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全球地缘重心向印太地区转移,欧盟对印太地区的关注持续提升。欧盟为加速推动"印太战略",不仅提升了与印太地区国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合作,强化其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且积极配合"四国联盟"在印太地区展开针对中国的行动。欧盟加速推动"印太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在提高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借助美国势力进入印太地区,避免在大国博弈中陷入"选边站"的战略困境。欧盟加速推动"印太战略"有利于提升欧盟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完善欧盟产业链的布局和对印太市场的开发。欧盟的举动无疑将会使印太地区的地缘竞争更加激烈,并且可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安全产生负面影响。欧盟加速推进"印太战略"给地区带来一系列影响,但也面临着内部诉求不一,实现"印太战略"能力有限,对华政策错误以及与美国"印太战略"存在分歧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
凭借难以替代的自然资源和地缘位置,印度洋正逐渐成为本世纪的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大国博弈的核心舞台。这一进程直接使得印度洋地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也构成了本世纪全球格局调整与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印度洋成为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大量成果不断涌现。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印度洋的研究成果,讨论主要集中在印度与印度洋、中国的印度洋战略、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中印美海上博弈四大议题上。  相似文献   

3.
当前,各国竞相寻求在印度洋的经济、战略与安全利益。国际政治的重心因此正从传统的大西洋与太平洋逐步转向印度洋。这促使印度洋在全球地缘政治版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21世纪全球博弈的中心舞台之一"。随着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经济、政治与安全利益逐步增多,印度洋地区的大国博弈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在地缘政治意义上,中国也应该成为一个印度洋国家。因此,中国需要结合自己在印度洋的利益目标,依据自己的国力,尽早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印度洋战略。  相似文献   

4.
越南与美国从昔日敌人到当前的"全面伙伴关系",是越南"全方位、多样化"外交政策的成功。越南发展对美关系不仅只是摆脱政治孤立的权宜之计,更是建立"强大经济",借助第三方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长远谋略。但越美之间存在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未来越美之间的关系将依赖于越美如何平衡人权、贸易和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尽管越美关系背后有明显针对中国的考虑,但这只是大国政治在地区博弈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王晓文  国艺莹 《国际论坛》2023,(3):52-76+157-158
在欧盟推进“印太战略”的背景下,欧印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动向:欧盟将印度视为重要支点国家,欧印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再定位”;安全合作实现重大突破,合作的领域和平台大为拓宽;重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加强数字与技术领域的合作;加强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化伙伴关系。欧印强化战略互动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印太和欧洲地缘政治变化推动欧盟将印度作为其重要战略支点;强化与欧盟的战略互动是印度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重塑全球供应链是欧盟与印度战略互动的重要驱动力;双方在“规则塑造”与“多边主义”价值观理念上愈加契合。欧印未来战略关系发展的潜力与阻力并存:在互联互通领域合作的趋势将持续加强,安全防务合作短期难以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贸合作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面临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欧印在人权方面仍存在较大分歧。美国欲将欧盟与印度纳入其对华战略竞争的框架中,长期来看,欧印战略互动将在安全和供应链方面带给中国较大压力。中国可以利用当前的窗口期在对欧与对印外交战略中争取一些回旋的余地,尽最大可能降低欧印战略互动针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歧和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始于50年代的美国对印政策反思和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促成了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的出台,美国希望借中印边界冲突之机加速"裂变"中苏,并将印度拉入对华遏制轨道,此政策在中印边界战争期间得到充分贯彻实施.由于决策很大程度立足于主观的地缘战略假设和对印并不贴切的评估分析,肯尼迪政府上述政策最终未能达到预期设想.  相似文献   

7.
包善良 《国际论坛》2020,(2):31-50,156
"印太"概念经历了从地缘术语向战略构想的演变,且域内各国基于本国利益塑造"印太"构想的进程尚未结束,这使得相关研究需要不断转换视角并注重动态追踪。莫迪执政后,印度和日本升级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完善各层级对话机制,共同推动区域连通性与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亚非增长走廊"愿景。在深化海洋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军事演习全面覆盖与装备技术合作的纵深发展,注重地区问题的立场协调与强化美印日、美印日澳等多边磋商机制。"印太"发展契机、两国战略目标驱动、制衡中国需求以及美国战略推动构成了印日战略合作的基本动因。得益于双方战略对接的深入和适宜的国内政治环境,印日深化战略合作的势头还将持续,表现在防务合作模式的多元化和加速布局"印太"基建项目的趋势。国内条件限制、"印太"战略差异以及国际局势影响等制约性因素也给两国合作前景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印新兴经济体崛起、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印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为了主导印太地区事务、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美国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之后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拜登总统上台后,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华竞争的思维,将中国视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首要战略挑战。考虑到印度是“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中的薄弱环节且中印两国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拜登政府将印度视为推进“印太战略”的关键,加强同印度在政治、经贸和安全领域的合作,试图拉拢印度加入制衡中国的阵营。在此背景下,中印关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包括经贸合作受阻、边境问题突出和印度洋矛盾凸显等。对此,中国应积极应对美国地缘战略挑战,推动中印关系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丰富的油气资源、凸显的地缘政治位置使中亚成为世界上各大国和地区大国竞相涉足和角逐的热土,成为世界地缘战略竞争的重要场所.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土耳其和伊朗等国在中亚的战略博弈,必然对中国西部用边安全、中亚"战略缓冲带"作用的发挥以及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本质上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续,但它的指向更加明确,意在牵制中国,拓展美国的同盟体系,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美日澳印四方非正式联盟。"印太战略"突出印度的重要性,加强美印防务合作。但是,美、日、澳三国同中国的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美印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特朗普政府高官更换频繁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印太战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之后,基于各自的战略考量,美国和巴基斯坦结成联盟,巴基斯坦成为美国全球反恐的前线国家和非北约盟友,双方建立了反恐合作机制并进行反恐合作。但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的"非北约盟国",很大程度上则是基于地缘政治的特殊性。美巴反恐合作机制化程度不高,没有像美印、美国和欧盟之间那样形成长效机制,双方存在一些非长效机制。分析了布什政府时期美巴反恐合作过程与成效、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反恐合作"阿富巴战略"以及后拉登时代的美巴反恐合作,并对美巴之间的反恐合作前景做出展望:尽管龃龉丛生,但美国仍然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以保持和巴基斯坦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南海问题迅速升温,成为重大的区域安全热点问题,这既由于区域内各声索国之间的主权争端激化,也由于美、日、印等区域外大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不断加强。印度介入南海问题,主要出于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之抱负和制衡中国的地缘政治动因,同时也受追求地缘经济和能源利益的驱动。就其具体的介入路径来说,一是以"东向政策"为依托,加强与东盟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二是通过发展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安全防务关系,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三是在有争议的南海水域与有关声索国联合勘探油气资源;四是积极配合美日等国介入南海问题。不管怎样,印度的战略重心始终在南亚和印度洋,南海问题也并非中印关系中的核心问题,这就决定了印度介入南海问题会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的亚太秩序观和美国的对华政策等角度分析了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走向.文章认为,亚太地区在美国大战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美国在亚太地区将继续奉行同盟体系为主、大国协调为辅的安全战略,在关注反恐的同时,积极寻求"吓阻"崛起的大国.就对华政策而言,美国将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通过对华交往以促进其利益,在安全领域保持对中国的"吓阻"与牵制,辅之以有选择的合作与有限的接触.  相似文献   

14.
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地缘政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昆 《国际论坛》2013,(6):21-26,77
南海问题本是区域内声索国就南海部分岛礁主权归属和海域划分的争端,但美、日、印等区域外大国的持续介入使南海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美国是对南海问题介入最深、影响最大的区域外力量,它的介入改变了南海的地缘政治,使南海地区的地缘力量分布出现不利于中国的变化,加大了我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在美国战略东移的背景下,美国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主要是出于其亚太地缘战略调整的需要,基本目标是扩大它在东南亚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并限制中国海洋战略空间的拓展和海权的发展,包含有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意图。本文将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出发,探析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现状、动因及趋势,并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印度在结合自身海上地缘优势及陆上地缘劣势的基础上,开始深入介入南海问题,成为当前南海问题域外大国因素的新推手。其南海政策主要表现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外交合作,强化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以及与美日大国协同、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究其南海政策的地缘政治因素可以概括为:实现能源进口多样化,平衡中国的战略意图以及对大国崛起地缘政治空间拓展的需求。从长远看,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不会改变,协调和竞争成为中印在南海问题上互动的发展态势,为此,中国需积极应对、慎重处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全球和次全球(区域)体系上日益上升的地缘政治和国防态势令美国的传统盟友澳大利亚陷入了难以取舍的政策性困境,引发澳十年之久的关于中国崛起对全球体系转换和亚太力量平衡,以及澳与大国结盟的传统外交策略存废与转型的全民性大辩论。这场声势浩大的政策辩论对澳对华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澳政府从冷战后对美"一边倒"转而在中美间奉行平衡策略。这场大辩论对澳民间对华思维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认识到中国对澳,乃至对整个亚太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并由此在民间生成巨大的"民意"力量,督促政府强化中澳关系。这场辩论充分展示出中国崛起的经济、地缘政治和军事力量对中国在澳"软"力量的生成和话语权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的一项重要对外战略,正在不断由"倡议"落实为"战略",极具经济、政治、地缘、文化等影响,对于中国战略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不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并非易事,其面临着大国权力博弈、地区局势动荡等诸多挑战,存在安全风险、政治风险、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四大风险。相对于战略规划而言,战略执行的过程同样重要。中国需要注意到该战略过程的长期性、综合性、互动性、不确定性等属性。为此,中国需要加强战略克制、保持战略耐心、增强战略定力,基于战略过程的视角认真审视"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妥善处理好战略实施中战略目标、战略利益、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等战略要素的相互平衡,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欧盟对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东部伙伴关系国的战略经过主动有限接触、积极高调介入和全面深入参与三个阶段的演变,欧盟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欧盟不断调整和深化对东部伙伴关系国战略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东部周边安全稳定,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减轻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在东部伙伴关系国进行民主扩张,打造示范效应。欧盟对东部伙伴关系国战略的发展方向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激烈,美国追逐安全和能源利益,俄罗斯维护地区传统地缘政治优势和利益;内部因素主要是欧盟和东部伙伴关系国自身面临挑战,欧盟在多重危机冲击下,凝聚力和吸引力双降,东部伙伴关系国局势动荡,安全赤字严重。面对国际格局演进和世界秩序重塑,欧盟积极推进"战略自主",主动寻求外交战略的地缘政治转向,未来将更加重视周边地区,在日趋激烈的大国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日本力图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在经济与安全之间求得平衡。在贸易战上,日本一面与美国周旋,一面加速与其他贸易伙伴的一体化进程,表现出相当大的自主性。在科技战上,尽管日本政府与美国步调一致,但日本国内围绕安全优先还是经济优先的问题存在争论。日本特别担心中美"脱钩"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和全球供应链断裂,危及日本经济增长的根本。在印太战略上,日本表面上与美国保持协调,实际上却试图与美国的政策划清界限,不愿意过分突出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而是希望日本的"印太构想"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谐共处。日本与美国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把与中国的关系视为"零和"竞争。尽管日本与中国之间也存在经济和安全上的分歧,但日本既不可能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脱钩",也不愿意陷入与中国的军事对抗,因而采取了竞争与合作并重的对华政策。日本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可能成为常态,如果中美竞争愈演愈烈,日本将面临更艰难的抉择。  相似文献   

20.
中曾根康弘执政时期提出了"国际国家构想"和"战后政治总决算",集中体现了日本力图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志向,并力图通过对美战略依赖、对华战略协调和对苏战略对抗"三位一体"的大国外交方式得以实现。中曾根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注重发展和深化对华友好关系,其中国观呈现出既有国际战略家的素养,又展现出民族主义者的精神构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