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约收购制度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要约收购立法有英、美两种模式.英国模式着重于股东平等.美国模式着重于充分信息披露.在承认和确定大多数股东法律地位和公司事务决定权的同时,注重对少数股东地位的法律保护已成为战后各国公司立法的一大趋势.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殊,中小股东信息闭塞、经验缺乏;国家缺乏美国式的全面司法审查制度.本文通过要约收购的国际比较,认为要约收购制度主要是着眼于避免歧视小股东,便于众多中小股东自主做出是否与新的控股者合作的选择.我国建立要约收购制度采用英国模式是合理的、务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任何法律制度均有其特有的立法价值取向(即目的、目标)与基本原则,要约收购制度亦然。总体而言,保护目标公司股东利益乃要约收购立法的主要目的。相对于收购人来说,目标公司股东处于弱者地位。这一点可以说是对要约收购进行立法规制的主要原因所在,也可以解释目前的要约收购立法以规范收购人为主的事实。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要约收购立法来看,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三项,即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原则与充分披露原则。  相似文献   

3.
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是上市公司收购中平等优先价值的必然要求和体现。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是通过信息披露规则、强制要约收购规则、禁止阻挠行动规则、按比例平均分配规则等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为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法律还应强化大股东的谨慎注意义务,确认和维护小股东的信息权和诉讼权,股东大会召集权、提案权,还应建立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规范公司并购的基本法律有《公司法》和《证券法》,以及其后颁布实施的《收购办法》和《信息披露办法》。我国公司并购立法存在三个方面不足:法律制度的设置过于简单笼统,涉及面较窄,缺乏可操作性;某些规定不尽合理,不切实际;立法存在空白点与漏洞。由于立法的不缜密,法律的价值目标出现偏离。公司并购立法应有的价值理念为:公平理念、效率理念;公平促进效率,效率体现公平。我国公司并购立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完善公司并购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完善公司并购中债权人保护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民事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外资并购过程中保护目标企业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存在侵害中小股东权益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外资实施跨国并购的价值选择与国家法律保护目标企业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价值选择之间存在很大的冲突,在法律存在缺失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便会时时处于一种危险或被侵害的境地。应加快立法,完善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股东诉讼制度,以期对在外资并购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作为西方证券市场上成熟的资本手段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借鉴英国和美国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要约收购制度的政策建议,对我国现行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法律制度及我国与国外要约收购制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同诉求以及为衡平要约收购当事人双方对立的力量,立法者对本国要约收购违反信息披露义务增持目标公司股份之违规行为,有着截然不同的惩处路径: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所得股份,日韩两国严禁行为人行使表决权,甚至引入刑事处罚;美国则只对违规人予以轻微行政罚款,并否认目标公司股东损害赔偿请求权。我国立法应当博采众家之长,在大体宽容的法律框架下,就违反信息披露义务增持股份行为,区分不同目的,对投资获利的股权投资人,采用美国的轻微处罚方式;对获得公司控制权的要约收购人,须限制其违规取得股份的表决权。  相似文献   

8.
在上市公司收购立法中应坚持以证券法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即"三公"原则为前提和基础,充分有效地保护上市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本文分别论述了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平等原则、充分信息披露原则、目标公司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原则、确保目标公司经营管理者忠于股东利益原则.以上四项基本原则,既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融合,共同体现在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中小股东保护的各项具体制度中.  相似文献   

9.
强制要约收购是指当投资者持有某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收购人依法向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的法律制度.对于收购人和目标公司管理层而言,股东处在弱势地位,因而需要在制度设计上给予特殊保护.时股东利益的保护需要通过规制收购人和目标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得以实现.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引入我国后,在保护目标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收购方及其中小股东的利益,阻碍了收购的进行。因此,在肯定该制度价值的同时,需要对其予以完善,主要是通过对收购方要约收购的豁免制度以及须经股东会同意通过的制度安排等,来平衡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论上市公司敌意收购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敌意收购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是经过收购者与目标公司股东之间的意思表示一致 ,而引起股权变更的一种法律事实。由于每一起敌意收购都涉及多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因此世界各国都对敌意收购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制。本文对信息披露、最高价原则、强制要约、反垄断等几个方面的规制作了分析 ,同时亦对我国《证券法》对敌意收购规制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股份有限公司中小股东保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小股东给予特殊的法律保护,是国外公司立法的普遍作法.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外公司立法中关于中小股东特殊保护的基本作法;同时指出了我国在立法方面、理论研究方面和股份制试点的实际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甚至歧视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问题,并分析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基本成因;最后,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股东保护的如下设想:取消个人持股限额,确立限制表决权制度;规范公司选举制度,有条件地实行累积投票选举制;确立包括少数胶东否决权、少数股东调查权、少数股东代表诉讼权等内容的少数股东的特别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强制要约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要约收购方式的一种形式.该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公开、公平、公正地保护每一位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我国证券法和相关法规规定了强制要约收购的条件、强制要约的对象、强制要约收购的效力及法律后果,但在法律实践中,我国强制要约收购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强制要约收购制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吸引外资政策的调整,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在法律上成为可能并将成为市场的焦点,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模式主要有协议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定向发行股票、定向增发可转换债券、合资控股并利用合资公司进行反向收购、收购上市公司母公司、公开要约收购等形式,与之相适应,必须加强建立反垄断制度、加强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上市公司收购法主要目的是保护中小股东及债权人利益 ,而忽视对垄断的限制 ,特别是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没有体现反垄断的目的。由于中国加入 WTO,迫切需要对垄断进行限制。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 ,加强对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 ,完善我国的企业并购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虽然我国《证券法》第四章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作了详细规定,但在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的权益常常受到损害。通过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及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分析,探讨如何加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公司财务治理完成的。然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中小股东的治理机制不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不规范等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机制和公司财务治理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在股份回购中,由于公司大股东和管理者占有信息优势,往往借此进行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故需要法律对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有效规范,而我国证券法并未将公司股份回购行为作为应披露的重大事件,且未要求公司披露股份回购的具体细节,这很容易使管理者和大股东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谋取私利,侵害其他中小股东利益,危害公正的证券交易秩序,故应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结构的特性及相关公司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上市公司中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损害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越来越严重.而我国现行《公司法》又缺乏保护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派生诉讼制度.因此,在我国《公司法》中应尽快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来完善我国《公司法》中的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机制,进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表决权代理征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它就像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成为保护公司和股东利益、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有力手段,又可能沦为投机人士争夺公司控制权、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工具。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完备的表决代理权制度,但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运用这一制度的真实案例,由于缺乏法律规制,其行为颇不规范。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立法经验,从征集主体、征集行为、征集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表决权征集之民事责任四个维度,对完善我国表决权代理征集制度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