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五W模式来分析儒家的传播思想,可以这样认为,传者是礼制中的上位者和符合礼仪规范的德行君子;传播内容必须合"礼"与述"古",主要是传统的诗书礼义;传播渠道是亲身传播高于语言传播,追求无言之传;受众则是礼制的下位者和仁义被遮蔽者;传播要追求延时效果,强调要经过长期传播,反复教化,使民众遵守礼仪秩序。这种传播思想与现代意识有相通的一面,但也有矛盾的一面,当今亟需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2.
第五媒体对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体均有影响,它一方面把这些电子媒体传播的信息再次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它在完成传播行为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文本需求,重新编辑信息,对其他电子媒体的内容进行"传播增值".  相似文献   

3.
在传播中,通常仅仅以传播的主体和媒介形态将传播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而换一种视角,从传播的行为取向和施力程度不同又可将文化传播分为强势传播与柔性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传播向度。强势传播则具有传播取向的扩张性、传播方式的直接性、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传播意图的明指性等特征;柔性传播具有方法的含蓄性、内容的曲指性、行为的内敛性、目标的暗指性等特征。强势传播和柔性传播各有优长:强势传播可析出"有的放矢"、"反客为主"、"多管齐下"、"与时俱进"等途径;柔性传播可分为"抛砖引玉"、"他山之石"、"绵里藏针"、"求同存异"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西方对有关问题新闻报道的理论依据,是关于问题新闻的最早的学术研究,早先的研究以实践层面居多.我国近现代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司法问题等报道均有过许多论述.问题新闻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是直接冠名"问题新闻"的论文很少,高质量、有说服力的论著更少.作者认为,其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深入展开一是基本理论层面;二是传播业务层面;三是文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媒介手段特点层面;四是其传播与受众接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和互动层面;五是中外问题新闻传播的政策法规层面;六是中外问题传播的环境、理论、传者、内容、方法、受众和效果层面.  相似文献   

5.
流行语"X就是任性"具有易学性、能产性和时尚性,是具有很强模因潜势的语言信息。"X就是任性"广泛流行有五个因素:一是"任性"一词符合人们的多种心理意向;二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压抑,流行语"X就是任性"作为调侃的幽默话语和评价别人的温和评论,有着强大的话语生存空间;三是人们复制传播"X就是任性"时,往往期待该流行语产生幽默、自嘲、诱导、吸引眼球、赞美等多种语用功能;四是"X就是任性"句子结构短,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复制和传播;五是受公众人物的影响和媒体的炒作报道,加上人们的从众、效仿心理,流行语"X就是任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频繁复制和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电视戏曲专题片以其特殊的文本特征和文化内涵在电视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戏曲电视传播的五种主要形态之一。早期戏曲专题片节目形态简单,有"尚戏"、"尚人"倾向,电视手法上借鉴政论片、风光片;上世纪90年代后,戏曲专题制播趋向繁荣,精品意识、风格意识、深度意识、观众意识在制作观念上多有体现;新世纪以来,戏曲专题制播在文化使命诉求、可视性诉求、效益诉求以及编排系列化、规模化诉求上更加自觉,传播理念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彭子菊 《南都学坛》2010,30(5):43-44
孔子编纂"六经"的过程就是搜集、整理、编纂、利用档案文献的过程。他在档案文献方面的成就主要有:一是自编教材,开创私人整理编纂档案文献的先例;二是修《春秋》,首开私人利用档案文献修史的先河;三是编"六经",为后世保存了比较系统的档案文献;四是首办私学,利用档案文献传播文化知识;五是首倡的"述而不作"档案编纂原则。这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视播放的大多是生活再现性的内容,而电影播放的大多是艺术表现性的内容,运用"五W模式"分析其中的原因。分析"五W"中其他四个"W"对内容这个"W"的必然影响,认为:电影与电视传播不同的内容是必然的,是两种媒体本身的最优化选择。电影与电视要实现快速发展,就要传播各自擅长的传播内容,彰显各自的优势,规避各自的劣势,展开分块化竞争、分众化竞争。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现出六个方面的独特性:即少数民族传播者拥有接近性特质;民族大家庭的缩影的特殊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侧重点,显得与众不同;传播渠道中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史"等课程独具特色;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众既具备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心理因素,又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传播效果评价以塑造"四个认同",赢得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诚,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作为核心指标,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传播理念是"和而不同",即"仁"与"礼"的统一。就人际传播而言,"仁"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平等传播关系的建立提出了理论依据。孔子的传播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传播符号、传播目的、受众思想、舆论思想、传播环境等诸多方面。其对传播符号的论述涉及传播符号的划分、语言的遮蔽性、语言的工具性、传播符号的规范、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形式与内容等方面;其传播目的论带有很强的实践理性色彩,认为传播的目的在于由"学"而"习",在于"言"和"行"的统一;风草论是孔子受众思想的重要方面,他一方面认为君子对民众的教化恰如风过草偃,效果明显,另一方面又认为传播威力虽然巨大,但也有一定限度,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非一日之功,这比"魔弹论"更加客观;历史传播方面,他认识到"载之空言"和"见之于行事"两种传播方式迥异的传播效果,发明了"托古立言"的传播方式;他还强调在舆论与独立思考之间加以平衡,既重视舆论又不盲从。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