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如何在新的视阈下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是当下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要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必然涉及到下述基本问题:如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尤其是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与思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成熟时期马克思哲学与青年时期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等等。为此,我们特别约请了教育部首届人文社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85工程”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大基地”)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小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俞吾金先生与“大小基地”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凤才教授,以对话形式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经历了由“回到马克思”到走向“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转换。这种范式的转换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历史联系。因此,考察一个世纪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创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反思中国的当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金美 《江汉论坛》2005,4(8):61-64
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创理论,恩格斯哲学、列宁哲学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它们既具有“个性”特征,又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相一致。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是批判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要改革理论体系、关注时代性问题、加强“文本”研究、与当代西方哲学“对话”,但必须坚持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有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路,我们就能实现“返本”与“开新”的统一,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践”与哲学主题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 ,必须结合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才能理解。而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关键并不在于思维范式的转换或哲学视野的转移 ,而在于哲学主题的转换 ,即它实现了哲学主题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换。因此 ,必须从哲学主题转换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核心范畴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田鹏颖     
《理论界》2009,(4):F0002-F0002
田鹏颖:男,哲学博士,教授,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哲学、社会技术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等。  相似文献   

6.
生活与自由--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楹 《学术研究》2006,1(1):5-12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指归是人的解放与自由问题。马克思把此问题仅仅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来考察,把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与改造作为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之根本路径,这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的独特与卓越之处。对此,本文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1)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生成及其对以往自由观的框架性超越;(2)马克思哲学的生活指向,强调解放与自由本质上是对异化的不断超越与扬弃;(3)马克思哲学生活解放与自由诉求理念的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新理性自由法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马克思的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现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了这种新理性自由法思想的产生原因、发展轨迹和主要内容,指出青年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以人类理性、自由为核心,其实质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哲学的沉思在"理性"、"自由"问题上的统一,它是青年马克思新理性自由法思想的精华,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寻马克思哲学的真谛、"回到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必须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自觉精神追求.但这有一个理解的前提,那就是马克思哲学所以发生的精神依据.马克思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把握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其哲学是追求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的哲学,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创新必须超越传统的理解与观念,走向马克思开辟的现代哲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金福 《学术研究》2004,1(1):20-26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些方面走近了马克思哲学,在另一些方面又远离了马克思哲学。为了有利于说明问题,本文也引用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的细致考察表明,其间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肯定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客观而科学对待马克思、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治哲学是否能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和"哲学"切关的重要路径?这是所谓"后哲学"时代的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立场"或"政治趣味"的范围内对马克思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无疑需要我们从政治哲学的视域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资本批判理论的层面重提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则从入的自由发展角度汲取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意蕴,由是观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深远的人文意境仍然"在场".在当今时代,回答社会发展的问题域,仍然需要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视域、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实践视界.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两个板块"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开始迷失路径,进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再进到"权威体系"走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的出现,是因为离开马克思文献造成的。近年来,我国"马克思学"的研究开始使我们考虑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再读《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希望它能启发我们走出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14.
陆剑杰 《学术研究》2013,(5):1-7,13
由库恩提出、经拉卡托斯发展的范式概念,其简明界定应推库恩所说的"研究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物"。马克思哲学的原创范式具有一元性,若脱离其原创文本,加入非马克思的论述,将无从维护其一元性。马克思哲学在其后裔中分化,沉积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等诸范式共存的格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张岱年哲学、毛泽东哲学、冯契哲学等多种形式,而由毛泽东开创、改革开放后转型成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完整成果,其范式的独创性在范式诸逻辑肢上鲜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宋朝普 《兰州学刊》2010,(11):51-54
马克思曾高扬哲学的作用,但也提出要终结哲学。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终结并非否定哲学,反倒是要强调哲学。他有关意识形态现实性的主张更是表明哲学的实存。尽管两人在对哲学,包括对"哲学的终结"的这种理解,即主张马克思思想是哲学,马克思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实践的理论,是一致的,但马克思把这种理解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上,从而在本质上超出了柯尔施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16.
按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黑格尔早就意识到主体哲学的困境,并试图在反思哲学的框架中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而马克思在早期则延续了黑格尔的思路,用"劳动"来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借此来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但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超越了早期的思路。在这里,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具有精神能力或者改造自然能力的人,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人。然而,哈贝马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认为马克思仍然停留在黑格尔哲学的框架中,没有能够克服主体哲学的困境。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三十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研究主客体关系,看不到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的新思路,甚至退回到主体哲学的框架之中。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成熟时期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困境的新思路,把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参与者视角与观察者视角结合起来,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苏东剧变以来,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怀疑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强大的声音。对此,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汤姆.洛克曼则明确提出了还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口号。他为此提出了五个条件,但这五个条件并非是全部的条件。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沃尔夫冈·豪格关于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首位哲学的实践哲学的判断,可以看作是对这五个条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化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哲学主体化"是一个不同于"马克思哲学主体原则"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念。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研究契机是马克思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在"主体化"理论上的缺席。马克思哲学主体化的结构或进路是由研究者、教育者、学习者和应用者主体化构成的总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后教科书时期"、建构当代形态的关键路径在于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需要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相互结合的机制问题具体化对为"物"、"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核心概念的考察与分析,即由马克思物质观的基本特征出发,在存在论层面上理解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的物质观是"实践人学物质观",它以实践观为首要观点,以一般性的社会存在物为基本对象,以异己物与人的对抗性矛盾及其扬弃为主要内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主题。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人学物质观"为存在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20.
杨耕 《江海学刊》2022,(1):45-54
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