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本质上,“中国道路”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历史重合,社会主义方向、核心主导、市场支撑和依法治国构成了“中国道路”的基本向度。在实践中,“中国道路”则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提供了最现实途径,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同时也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并开创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抉择,它必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一个基本要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意愿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是关注民生富裕百姓之路。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党的十七大在“邓小平理论”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是“广义邓小平理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则为“狭义邓小平理论”,并在回顾了“邓小平理论”概念形成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对“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作“广义”和“狭义”理解的六个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演进历经了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新时代的创新突破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进步所积淀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根脉相连,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从沉沦到复兴进行浴血斗争的“独特的历史命运”密不可分,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独特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从概念史视角看,改革时期经历了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共领导人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界定,既采取了排除法,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式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林彪、“四人帮”所推行的贫穷社会主义;又从正面立论,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新时代则经历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建构和创新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道路”四个关键词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进行分析,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内涵的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老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应该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道路和发展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涵义来理解。作者依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着重探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以及到本世纪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路,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也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时空延伸,更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现代化的必然逻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交融交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道路,立足时代发展特征,准确把握本国国情,加强改革开放,建设民主政治,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走和平发展之路,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均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把握时代性,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出发,探究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独特之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基本原则、现实动力和根本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动力和根本要求。离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性分析,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衍生发展的具体路径,也无法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现实生活以“化中国”——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现实的发展道路,不断地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并指引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过程,关乎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效,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经济腾飞、人口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拓新之路。在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架构、执行、完善、创新等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功效不可分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中国现代化活力奔涌的重要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俨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精神标识。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拓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全面整顿是开辟这条道路的一次试验。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为这条道路的开拓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证实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他是中国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他继承孙中山、毛泽东的事业,带领党和人民走上了“振兴中华”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代表了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认识,即社会主义是应该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性,但提出了反对“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思想,主张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要重视特殊性的分析方法。列宁从实践上开始了具有俄国道路意蕴的探索,但并没有确立俄国道路的理论命题,其社会主义理论依然是忽略民族性的。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首先提出了指导思想的本土化问题,确立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就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民族特色道路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而展开的理论创新开辟了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  相似文献   

12.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现实命题.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缘何而来”是破解这一命题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逻辑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自己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现实维度看则是对时代和现实召唤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辩证统一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植根中国大地的创新之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研究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等,学界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推进研究的不断深入,应拓展研究视野,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范式;丰富研究内容,强化基础性理论研究;改进研究方法,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比较研究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称“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之中。“三大文化”各有其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三大文化”也各有其价值边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明的基因。革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引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化发展方向,革命精神谱系则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149页。以下引用本书只注页数)1982年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又进一步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372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是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晶。怎样理解这个命题,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几个层次。本文就自己的体会谈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伟大历史转折为开端,期间经历了拨乱反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命题的提出到成功开辟长达14年艰辛探索的历程.要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转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历程本质和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同时,中国现行的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时代主题,这就是中国现代化,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大课题。从两宋以来,中国先后有六次痛失完成社会变革、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机遇;今天正是一个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带领20世纪中国现代化起步的三位历史巨人。“三民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改造论和建设论)”,是指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面主要理论旗帜。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邓小平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也有毛泽东的奠基之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思维高度回答了三大课题: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体制现代化目标问题;中国现代化主体确立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新路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全新命题。该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当代诠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具体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促进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为处于低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动力,在共建中共享,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而且开辟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向,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是为中国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一百年。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确立了“两步走”的大思路,即先进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发生“政治风波”的情况下,党仍牢牢把握现代化的大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确定中国现代化“两步走”的新战略,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