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苏曼殊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画家以及革命家.他的诗清新明丽,颇有晚唐遗韵.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翻译了很多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尤其是对拜伦和雪莱的诗歌翻译,引领了后来的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入手,在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探讨苏曼殊在译介外国诗歌时所面临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从“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翻译方法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对苏曼殊的诗歌译文进行分析,旨在重新审视苏曼殊译诗的文学价值,更好地指导现在的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南社诗人与中国诗歌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社诗人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一支生力军,其创作贯穿于“新学诗” 、“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等诗歌近代化阶段,尤以“歌体诗”的探索 成绩突出。柳亚子、高旭、马君武、苏曼殊、于右任等人的诗体变革和译诗实践,从主题意蕴、艺术趣味、语言韵律、体式章法诸方面大胆创新,为中国诗歌从古典形 态走向现代形态的近代化过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是继林纾、严复之后的第三大清末民初翻译家,追溯苏曼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人生经历,发现其以翻译为依托,致力于民族独立、中西文化交流事业。在翻译选材上,首倡择名家名作,提出“应重视原著的思想内容”;在翻译语言上,独钟情于文言文,好用生僻字;在翻译方法上,主张“语无增饰”与“事辞相称”,遵循“译诗为诗”的原则,从而形成...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的译、画、诗与小说有着鲜明的自叙性特征,为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提供了三方面借鉴自叙传小说的开启、抒情小说的开启、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试验.分析其文本叙事策略与其个体性生命体悟的深刻关联,有助于厘清苏曼殊的自叙文本怎么引领着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怎么成为五四一代重要的精神资源、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发生和勃兴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的城市旅居和文学创作是留学生文学的内容之一 ,显示出开放思潮熏陶的迹痕。作为青春作家 ,他作品的抒情性表现了中国城市文化日益增多的移民精神 ,具有九十年代后现代学人所描述的“跨文化”风采。在追求精神自由上 ,苏曼殊可称作近代以来留学生作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作为近代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诗僧"、"情僧"、"革命僧",他以独特的思想创作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引得无数学者为他着迷,并深入研究其人其事.本文搜集了新世纪学者关于研究苏曼殊的论述文章,通过综述的形式,总结把握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因有以禅入诗、入画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诗僧、画僧、诗画僧。文人墨客创作的“禅意诗”、“禅意画”与禅僧禅心外化的“禅诗”、“禅画”有本质上的区别。苏曼殊诗画带有明显的禅佛色彩,如其诗画里大量出现的禅佛名相以及带有“依我自悟”表征的“我”的形象第一人称代词,进一步强化了其现代禅僧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9.
"媚俗"的必要——从林夕身上得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在很多港台诗人那里已经成了一种有名无实的东西,成了"雅人"的游戏和摆设,很少能体现出诗的质地与精神.在林夕,从写诗歌到写歌词,其作品难免会有"媚俗"的成份,但在偏向"俗"的同时,他也有意无意地走向了生活、生命的体验,因此他的作品比那些名诗人的作品更具有可读性,更像诗.  相似文献   

10.
刘长卿是唐代比较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五言诗,受到了历代诗歌评论者的重视和赞扬。但由于他集子中反映现实的诗篇不多,解放后颇受冷遇。三十年来,很少有人对他的诗歌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就近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和唐诗选本来看,对他诗歌的思想评价,学求界却有着较大的分歧。有人说:他“近四百首诗反复吟咏的不过是羁愁、别恨和闲适的情趣”,有人则说:他的诗“虽有模山范水的一面,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诗读懂了没     
<正>曾经有这样一则冷笑话:当前,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作品最不值钱,所以诗人成不了家,不能像小说家、散文家或戏剧家那样称为诗歌家,而只能称为诗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曾在《诗人》这篇文章中写道: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这话不错……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  相似文献   

12.
研究苏曼殊,有一个十分重要且不能不弄清楚的问题,那就是苏曼殊一生“所默默缄守着那份‘难言之们’”所指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从苏曼殊研究初始至今的六十年中,人们始终关注着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开这个难解的“谜”。柳亚子先生是苏曼殊研究的首倡者,也是对苏曼殊研究最有贡献的人。他在1927年10月东京初稿。1928年8月上海修正的(对于‘曼殊研究草稿’的我见)文章中通过对《潮音跋》和《断鸿零雁记》的详细剖析,得出结论:我的意思是如此:曼殊的日本血统,照我讲当然是无可疑的。因为曼殊无论如何好弄玄虚,总不会平空造一个日本…  相似文献   

13.
翻译难,翻译诗歌更难。凡是有过一定翻译实践经验的人,差不多都会有同感。这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比其它体裁的作品,要求艺术概括力更高,语言更精练,意境更含蓄,此外还要求节奏,音韵的优美和谐等等。所以,连鲁迅先生早在三十年代也曾说过同样的话:“译诗,真是出力不讨好的事”。然而,尽管译诗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是,总还得有人去做。事实上也的确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5.
近年出版界重策划而轻学识,常露精疏,每增浩叹。如某出版社“中国历代才子传丛书”之《苏曼殊全传》,书前有所谓“1910年苏曼殊手稿《存殁六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人物都必须在历史提供的现实条件下自我完成。各个不同的完成形式,正构成了世界的复杂性。以被“南社”诗人誉为“革命和尚”的苏曼殊而论,在本世纪初,他曾以一个不避锋镝的爱国斗士的轩昂姿态积极入世,后来却遁迹空门,佯狂玩世。从斗士到诗僧,苏曼殊的这一“自我完成”的悲剧,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诗歌盛于李唐,而女子传将极少,因《全唐诗》赖以存名的女性诗人中,享有盛誉的多系女冠。如李冶、鱼玄机,被誉为“万里桥边女校书”的才媛薛涛,《全唐诗》小传也称其“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在唐代女性文化圈内,女冠占擅一代诗坛风骚,这种颇为奇殊的现象,在女性文学史上也属瞩目。本文将通过对唐代社会风尚、文化背景和女冠这一特殊阶层生活习俗、传世作品的考释论述道教对女冠诗风的影响和女冠诗人在中国女性史上的意义。一、道教为跨逾诗教门阃提供避风港中国的诗教历来比较重视伦理学规范和诗歌的社会功用。《诗大序》把《…  相似文献   

18.
<正> 曹雪芹传世的诗歌只有“白傳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残句,是应他的好友敦诚之请为其《琵琶行》剧曲题诗的末两句,偶然地被记录在敦诚的《鹪鹩庵笔塵》上。单凭这两句残诗和曾亲睹曹氏诗歌的密友对他的评语:“爱君诗笔有奇气”、“工诗善画”,有人认为未能证实曹雪芹是一个“能写好诗”的诗人。但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面,却有大量的诗词歌曲。尽管好多诗词为了适合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呈现出妍媸不一的情状,却均出曹雪芹的手笔。很难设想,一个对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19.
沈德潜在遴选清代前期诗歌时,十分强调“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得到其特别重视的“贰臣”诗人的入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也可见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而诗史互证、以诗见史、因史明诗,则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提要]清代诗评家翁方纲的“肌理”说并未张扬某种诗歌风格,而是悬出了好诗的艺术标准。他偏离了作为中国古代文论、诗论基石的“知人论世”批评观,质疑了“穷而后工”说,将诗歌文本与诗人本人境遇相区隔。尽管翁方纲的“肌理”与西方新批评所说肌质(texture)所指有所不同,而其本意皆为将诗歌文本视为自足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