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案作为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诉讼案件,经历了事故即时性分析、科学模拟实验和沉船打捞实物鉴定三个阶段。事故的真相表明:“渤海二号”钻井船的翻沉是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并非违章操作所致。对“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案的处理反思,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应全面客观地探究“渤二”事故背后的事实真相,把握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应保证“渤二”翻沉案再审的程序效率,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应构建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责任制,促进协调、可持续的制度供需均衡。  相似文献   

2.
司法的公开与公正需要传媒的报道和监督,传媒的新闻自由需要法律来保障。当新闻自由僭越了监督底线,传媒通过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形成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到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司法程序时,传媒对司法的冲击也就随之产生。传媒对司法的冲击在一些典型的司法案件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例如,“药家鑫案”“夏俊峰案”“李天一案”等。传媒对司法产生冲击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传媒占据了报道司法案件的优先发言权之位置;二是传媒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并不中立;三是传媒推动司法进程的现实作用使公众更为认同。只有化解传媒对司法的冲击,建立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更有利于我国良好司法环境的形成。为此,一是要准确定位传媒在司法中的作用;二是传媒工作者应坚持职业操守、增强法制观念、坚守司法底线;三是司法机关应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及时、充分地公开案件进展情况;四是司法机关只能在法律框架内考量民意,而不能为民意或传媒所左右。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14,(2):42-43
在世界航海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神秘海难。也有过许许多多的失踪谜案,其中。“瓦拉塔赫”号、“明亨”号与“杰尼”号并称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三大谜案”。  相似文献   

4.
渤海污染及其治理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学术界对渤海污染及其治理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渤海污染现状研究:渤海入海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入海河流、排污口排放污染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等。二、渤海污染原因研究:陆源污染是造成渤海污染的主要原因;海洋环境整体性与现存体制分割的矛盾;相关立法与制度建设的滞后和不完善。三、渤海治理对策研究:控制陆源污染物排入渤海并加强渤海海上污染防治;建立区域性河海污染统筹防治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 [2 0 0 1 ]法释 2 5号批复 ,被认为是“冒名上学事件引发宪法司法化第一案”。文章就此对宪法司法化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认为其应包含两个方面因素 ,即外在形式与内在意义。对于在我国可由普通法院实现宪法司法化的观点提出了法理上的三点质疑 :一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不能认为是宪法司法化的第一案 ;二是我国由普通法院实现宪法司法化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三是在技术操作上也存在难以克服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公元693年,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一个历史的奇迹出现了,渤海始建国。唐睿宗先天二年遣使册封靺鞨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所统为忽汗州、领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王国是我国唐代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其地域在我国东北包括现在苏联沿海和朝鲜北部的一部分的广大地区。《新唐书·渤海传》说:“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颇知书契,尽得扶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  相似文献   

7.
遭受性侵害的女性,其巨大的痛苦往往不仅仅来自直接的性侵害行为所造成的身体伤害本身,而且还来自侦查和诉讼过程中对女性人格权、隐私权的第二次侵害。文章就许多媒体纷纷报道的某地警方为抓获犯罪嫌疑人而设计“二次强奸”的抓捕方案,让被害人再次受辱一案为背景,论述了刑事警察在侦破女性性受害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要充分认识性侵害案的严重性及其特点;树立科学、人性的侦查理念;要及时立案和安抚受害人;在侦查过程中要注意对女性性受害人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破案技术。  相似文献   

8.
渤海多人葬的性质及其特点是渤海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多年来中外史学界研究渤海史的学者曾提出过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殉葬”;有的认为是“实行二次葬的,很象是无姓而隶属王族古姓的部曲和奴婢”(1);也有的认为是“家族葬”。但在国内尚未发表过以渤海多人葬的性质及其特点的专题论文,探讨渤海多人葬制。本文根据有关渤海史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一、渤海多人墓葬的分情况渤海墓葬的理葬习俗较复杂。有单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及火葬。单人葬中绝大部分为一次葬,仰身直肢,有少量的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两人合葬,一般是男女合葬。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学习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朗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热潮。其中“导学案”纷纷被广大教师学习、应用。但在应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误区,例如:①导学案编写教案化,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了“教”忽略了学生的“学”;②导学案编写作业化,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把导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③导学案编写共性化,全班统一目标,齐头共进;  相似文献   

1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释文、注释或可商榷。《子羔》1、6号简的文字应读作“使无有小大、肥瘠”,同篇12号简中“玄丘之内”应读为“玄丘之油”,《昔者君老》4号简中的“发命不夜”读作“废命不赦”,《容戎氏》5号简中的“各得其碟”应读作“各得其列”。  相似文献   

11.
关于渤海的“显州之布”和“沃州之緜”问题,是多年来中外史学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有些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棉’字上,有的说“显州之布”就是棉布,有的说“沃州之緜”是木棉。为了探明渤海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的历史真相,作出科学的结论,对“显州之布”、“沃州之緜”问题确有进一步考证和商榷的必要。本文的要旨在于说明:一、“显州之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二、“沃州之緜”是緜而不是木棉。下面根据有关渤海的历史文献史料和客观环境条件,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没想到此题的,没想到生活却给人出了一道题——最近关于山西宁武“7·2”矿难瞒报案件的报道,不由得使人不得不喊:瞒官可恶!所谓“瞒官”,是指有意隐瞒事故、隐瞒灾难、隐瞒案件、隐瞒事件、隐瞒问题及其严重后果,该上报的不上报,该通报的不通报,该公开的不公开,制造了重大瞒案的官员。这个瞒官,各地好像都出现发生过,眼下似乎有不断增多之势,。地市一级有,县一级有,乡镇一级有,村一级也有;但村官不是行政序列的官员,故暂且不予讨论;而在地市以上,比如在省级机关官员中,有没有瞒官呢,不能说一个也没有,但因为没有公开的报道,一时则不好说。瞒官,一害国家,二害百姓,不能不评,不能不斥,不能不治。宁武,一起典型的瞒报最新的一起瞒报事件,是山西宁武矿难,死亡人数在干部手指间随意抹去。瞒案丑尉的导演,或者说那个瞒官,则是两个七品官。据报道,今年7月15日,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以”他们的心比煤还黑”为题,报道了山西宁武“7·2”矿难存在瞒报问题:除当  相似文献   

13.
夏秀华 《金陵瞭望》2010,(11):62-62
一要注重标本兼治.在制度建设上有新加强。加快建立对人事权、审批权、司法权的监督制约制度,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工程建设领域的规范性操作制度和防范虚列开支、私设“小金库”等财政资金监管制度:二要注重严肃惩处,在以案明纪上有新加强:三要注重民主管理.在“村官保廉”上有新加强:四要注重纠风治乱,在专项治理上有新加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鉴于渤海地区的污染日益严重,有学者提出尽快建立"渤海海洋管理法律"的倡议,然而,至今仍没有一部专门立法来规范渤海环境治理。2011年6月渤海特大溢油事故的发生,加速了渤海污染的严重性,也暴露了渤海环境事故预防与处置上的诸多问题,渤海立法迫在眉睫。因此,在介绍渤海特别立法的背景及进程的基础上,以康菲溢油事故为视角提出渤海特别法的构建设想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借鉴外国相关立法经验并结合渤海地区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渤海特别法的执行力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渤海国初建之际的国号究竟是“震国”或“振国”,还是“棘辐”?中外学术界始终未能形成共识。鉴于这一问题在渤海国史研究中的地位异常重要,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求索,笔者虽曾在《东北史地》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渤海国号初称‘棘辐’考》,但仍有言犹未尽之感,故作此文以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和商榷。  相似文献   

16.
并比并并,等于说“比”,拙著《诗词曲语辞例释》已论及,见于变文之例者如:《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伏愿圣枝万叶,圣寿千春;等渤懈之深沉,并须弥之坚固。”(412页)此例“等”与“并”互文,“等”亦犹言“似”。《降魔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从粗略、笼统且以促进当事人调解为目标的“一统”结构,逐渐演进到“先简易程序(其下以速裁程序、小额诉讼程序优先),后普通程序”的“链状”结构。这是本次“繁简分流”改革的起点。此次修法的改革目标是实现多种程序平行并列的“多轨”结构,实现简案快办、繁案精办。遗憾的是,2021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未能实现诉讼程序从“链状”向“多轨”的结构转型,反而存在向新“一统”结构回归的可能。未来的改革重点应聚焦于两个方面:在立案时以简便、可操作的方法识别案件的繁简,实现“分(案)”;根据独立的理念、逻辑设置不同的程序轨道,案件在各自轨道上推进并导向结案,实现“流(出)”。  相似文献   

18.
自30年代金毓黻先生《渤海国志长编》问世,提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上的莲花石塔“必为渤海所建”后,莲花石塔建于渤海时期已成定论。本文从石塔之形制、塔庙之关系、建塔之技法,以及渤海国上京地区自公元698年以降的约500年的历史沿革和现存的有关文献等五个方面,详细地考察、辨析了莲花石塔当建于辽代或者金代,而不可能建于唐、渤海时期,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定谳的“渤海所建说”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崔位与崔莅     
《全唐文》卷二七八录崔莅文二篇,小传称:“莅,中宗朝官左台侍御史,睿宗景云二年为吏部员外郎。”《唐文拾遗》补文一篇,亦称崔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二下作崔涖。《郎官石柱题名考》作“崔位”,赵钺案谓:“位当是涖字之误,御史台侍御题名作涖。” 此人大名究竟是“莅”还是“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作“涖”,并为考证,谓:《全文》作“崔莅”,小传云云,此与崔涖之时代官职均合。“莅”、“涖”同字异体。今从《新表》作“涖”。《郎考》作“崔位”,赵钺案谓云云,赵说是。《旧唐书·崔湜传》亦作“崔涖”,可证。林案:  相似文献   

20.
《江海纵横》2009,(3):32-33
4月16日,中纪委向媒体证实: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中共浙江省纪委书记王华元被“双规”,案由是“严重违纪”。后经证实。二^之“违纪”均与黄光裕案有关。陈绍基被“双规”后,其之前有关“特赦”的言论引发了新一轮的联想。2008年“两会”期间,在讨论“两高”报告时,全国政协委员陈绍基建议:在国庆60周年时,对罪行较轻的罪犯实行特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