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的问题在践行中加以解决,斩断了鬼神、死亡与人的价值建立之间的联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人的全部价值限定于"闻道",从而超越了死亡;"不怨天,不尤人",剪除了外在因素,建立起人的自足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人的目的最终着落在虚灵的"天命"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面对人的有限性建立起的审美人生。这些都是在"哲学突破"时期先秦思想面对理性的限度时做出的"向死而生"的转向,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人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人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看来,人是要有所责任的,人是要有所追求的,人是要有所作为的,人是要明理悟道的。  相似文献   

3.
大千世界,万象更新!千头万绪,变化无穷!为此,有人欢呼,有人叹息;有人亢奋,有人沉沦;有人行善,有人作恶;……你推我搡,熙熙攘攘!然而,正是这看似杂乱无章的茫茫尘世,却在重复着一条铁的定律,即:"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于是就有了"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肝胆相照风雨同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买书     
刘德江 《社区》2009,(14):9-9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力以赴高度投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斟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一个人冬天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春意盎然.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李清照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在一个义一个的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书。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因之,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当然也就十分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不有祝鮀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世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没有象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国公子朝的美貌,那是不行的,甚至不易避免灾祸。这里孔子把语言的作用提得很高。孔子还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出辞气,斯远信矣。”  相似文献   

6.
倡言"玄圣"孔子"为汉赤制",是谶纬宣扬尧后火德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春秋公羊家们曾有孔子"缘鲁以言王义"、"以<春秋>当新王"的理论,把没有过当"王"的实际经历的孔子说成为"素王";而谶纬家在公羊家说的基础上,对"素王"说做了怪异的发挥.他们声称:孔子是"黑帝后",因属德为水,故无法"代周家木德之苍",于是只好充当汉继周的媒介,以"玄圣"的身份"为汉赤制";<春秋>、<孝经>两部书,是"玄圣"用以制法的主要典籍,而<春秋>所记"西狩获麟"故事,则是"赤受命.苍失权"之符.为了使"获麟"与"赤汉"受命产生联系,谶纬家对"获麟"故事做了指向很明确的改编.孔子由"素王"变为"玄圣"的过程,便是由"受命王"变为"制法主"的过程.谶纬把孔子作为"闰统"置换了与其同德的秦,在为古史平添了一个虚拟的"春秋朝"的同时,也剔除了一个实际存在过的秦朝.  相似文献   

7.
在孔子思想中,从政治国的理想人选是“圣人”,处世为人的楷模也是“圣人”。他们自奉刻苦,贡献重大,故深得民心,不以强权而拥有天下。之后,任用贤人,“博施于民”,“修己以安百姓”,致政绩辉煌,礼仪完美,称颂古今。唯此系遥远的古代史事,孔子得闻而未躬逢其盛。因此,孔子感叹地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紧接着表示:“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能够亲眼看到“君子”从政治国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8.
苏轼极为推崇屈原、贾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青年时期即创作有《屈原塔》《屈原庙赋》等诗赋书写屈原之死的生命主题,赞颂屈原的精神人格,又"好贾谊"之书,撰写《贾谊论》评论贾谊;中晚年更对屈、贾辞赋推崇备至,以为"楚辞前无古,后无今","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可以说屈、贾的影响贯穿了苏轼的人生旅程.但他对屈原特立独行、绝不妥协的人生态度,对于贾谊"纡郁愤懑,至于夭绝"的处世方式,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屈原之道独为其难而"不适中",批评贾谊志大量小而"不善处穷".而所谓"适中"与"处穷",正是苏轼所践行的人生哲学和处世策略,这也是他与屈、贾的不同之处.苏轼随遇而安,身处逆境也不失乐观旷达,"休对故人思故国""共将诗酒趁流年",永葆一份充满诗意与希望的理性情怀.  相似文献   

9.
儒家学派的人性论已为众多研究者所瞩目,然目光多偏集于孟荀。孔子对人性的论述虽远不及孟荀系统,但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人性的论述和探究,当以孔子始。“性近”与“习远”谈及孔子的人性论,困难在于“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此处之“性”,即指人之本性。何以“不可得而闻也”?古今注家对这一疑难的解释纷纭不一,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引了几家比较突出的说法,兹简括如下。不可得闻,非孔子不言,乃或是孔子罕言,子贡偶然得闻而叹美,或是孔子视对象而言,因为“中人以下,不可语上”;或是孔子晚年所言,故部分弟子不得而闻。对于这些说法的是非固有待研究,但对于孔子有无人性方面的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字很有发散力,一个是"义",一个是"衡"。所谓"度义而后动,衡事而后行"可见一斑。"义"和"衡",一个则重于道德论,一个则重于方法论。当然,两者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就是既有方法论的提示,也有道德意义上的指引。因为"不均",必导致贫富分化,由分化必形成对立,而对立的情绪一旦尖锐起来,则怒火中烧矣。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对"足食"和"民信之"作选择时选择了后者。他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对此,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孔子主张"人民宁可饿死而不可无信",一种认为孔子主张"统治者宁可自己饿死而不可失信于民"。徐复观先生是持第二种观点,并为此作了许多论证。但无论从该文本自身看,还是从孔子的其它言论看,联系孔子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第二种解释都是不能成立的。孔子整个谈话的意思是,在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和让老百姓对政府有信之间作选择时,统治者宁可让老百姓饿肚子(甚至饿死部分老百姓),也不能让老百姓对政府无信。  相似文献   

12.
汉字释义二则杨时俊一、“名”字释“占有”义献疑“名”甲文作,金文作“名”。《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许慎认为“D”即“夕”,《说文》:“夕,莫也,从月半见。”段玉裁注:“夕,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且生矣,...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里的"行"是指活动,就我们学校而言,我们组织的综艺活动也应该算是吧.下面浅谈一下我校在这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士,事也。——《说文》孔子有个叫子贡的学生,曾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说:“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回答,关键地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和"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两章,历来被作为孔子主张对民众实行军事训练的依据,因而认为孔子具有"教战"思想。这与孔子提倡"仁"、"文治"和反对战争的一贯态度相矛盾。《定州汉墓竹简·论语》中,"即戎"作"節戎",而且,联系"教"的意义,"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应该断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样,认为孔子有"教战"思想,其实没有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李金华 《老友》2009,(8):55-55
一、人身"三宝"是养生核心人身"三宝",即精、气、神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原始物质。《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是说,气凝聚而人物成,气散而人物死,天地万物及人类生灵,都不  相似文献   

17.
曾子自述"闻诸夫子"在《论语》、《大戴礼记》中存在着"述孔子之言"和"传孔子之意"两种表现方式.作为弘扬儒学的方法,"闻诸夫子"表现出居故地传师说的正统色彩,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论和心性论有重要影响.在这种弘道方式背后,曾子对孔子学说作具体诠释,促使其转化为现实力量来实现对儒学的发展,表现出文化守成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讨论"改制",既有理论层面的建构,又有经世角度的构想。具体说来,其改制思想具有三种向度:一是基于天人哲学中的王者受命观念而构建的新王改制说;二是对春秋经传展开创造性诠释所建立的孔子改制说;三是面对西汉早期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以更化为中心的汉代改制说。这三种向度具有紧密的关联。首先,新王改制说为孔子改制说建立了理论基础。其次,新王改制说和孔子改制说,一者以天的权威性,一者以孔子的权威性,在理论层面共同表明汉王朝革新更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核争执,美国对朝鲜的意识形态认知历经了三次转换,即"无赖国家说"、"邪恶轴心说"和"失败国家说"。难以协调的价值认同是美朝关系正常化的结构性障碍。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人权问题和政权问题被进一步"放大",是困扰和迟滞美朝关系发展的症结。相对固化和稳定的意识形态信仰,使美朝之间相互敌视和冲突的认知变量难以发生质变。只有设立共同目标,探讨共同规范,遵守共同规则,最终克服心理错觉,才能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其自然是以仁为核心。孔子教育思想分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孔子教育理想的哲学基础是仁;孔子教育对象的哲学基础是人性论;孔子教育内容的哲学基础是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仁心。孔子实践教育理想、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正是"、"求是"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