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魏晋士人的尚情,表现为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为情感的率真与行为的放诞.尚情的成因自是人的意识的觉醒,而魏晋哲学有关人之"无情"与"有情"的探讨在观念上也对魏晋士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汉末以来的社会风尚、社会心理对士人率性纵欲、任情而行亦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狯"的异体字,"()"在上古本是从"()"声(中古随"狯"转入"夬"韵),由于其声符"()"后来变形为"舌",所以"()"就以"狧"的形式出现于作品中.我们首次在典籍中发现了这个形声字"狧"(区别于会意字狧tà)的五处例子.同时,我们还考察了"狯"的另外两个异体字,"姡"和"()",并且初步断定"()"不是"狯"的异体字.  相似文献   

3.
从方方的<状态>始,"潜对话"已成为方方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这在其近作<乌泥湖年谱>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潜对话"不仅表现在单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而且成为作品的结构性因素.作为与"对话"(公开对话)相对而言的"潜对话",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有着明显的差异.作家个人的艺术选择、时代情势使中国出不了"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发展"在本质上不同于具体科学及科学同类的精神成果.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这觉醒或觉悟虽然在时间上有早有晚,但并没有实质上的递进关系;哲学是"思想的思想",是主体自我反思的精神状态,反映在哲学的对象上,表现为"理念的世界"或"可能的世界",而不是科学所面对的"事实的世界",这决定了哲学体系之间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可比性;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哲学的对象,决定了哲学没有科学意义的"真伪"、"是非"之别,不同的哲学智慧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消解了人在"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又消解了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在双重的消解和回归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又一重要治国方略.怎样认识这一重要治国方略?其一,可以从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局限性;道德建设的特殊性、重要性;时代呼唤"以法"、"以德"治国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其二,可以从"以法"、"以德"在治国上相辅相承,一是共同调节主要社会关系,具有一致性;二是分别调节一定社会关系,具有互补性等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7.
实践"实事求是"原则需要什么基本条件?该文从"实事求是之心"、"实事求是之功"、""实事求是之识"、"实事求是之勇"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时下"三新”词语(即"新显修辞”、"新显词义”、"新显词语”)大量涌现,在口语中,人们往往会用重(zhong)读的方式来提示强化;在书面上,则往往会采用在新词语上加引号的形式来提示强化.引号的功能之一是成为"三新”词语的标志,当"三新”词语渐变为人所熟知,成为固定静态词语之后,也就不再需要引号这一形式标志了.  相似文献   

9.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观.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0.
英语phatic communion有"应酬语"、"寒暄语"、"客套话"等译名,即所言所语并非为了提供某种重要信息,而意在建立或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酬语"的文化共性是指任何民族文化缺之不可;"应酬语"的文化差异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情感.我们认为汉语"应酬语"的口译原则,在现阶段仍应以照顾"老外"的情感为好,即要跨越其字面"语言意义"而译出其"情感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文言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在方式上是相通的,故"采"对于文言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文言小说创作实际状况,发现文言小说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文言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文言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以上方面,决定了文言小说内容上的"博"、"杂",在结构上的"小"及作家非正统心态三个本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尽管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沈德潜诗歌思想常常被不言而喻地定位为“格调”说,但从其对自己诗歌思想的描述,对“格”、“调”,以及“格调”等概念的使用,对诗歌“复古”“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所谓其言有物也”,而非体格声调、兴象风神的强调,以及对明诗的价值判断等方面看,沈德潜与“格调”说实有巨大差异。沈德潜对明诗,对明代的“格调”,所持乃反思态度,而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宋代歌妓不仅以演唱的方式作为宋词主要的传播者,对宋词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直接地进行词的创作。虽然宋代歌妓词人的作品数量有限,文学成就不高,但却展示了宋代歌妓的精神世界,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宋代的社会文化。从宋代乐妓制度入手,可以分析出宋代歌妓词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4.
唐代乐舞文化与乐舞诗综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文化促使唐代宫廷乐舞诗、西域乐舞诗、边塞乐舞诗及游宴乐舞诗盛极一时,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观舞赋诗蔚然成风。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唐代诗歌创作的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5.
刘因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在理学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刘因将其"生生不息"的理势观与文势观结合起来,在其山水诗的创作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不但表现了山水的自然之势及其强大的自然力,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有所创新,采取一种类似文人画的大写意方式表现出山水的形象和精神,表现出耐人寻味的隽永的理趣.  相似文献   

16.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诗论家,其是否与袁枚、蒋士铨共倡“性灵说”,笔者对此并无疑义。但赵翼又与袁、蒋合而不同,其不同处在于赵翼以史家身份,遵从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积极倡导诗歌求变、创新的精神,追求和探讨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途径与方法,真正把“创新”作为诗歌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因而赵翼在有意提倡诗歌“创新说”,而把诗写“性灵”纳入其诗歌创新的运营轨道。本文重点梳理了其诗论与袁、蒋的不同,详细诠释了其诗歌“创新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演奏者把以乐谱形式存在的音符演绎为充满情感的音乐,这种演绎就是一种充满情感体验的二度创作过程。二度创作要注重理智因素与感情因素相结合,即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与“五四”同时代人的流于“破坏”相比,俞平伯在新诗初创期一开始便表现出较强的独立精神,其新诗理论更多体现出建构性的指向:对初创期新诗音韵的打量;先觉于“白话”与“诗”的断裂;寻求新诗精神和艺术两面的革新,倡导新诗的无为效用;尝试新诗的做法理论等等。这些探索无疑展示了俞平伯作为“先锋诗人”之外的另面侧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