中国式土地法话语系统” 的努力, 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政治学理论是时代政治精神的结晶。 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政治学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形 成了三大发展主轴。 这些阶段和主轴反映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曲折历程。 伴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 段, 中国政治学的主体意识和反思意识明显增强, 摆脱对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的依附、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 政治学理论体系已成为共识。 在这一目标的导引下, 涌现出田野政治学、 历史政治学、 民族政治学等诸多理 论建构尝试, 它们从不同角度倡导建立本土化的政治学理论体系。 时代变迁推动着政治学的发展转型, 建构 基于中国国情的政治学理论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充分挖掘本土议题、 反思和重构概念体系、 形成新 的政治学命题和证成中国文化价值, 将是政治学理论下一步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美术"译文首现于展览空间并不是一种翻译上的机缘巧合。因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美术",乃是与公共领域内的艺术制度紧密相联的。明了"美术"历史生成的"跨历史文化语境"实践,明了民族国家主体在"跨文化历史语境"实践中的困顿和选择,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艺术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推动国家现代性历程的文化自觉。而这也正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在20世纪后期饱受当代艺术家诟病的向国家意识形态投诚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著作,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就是其中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滕固和他的这本《中国美术小史》从写作背景、内容、方法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进而体现了《中国美术小史》在中国美术史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中国设计艺术学研究历程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沈从文的后半生从文学创作转向物质文化研究的背后固然有时局环境变化的外部原因,也是遵循了他一生对实用美术情有独钟的“内在理路”。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沈从文从“工艺”到文化的视野的拓展、“小心求证”和“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与相关成果,无论就其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比同时期的实用美术研究更为自觉和深化,相对于此前实用美术内部研究的空疏学风具有一种范式转换的意义。沈从文在物质文化领域内的相关研究间接影响到了1980年代以来设计艺术学中的若干分支学科的建设,是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学学科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由于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中民间美术课程的合理解读,该课程的教学因此而显得相对滞后。我们要正确、客观地认识我国民间美术,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本文从色彩层面讨论民间美术教学的可能性,探寻民间色彩与设计色彩之间的融通。  相似文献   

18.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现代设计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同样需要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头脑和现代思维的创造型设计人才。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意识在处理人与空间的关系、历史文化的传承、设计的多元创新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显现出新的特征。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思维为指导,运用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侧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这些新的设计意识。  相似文献   

19.
庄子经典名篇《养生主》认为,人们应当养护好自己的生之主——精神,并指出养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而顺其自然。《养生主》的思想对于当前的绘画艺术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缘督以为经”的思想启示绘画艺术应当顺其自然之道以为常法。其次,“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表明技术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只是较低层面的东西,而“道”才是其最终的归宿。最后,“泽雉”等寓言故事启示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与人为的形式设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学学科,形成了以艺术科学理念为核心,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为论域,以形式主义分析与图像学研究为基础方法论的新研究范式。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而且它所建构起的艺术学研究的现代学术体系及其学理依据与知识谱系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