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电子商务是世界贸易组织目前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但该议题仍然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电子商务新议题面临的网络准入、网络贸易适用规则、网络服务自由化、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便利化、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网络行为管理等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世界贸易组织对电子商务新议题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媒介对公共议题的建构影响着相关政策的变迁过程。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农民工政策变迁过程主要时间节点前后相关政策的媒介建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政策议题形成前、政策出台及实施过程中、政策变迁未完成时及相关政策进入落实阶段后等不同的政策变迁时段,媒介以其独特的议题建构方式,对政策变迁起着不同的作用。研究建议,政府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确定政策议题过程中应重视相应时期的媒介议题,在政策出台及实施过程中应谨慎对待相关议题的媒介建构方式,重视媒介的解读与宣传功能并及时对政策效果进行反馈和修正。  相似文献   

3.
议题设置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影响民众关注社会议题的机制问题.应将议题设置理论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主动性和导向性.议题设置主要有自主设置和借力设置两种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要遵循议题设置的基本理念,按照确认议题、分析议题、确定议题转化策略、制定议题行动计划和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4.
"具体议题框架"(issue-specific frames)是与具体的议题和事件具有必然的联系的一种框架,是传媒进行舆论动员的一种方式。本研究将诚信具体议题框架分为事实框架、反思框架和建设框架,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和《楚天都市报》为例对诚信问题建构的舆论动员中具体议题框架的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议题设置是研究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切入口。在网络空间多元意识形态较量的过程中应当明晰"议题设置"的内涵,既要看到议题设置在引导网络意识形态过程中的应然价值,也要看到议题设置视域下,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存在着实然博弈,即多元化、具象的议题设置与一元化、抽象的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膜,借助热点、争议的议题传播西方思想造成网民信仰认同的失序的问题,发布"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破坏网民主流、共识的历史结论。所以需要在把脉网络意识形态中理清议题设置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危机时期展开良好的传播沟通活动是危机公关制胜的关键。文章立足于产品质量危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危机时期组织议题和公众议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危机时期组织议题对公众议题具有议程设置的作用,但组织议题与公众议题的角度并不完全一致;随着事态的发展,公众自发性地将有关政府监管的话题纳入议题。基于研究结果,一个新的危机传播模型得以产生:通过设置舆论焦点,相关组织可以进行议题管理,主动并有预见性地展开危机公关。  相似文献   

7.
复杂议题的政策制定需要构建议题学习网络,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信息,促进知识生产和应用,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正当性。从议题不确定性和知识需求两个维度,区分政策学习的四种类型,分别是集思广益型学习、委托研究型学习、利益协商型学习、专家讲解型学习,解析每一种模式的适用情境和功能定位。选择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进行案例研究,剖析决策系统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政策议题,如何通过有组织的学习途径增进认知,进而将知识生产转化为政策安排。议题不确定性和知识需求直接影响着政策学习的组织模式,随着不确定性降低或知识需求发生变化,政策学习的组织模式也要相应调整。开展政策学习需要区分议题情境,选择适宜的专家或公众参与机制,提高政策知识供给的效率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议题设置是美国选举政治的重要环节,充当着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关键链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议题日益成为美国选举政治的热点议题,影响着中美关系的稳步发展。基于议题设置的相关理论,本文对2010年中期选举中的中国议题进行了个案研究。文章指出,作为美国国内经济与就业议题的外化延续,中国议题将在美国选举政治中长期存在。在实现候选人迎合政治与舆论潮流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中国议题还可以通过内容阐释框架与党派属性议题保持高度一致。文章认为,竞选中的中国议题对候选人当选后的涉华倾向具有消极影响,存在中国议题负面炒作的"常在化"趋势。基于这些观点,本文尝试提出了加强对美经济外交、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注意通过对美外交在选举年主动设置积极中国议题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传统“树洞”,网络“树洞”是一种中介化的准人际传播。不过,它仍旧是在个体自我言说之欲望与秘密泄露之担忧的矛盾心理下产生的。由于媒介平台的介入,网络“树洞”实现了传受双方的联结,并且在平台商业属性的影响下,其传播内容呈现出议题类型化与表达故事化的特征。事实上,网络“树洞”在作为非正式的社会安全阀的同时,也成了社会风险的潜在孵化地。进而观之,如何让网络“树洞”中呈现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议题,如何让网络“树洞”中由相似经历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不至于带来群体极化,如何让网络“树洞”中的互动交流不会滑向窥私狂欢,显然是当下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公众议题的兴起--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互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传播的兴起是互联网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结果,公众议题的兴起又是网络个人传播发展的结果.公众议题突起于媒介议题之外,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暗藏着互联网的解构力量,并对传统新闻媒介实现其社会功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强化和改进传统新闻宣传,应该积极探索使两者良性互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种新形式在我国有着特殊之处和研究价值。加强对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并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和管理,是当前社会治理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也是促进网络社会参与、提高社会认同、维护社会安全的必然选择。而客观分析当前网络舆情的治理状况,为提出合理对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议题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学说 ,本文从评价联想 FM365网站的广告入手 ,进一步分析议题设置论在广告中的运用方式 ,并提出在广告传播活动中运用该理论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给议程设置模式及大众行为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利用调查实验方法,可以探究不同类型议程对网民政治参与行为的不同影响。总体来看,网络议程讨论仍然集中在事件属性本身,泛政治化倾向尚不严重。其中,国际性事件最容易引发政治参与,并主要通过集体式的讨论方式实现;社会性事件容易增强网民的社会式参与,机制主要是对社会矛盾和政府治理议题的关注,而对其围观式的讨论方式也容易带来制度外参与行为;政治类事件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模式更复杂,触发点也更多元。总之,互联网时代,政治参与影响要素更为多元,议程设置、议题属性、讨论方式等都发挥着不同作用,对政府网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5本在性别与传播领域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近十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主要议题为三种类型:一是立足性别与新闻业的关系,将性别作为报道主体或报道对象来展开研究;二是考察媒介实践、话语文本中的性别如何被建构;三是关注技术、平台等带来的性别传播新议题。该研究领域的重心从早期研究较多集中于媒介中的性别呈现、女性的媒介经验探讨转向更为关注性别角色的媒介实践及文本话语生成,发现性别权力与媒介、社会、技术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从“媒介研究”到“媒介化研究”的变化。社会发展及性别观念进步带给性别传播研究更丰富的研究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网络环境形塑着不同的网络行为,我国的网络环境截然不同于西方。就网络媒介公信力而言,不管是是网络绝对公信力还是相对公信力,我们都面临着网络媒介公信力低下的事实。同时我国的网络极度不宽容。我国的网络议题也存在着以"负"为主和"仇"字当道倾向,这都给我国的冲突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信息传播技术和社会化媒体在公益组织传播中的运用正在扩大公益组织的影响,这一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加入到公益组织基于网络传播的发展研究中。尽管如此,国内对国外公益组织基于网络传播的发展研究还缺少广泛的回顾。该文通过回顾国外28年间公益组织基于网络传播发展的研究进程和热点议题,揭示了网络传播在公益组织发展中的意义,为我国公益组织在网络传播中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现实人口与网民结构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对比,考察了网络舆论生成的因素。文章认为,网络舆论的议题集中在政治化、公益化、底层化、道德化等几个方面,同时具有明显的愤怒、戏谑、怨恨、悲情等情绪指向。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风险,是当前话语格局重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互联网的崛起,不仅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也是社会科学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与机遇.作为一种回应互联网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行为模式重构的新知识形态,网络社会学不仅仅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社会学的一个崭新的理论范式,其基本议题,包括网络空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以及网络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交互影响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9.
当前,传媒"冲突"框架下的拆迁议题引起受众关注,激发多方义愤。在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传媒的这种"冲突"框架还太多地集中于"人"即受害者本身以展现人伦关切,这虽是以人为本,但拆迁中导致的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却被忽视。由于各种原因,传媒对于拆迁中的这种长期隐患还缺少应有的关注。面对日益严峻的拆迁破坏后果,传媒需要在此类议题建构中加以改进和提升环境关怀,包括继续揭露强制拆迁的非法以及严重危害,传媒组织论证和沟通,还应以"公民社会的建构"来矫正拆迁冲突中的伤害诸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一个生态良好、天人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强制交付集体协商的议题在我国劳动法上迄今尚未完全厘清。对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有赖于对集体协商议题的性质和种类的完整理解。基于这种方法论上的考虑,本文从外部范围和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入手,透过美国“集体协商的强制性议题”法制的比较观察,勾勒出“强制性议题”的体系轮廓。在外部范围上,美国采取对劳资关系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准。在内容结构上,美国根据“诚信原则”对涉及“强制性议题”协商的当事人的义务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