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高管薪酬作为一种激励措施,其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显著.通过选取2016—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发现: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正向影响会出现拐点,超过这个拐点,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就会对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开始产生负向影响,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投资效率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并对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展开了检验.因此企业应合理控制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可能的影响机制。我们发现:第一、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显著降低了盈余管理水平。第二、薪酬差距影响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外部监督机制和管理者薪酬机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结果显示薪酬差距吸引了信息中介的关注度,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作用,进而降低盈余管理水平;由管理者较高的绝对薪酬或者较大的相对薪酬溢价,导致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较高的相对薪酬,会降低管理者的盈余操纵动机,进而降低盈余管理;第三,该结论在改变了薪酬差距的测度后有效并稳健。本文的研究不仅给企业薪酬设计提供了依据,也给监管层制定有效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3.
结合中国的特殊制度背景,以2006-2013年中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A股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当提高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能够抑制我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并且对过度投资也有抑制作用;对投资不足的影响效果则不明显.但过大的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投资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此外,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A股国有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存在拐点,超过该拐点,薪酬差距对非效率投资则起到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国有企业制定更合理的工资薪酬差距提供了实证证据,也为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激励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高管员工间的薪酬差距通过相对业绩评价和报酬比较可以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并通过薪酬差距的竞争性和公平性特征引发对创造性产出的激励效应,薪酬差距目标设定是激励的重要环节,应兼顾竞争性和公平性.研究表明,出于对组织目标和激励机制的关注,董事长会影响薪酬差距竞争性和公平性以调节薪酬差距的激励效率和效果,而董事长领导行为的成熟程度所起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董事长成熟度越高越有助于形成竞争性和公平性兼顾的高管员工薪酬差距,越有助于促进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创造性产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管理者权利的存在使得管理者具有操纵盈余获得超额收益的动机,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进而有不同的表现,而内部控制对此有治理作用。以2009—2012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可实证检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总体上会降低薪酬业绩敏感性;当考虑盈余管理方向异质性时,管理者进行调增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后,其薪酬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而管理者进行调低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后,其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有所减弱。对此,良好的内部控制能起到治理作用,减弱盈余管理对薪酬和业绩之间关系的影响,但针对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其治理作用却存在差异。这一结果说明,现行内部控制的作用存在局限,要想达到预期治理效果,需要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进而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横向公平的角度出发,利用一个简洁的理论模型研究薪酬差距、员工努力程度与企业内部薪酬结构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当员工对于相互间的薪酬差距的关注程度越高时,在最优状态下,企业应使内部员工的薪酬差距越小,并且这种差距缩小的幅度由员工努力水平对相对工资(即薪酬差距)和自身工资的敏感度的比值决定。使内部薪酬差距缩小化以及保密薪酬制度是企业解决薪酬的人际比较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分析了高管过度在职消费成因,并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薪酬外部公平性对高管过度在职消费行为后果的影响以及内部薪酬差距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薪酬外部劣势不公平会诱发高管过度在职消费,并削弱在职消费"效率观"表现,而内部薪酬差距可以抑制上述影响.在薪酬外部优势不公平状态下,优势不公平程度对高管过度在职消费和在职消费经济效应无显著影响,内部薪酬差距反会诱发高管过度在职消费,削弱在职消费"效率观"表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普及,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2009—2013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并且基于薪酬辩护假说,进一步检验内部收入差距、高管权力等对企业社会责任与高管薪酬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是高管绩效考核的重要的非财务指标,企业社会责任增加高管薪酬。当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较大时,高管可能通过增加薪酬契约中社会责任指标权重的方式进行薪酬辩护,并且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辩护行为更明显。管理层权力影响高管的薪酬辩护行为,相较于权力较小的高管,权力较大的高管更可能通过增加社会责任业绩指标权重的方式进行薪酬辩护。  相似文献   

9.
企业是推动数字技术发挥经济效应的重要微观主体,也是平衡资本和劳动分配关系的关键所在。基于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Python爬虫技术评估了上市公司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实证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管与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扩大效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会通过提升员工人力资本水平缩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也会通过提升管理层人力资本水平扩大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低议价能力企业与非技术密集型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超额薪酬差距的原因在于员工薪酬涨幅小于管理层。因此,数字经济时代,为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政府应推动劳动力知识技能升级,优化劳动力结构,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推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进而缩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薪酬差距不仅可影响管理者预期收益,还可令管理者在差异比较中产生相对心理感知并调整工作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绩效。通过构建同时体现相对剥夺和相对满意的管理者相对心理感知指数化模型,探讨了薪酬差距、管理者相对心理感知与企业绩效的内在联系。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管理者相对剥夺和相对满意敏感度对其心理感知与薪酬差距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相同薪酬差距对不同相对心理感知类型的管理者具有互异的激励效果,进而会对企业绩效产生非线性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2016年1906家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间存在着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倒U型关系),且在绩效较高的企业中两者之间的关联更紧密。这意味着,企业在决定最优薪酬差距时必须考虑管理者相对心理感知类型,即“相对剥夺敏感型”管理者所在企业应采取扁平化薪酬结构,“相对满意敏感型”管理者所在企业应采取陡峭型薪酬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