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文焯词籍校勘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之时词籍校勘开始兴盛,晚清四大家之一的郑文焯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认识到校词与校经史的差异,反对妄校与昧于裁决.在校勘过程中不仅关注字、词讹误,还着重考察词集名称与版本流传.他在校勘实践中又有诸多异于他人之处,如把校勘与评论结合,详细考证本事,依律校词,阐扬入声字,这也成为其词籍校勘的特色.郑文焯的词籍校勘实可为清季民初词籍校勘学的股肱.  相似文献   

2.
俞樾是清末著名的经学家、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与瑞安孙诒让、定海黄以用并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他将丰厚扎实的小学知识运用于校勘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三部著作,都以校勘取胜.他多年的校勘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校勘学思想:说明校勘的起源与必要性;归纳校勘条例;指出校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为后人校勘古籍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清代校勘学大师卢文弨从事校勘事业的基本情况,以《抱经堂文集》为基础,分析和研究了收集于其中的卢文弨现存书信,着重探讨了书信中的校勘思想和方法。将其书信中的校勘思想归纳为:采众家之长,择善而从;依据体例,适择校注篇幅;保留他注,以助后学。将其书信中的校勘方法归纳为:联系实际,以资校勘;运用算术方法推理助校。同时,指出并举例说明了书信中所见的卢文弨校书不足之处:不察本书体例,强征他书而误;对本书体例考察有失而致误。研究结果可以补充他人对卢文招校勘思想和方法研究的不足,为深入研究和全面探讨卢文弨乃至清代校勘思想和方法注入了新鲜的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籍的校勘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根据校勘对象的不同,校勘方法也各异。在校勘韵文时,如果能够适当地运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知识,往往会取得其他方法达不到的效果。笔者择取前贤时俊校勘之例,试从“正标点、订讹误、明通假、纠错简、补阙脱、删衍文”六方面说明音韵学在校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代考据学大师,戴震虽然在《仪礼》学上没有专门的研究论著,但他在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期间,曾从《永乐大典》辑录出李如圭《仪礼集释》一书,并对《仪礼》郑《注》文进行了精密的校勘。较之前贤,他的校勘在方法上有所继承又有所发明,体现出自身治学的独到之处,为清代《仪礼》校勘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1899至1911年间,郑文焯数次批校《梦窗词》,以词话的形式评鉴艺术风格、审定声律、疏证典故与词意、校勘词作异文,显示出他重声律、以宋校宋、把批评的艺术灵感和校勘的实证方法相结合的校勘特色。他注重总结词籍校勘理论,其校勘成果和方法得到朱祖谋的借鉴,促进了《梦窗词》定本的形成和清末词籍校勘学的兴盛。他对梦窗词深于寄托、严于声律、空灵在骨的重新评价,也推动了清未词坛的学吴风气。  相似文献   

7.
林大椿《百家词》校勘本为当今吴讷《百家词》之通行排印本。林氏对《百家词》的主要贡献是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百家词》的编者、编辑及抄录时代、体例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述,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其校勘本身也使错漏百出的原抄本变成一个可以"披卷诵读"的版本。其缺失在于林本并未遵偱传统的词籍校勘法附列校记,在《百家词》校勘中,面对不同版本的异文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定,并且存在大量的随意变改完全没有其他版本依据的文字,这既违背林氏自己初定的《校勘标准七例》,更大大失却吴讷《百家词》原貌,如用之校勘他本词集,则"殊不足据"。  相似文献   

8.
词籍校勘发端于宋代,至清末成就最高.以校勘学的发展为路径,主要从词籍校勘方面,分析总结龙榆生词籍校勘的十大特征,即择善本、订词题、校正误、补脱、补遗佚、存本色、存疑、校调名、校用韵和证本事,以此评估他在这个领域中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南宋官府校勘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南宋官府校勘,迄今尚少有人论及。作者首次勾勒出南宋朝廷对经史子集四部书进行的12次校勘之概况。南宋在校勘总次数、规模、所校书籍之历史地位等六个方面都与北宋相差甚远、作者探讨了这种差距的成因,并对官方校勘与私家校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研。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宋刻本在古籍中的价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版本学上,宋刻本因其年代久远、流传极少,所以十分珍贵,因而在古籍整理中也出现了不少唯宋刻本是从的情况。其实,考察宋刻本在刻印前的校勘、刻印过程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诸如校勘草率、漏刻、误刻等几乎无书不有,这一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宋刻本在古籍整理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总结前人图书校勘理论,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分析,将古人的校书理论总结为六个方面:一、充分认识到图书校勘的重要性;二、认为图书校勘的前提之一是校勘者具专门之学;三、指出校勘的原则是不可以对原书妄加修改;四、总结出校对有死校和活校两种方法,认为活校是校对的最后目的;五、主张校书时要总结、分析书籍出错原因,并建议校书者应该久任;六、认识到校书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了解这些理论认识对今天的图书校对工作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中国图书出版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通过对其出版环节中校勘的考察,更可见其一时代之文化风貌。笔者通过对宋代官私校勘与官方主要校勘机构——馆阁功能的研究,进而揭示当时之社会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3.
颜之推是北齐著名的学者,其著作《颜氏家训》不仅发现并纠正文献中存在的错讹,对于文献校勘问题也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不少卓越的见解。试图对颜之推文献校勘学上的成就进行总结,并对他采用的校勘文献的方法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4.
俞正燮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他坚持“误者当改,不同者不当改”的校勘原则,秉持理校为主的校勘方法,其校勘学成就被世人所推崇.  相似文献   

15.
<宋书>目前通行的本子是中华书局标点本.此本乃点校精审,为学界所公认,然因卷帙浩繁,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比如,常常径据他书改动原文,尤其是径据类书改动原文,用这种方法校勘,所得结论易与事实不符,本文试就此类问题以及其它一些校勘问题与之讨论,共计校勘札记12条.  相似文献   

16.
《宋书》,梁沈约撰,为现存唯一较完整记载刘宋朝历史的史籍。此书现有中华书局于1974年出版的标点本,是本广参有关文献,博采前人校勘成果,为迄今最为通行的本子。但其中某些标点、校勘仍有可以讨论之处,自出版以后,已有许多学者作过补苴,然仍未能尽善,本文试再作璧补。  相似文献   

17.
清代考据名家王鸣盛极为重视史籍校勘 ,对校勘的重要意义及必须具备的条件做出了科学的论断 ;并充分运用各种校勘方法校勘史籍 ;同时还注意结合探讨史籍致误原由 ,并进而归纳总结出“误例” ,校勘方法全面 ,成果丰硕。对促进清代考据学日臻完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后人整理研究古代史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8.
准确而详实的材料是进行研究的根本保障。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资料,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校勘。在研究东晋经师李轨的音注时,我们对存于《经典释文》及其他书中的材料进行了一番校勘,共校出二十处,多是形近而误。  相似文献   

19.
初步分析了中国古典文献校勘理论及校勘的基本方法,结合高校学报编校中经常出现的与之相关的错误,提出古典文献校勘理论及校勘的基本方法可以在学报编校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根据原拓本,校勘《翁牛特旗志》收录的《辽萧孝恭墓志》志文,订正了原拓本的错误。关键词:辽代;墓志;校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