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的哲学和科学中,有三种方法,这就是: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强调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和追求深层结构的结构主义方法。与之相应的就是三大哲学思潮,即:分析哲学、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从各方法的特点看,分析哲学的方法与现象学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相比较,界限是分明的,利弊是清晰的。然而同样崇尚本质或深层结构的现象学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的界限就有些模糊了。由于结构主义是皮亚杰建立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的哲学基础,而且,现象学方法也在自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客观地指出现象学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的区别,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其利弊。  相似文献   

2.
虽然杜夫海纳将批评家的使命设定为三点:说明、解释与判断,但他对后两点却加以了极度的贬抑,在杜夫海纳的理论中,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对于作者、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超凌性,大家一起臣伏于它。与杜夫海纳以现象学理论来要求批评家不同的是,布莱直接就是以现象学来从事文学批评的,他对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意识的意识;他认为,阅读行为是读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意识的重合。他将作品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精神对于形式与物质的解脱过程。他对于文学体裁的否定,更是大大超过杜夫海纳。两人采用的都是现象学理论,但杜夫海纳依据的是回到实事的原则,布莱遵循的是研究作为纯粹现象的意识的要求。现象学批评是一种意识批评,结构主义旨在探索事物的深层结构,因此,当结构主义兴盛后,它同现象学就产生了冲突。与杜夫海纳的调和态度不同,布莱对结构主义采取了激烈的否定态度,但两人都看到了结构主义对于现象学批评的好处。这表明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现象学批评,明确排斥对作品进行外部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研究,它的目标虽十分有限,却难以实现;他给予批评家的地位相当低,这与其让作品存在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悖论。然而,现象学的批评主张,对于避免批评家的任意诠释及保护创作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六十年代,法国的哲学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个时髦的新流派——结构主义。这一流派立即使存在主义以及与其近似的主观唯心主义概念(新黑格尔主义,现象学,人格主义)退居到次要地位。法国结构主义的领导人是著名的人种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1908—)。其他主要代表有文化史学家米歇尔·福柯,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文艺学家罗朗·巴特。早在哲学结构主义出现之  相似文献   

4.
杜夫海纳现象学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重大成果.文章主要考察和研究了杜夫海纳关于文学批评的模式和文学批评的功能的思想,指出杜夫海纳一方面反拨传记批评和心理批评,另一方面又反拨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最终在存在论哲学洗礼过的现象学基础上创建了一种自成体系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新理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哲学可分为四个大规模的运动、四个思想体系,即分析哲学、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现象学在横向方面由于融汇人类学的思想而获得了发展,在纵向方面由于融汇本体论方面的思想也获得了发展。分析哲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坚持帝国主义的观点,迄今在奎因(Куайн)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课程决定是教师在特定的、由影响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多元决定的课堂情境中的呈现.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研究教师的课程决定,不仅适切而且必然.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进行反思认识到,我们应当避免课程学研究中的机械论、唯理论等先入之见对当今教师课程决定产生影响,澄清教育现象学的观念,这对研究教师课程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研究项目中的案例证明:以教育现象学的视角探究教师的课程决定,意味着必须回归课程决定本身.教育现象学视域下的课程决定具有如下特质:教师实践智慧是课程决定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人格特质决定了课程决定的品质;教师的课程决定是非连续性的、动态的、偶发的;教师关于课程决定的知识是融于教师自身的、知行合一的敏感智慧.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学》为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然而在讲授此课程时,重心往往放在了作家背景、作品的解释上,而对于文学理论,尤其是20世纪西方文论,却鲜有提及。鉴于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生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系统的了解文学,我们有必要在讲授相关文学作品时导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相关的西方文学理论。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学批评素养。  相似文献   

8.
美国马里兰州圣玛丽学院的哲学教授亨利·罗思文(Jr·Henry·Rosemonp)是美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学生。从今年三月起,他专门为哲学系研究生开设了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前半年为预备课程,介绍十九世纪西方主要哲学流派,重点讲授康德、叔本华、孔德、穆勒、斯宾塞、尼采、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所用参考书是Henry D·Aiken编写的《思想体系的时代》。后一年为正式课程,讲授二十世纪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包括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并介绍释义学(Hermeneutics),拆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等最新出现的哲学流派。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以来,文学在世界范围中的哲学化转向趋势日盛。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诸多理论观念大量渗入文学,形成当代文论中某些不无偏颇的观点。本文从“零度”概念入手,反思这种转向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当前某种创作潮流的警觉  相似文献   

10.
一、后结构主义与两条美学线索的关系如果我们以关于文本意义与审美主体二者关系的理论观点为标准来梳理近现代西方美学,可以发现两条互相对立的美学线索,一条线索从传统释义学、语义学美学、和分析美学到结构主义美学;另一条线索从现象学、现代释义学美学到接受美学。而后结构主义关于文本意义与审美主体关系的理论观点却超越于二者相互对立之外。第一条线索在这个范畴里的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点。首先,文本存在一个确定意义。传统释义学的目的就是克服作者与读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及后来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教育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基础上,提出“文本解构”、“形而上学传统颠覆”以及“主体消解”等理论,后结构主义的这些特征对知识观、课程观及师生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理论对教育实践变革提供了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结构主义被后结构主义的逐渐替代,随着阐释学的东山再起,随着现象学哲学对客观主义哲学的反叛,电影研究的重心明显地从电影文本转向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转向电影观众本身.观众论尊重影片分析的各种角度及理论批评的多元态势.不仅如此,观众论的研究重点在于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心理和观众的心理结构.观众论的这种研究有助于影片创作的适销对路,特别在经济规律支配影片发行市场的今天,观众论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想是解构文本世界,超越非此即彼,消解主体权威。后结构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差异、多元的课程取代统一和普遍的课程;主张教育主体的地位要不断的被确证;主张课程文本意义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主张教学组织形式应当是师生间的对话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论研究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厘清文学场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对于我们准确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概括来说,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思潮及古典认识论传统都对布迪厄及其理论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结构本体论——论韦勒克的文学本质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勒克是 2 0世纪最杰出的文论家之一。韦勒克基于现象学文论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将文学作品的本体视为一种“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这种由语言构成的“符号结构”规定了文学具有“审美性”、“虚构性”和“想象性”三种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论思想的特点和意义,认为中医学的一切理论都以其从属的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中医是用汉语建构的一种认识框架,以及在这种框架下观察世界的一种不同于西医的视角,是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中国式的结构主义。传统中医的健康生活观是一种先进文化,始终将医学视野下的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活人和整体的人,这既是中医坚定的科学精神,也是基本的人文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社会、哲学、文学三个方面探析了接受美学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接受美学是当时德国社会历史的产物;现象学哲学美学、解释学哲学美学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其提供了哲学的背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和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则是其产生的文学背景。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课程理论自诞生以来,就处于百家争鸣之中。本文对学科结构主义课程思潮、人本主义课程思潮及“回归基础”运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述,以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来进一步支撑现代课程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初,一些新的美学与文艺理论思潮,如俄苏形式主义、现象学艺术本体论、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新批评的出现,带来了美学与文艺批评理论领域的深刻变革,古典美学与文艺理论逐渐丧失其主导地位并退出历史舞台,文艺外在规律的说明为内部规律的探索所取代,目的论的研究让位于本体论研究。这一变革使美学与文艺理论从实证论的功利性解释逐  相似文献   

20.
课程理论作为教育理论的一个分支,成为专门、独立的学科是现代教育的产物。从杜威到泰勒,再到结构主义课程直到人本主义课程、后现代主义课程,20世纪美国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课程理论发展的历程并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