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光辉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人们研究《离骚》的内容、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获得很大的成就,但对《离骚》的写作地点与作品年代一直不能定论,有损《离骚》作品的完整性。千百年来,《离骚》爱好者针对这个问题曾展开过研究讨论,得出如下几种不同的结论。一、《离骚》是屈原被楚怀王初次疏远时所作,地点当在郢都。主此说者以班固、王逸、朱熹为代表。二、《离骚》是  相似文献   

2.
历来研究屈原的学者都重视《离骚》而忽视《远游》,一则以为《远游》非屈原所作;二则以为《远游》多言神仙,其实《远游》也是屈原的作品,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若说神仙思想,《离骚》同样有较明显的神仙思想。学者们多注重《离骚》所表现的坚持直道、“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忽略了它巫术神仙方面的内容,其实神仙思想并无损于屈原的伟大。以下就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离骚》、《远游》同为屈原作品《远游》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屈原,学术界颇多争议,但若将《离骚》与《远游》细加比较,便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内容上看,《离骚…  相似文献   

3.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屈原用血和泪谱写的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赞歌。其千汇万状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产生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一、《离骚》的情是丰富、深沉、强烈的;二、《离骚》的情是真实、典型的;三《离骚》的情是融汇在先进思想的光照之下的;四《离骚》有高超的抒情技巧。本文拟就这四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诗歌是绝美的,这种美是悲剧美.这种悲剧美有它的艺术特征.我想就这一点淡谈自己的看法.屈原用创造性的诗歌结构艺术,在展现其政治悲剧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的同时,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其强烈而深广的爱国情感,描绘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奋斗者的特立独行的情操和丰富复杂的心态.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征的作品无疑是《离骚》.《离骚》是一篇规模宏大的抒情  相似文献   

5.
论《离骚》的复线结构徐耀明由于屈原思想的深刻性、包容性、多层性以及审美意识的自觉性,他的作品往往从思想内容到审美特征表现出多层共鸣的特征,在审美艺术构造上也体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复线结构。这方面,尤以《离骚》为杰出代表。《离骚》是诗人爱国斗争经历、精...  相似文献   

6.
屈原因著有《离骚》长诗而成为不朽,《离骚》也因出于屈原之手而流芳万代。在中国古代的这段文学史上,屈原与《离骚》浑成一体。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学评论史上,著者们亦如是而论。我们注重从《离骚》等作品的分析去了解屈原,完美屈原的光辉形象,还由于史料方面的诸多原因。现存古籍中有关屈原的史料较少,仅靠它们甚至连屈原一生的轨迹也很难连缀起来。在这一方面,历史的遗留与我们的需求极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千古憾事。那么,研究屈原的生平和思想,《离骚》及其他屈原的楚辞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方…  相似文献   

7.
《离骚》的写作时地和屈原三次“放逐”黄震云一、《离骚》的写作时地和屈原首次“放逐”对干《离骚》的写作时地,由于材料的缺乏,迄今只有些旁敲侧击式的猜测,等于无论。细绎《离骚》中的文句我们清楚地看出,屈原刚离开政治舞台不久,既没有把胸中的块垒叠化为沉郁,...  相似文献   

8.
《离骚》从主题上看,表现了屈原既放、进退无着之时,悲愤交加、神思恍惚、灵魂漂游、求索的过程;从语言上看,它采用了大量南楚方言词汇;从句式和诵读节奏看,它初步形成了楚辞体诗歌的艺术特征,与屈原放逐沅湘初期的其他骚体诗艺术风格相近。这些都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怀王放逐江南时创作的作品。屈原很有可能在怀王期间就曾被流放到江南,襄王时期再次被南逐,而不是像过去论者所推测的被怀王疏远而漫游汉北。  相似文献   

9.
一、《离骚》的写作年代关于屈原在楚怀王之世的被放年代,及为何事而被放,我在《屈原在楚怀王时被放逐的年代》一文里已经说过了,现在一概从略。我只谈谈《离骚》的写作年代,并由《离骚》的内证,以补证我在该文中所作的结论。很遗憾,从《离骚》的文字表面来看,绝找不到这种痕迹,因为屈原没有说:我作这篇文章,是反对黄棘(河南新野)之会呀,等等。然  相似文献   

10.
探讨先秦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诗篇《离骚》的写作年代,是《楚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据胡念贻同志《屈原作品的真伪问题及其写作年代》统计,《离骚》著期约有八说(自王逸至当代)。当然远不止这八说。各种异说均涉及《史记·屈原列传》,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屈原《离骚》写成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离骚》作于楚怀王中期,即屈原遭谗被疏以后。这是自司马迁以来传统的说法。在文学史专家当中,陆侃如、冯沅君、林庚等先生也持此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楚怀王早期也曾想任用屈原,和他有‘成言’,答应屈原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怀王周围的许多大臣都是一些代表反动势力的守旧派人物他们伺机陷害屈原,怀王后来竟听了他们的谗言。屈原在被排斥之后到了汉北,写了《抽思》和《思美人》。接着他又愤而写《离骚》。”实际上也是这种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一、从前人对《离騷》浪漫主义的評价談起 《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一直被人們十分重視。但是,历代的学者多从主观上給以品評,很少結合楚国社会历史、风俗、文化的特点,及屈原所受的影响,进行深入地探索。因此,对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往往加以歪曲甚至予以抹杀,好一点的也說得不够中肯。最早談到《离骚》艺术特点的是刘安的《离騷傳》,那里边提到《离騷》  相似文献   

13.
战国楚贵族诗人屈原是庄园制封建社会最后唱挽歌的诗人,也是专制主义封建社会黎明时最早的报晓歌手。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文思雄奇,辞采巧丽,是古典诗坛上最早的抒情长诗,开拓了辞赋艺术表现的新生面,成为千古传诵的楚辞佳作,是先秦文学史上辞赋的名篇。 近三四十年来,关于屈原及其《离骚》,专家学者已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提出许多可  相似文献   

14.
传世的屈原作品计有22篇。《渔父》、《卜居》、《远游》几篇风格迥异,显然不属屈原所作;《招魂》王逸早就定为宋玉之作,这样,屈赋中能予以肯定者只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本文试图从整体上对屈赋怍一系统把握,找出它们的体系,并说明为何《离骚》成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写了楚怀王、诸谗臣及其腐败政治;写丁香草花木和上界风光;写了西天神灵和卜占。《离骚》的题材包括三个方面:人类社会、自然、宗教。《离骚》的主题也有三层:思念怀王(亦思楚国故乡),热爱自然风光、探索自然奥秘,自我表达情志。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主题探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小禄 《云梦学刊》2006,27(1):44-47
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性。在《离骚》的多元多层主题中“,忠君爱国”主题局限于政治层面,不能成为与屈原的原型性人格“清洁”相对应的原主题。《离骚》的原主题是“求索”。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三泽玲尔先生在《屈原问题考辨》一文中(以下简称《考辨》),对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提出了怀疑和否定。这里,仅就《考辨》否定《离骚》为屈原所作提出的五点理由,谈一点看法。 《考辨》提出的第一点理由是,“《离骚》的主人公,不仅完全和传说中的屈原一样,处世态度清白廉洁,而且在不幸的命运支配下,反复预示自己的死,最后终于自沉汩罗,与  相似文献   

17.
前人《风》《骚》并称,把屈原的作品看得同《诗经》一样重要;其实,用“踵事增华”的观点看,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已大大超过了《诗经》。发展了“比兴”手法,就是其中显著的一例。东汉王逸就已认识到了这点,他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是“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些见解,对引导后人研究屈原对“比兴”的发展,起过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骚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派别,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历代文论家经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是尽管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我国古代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辨骚》篇中的观点却仍为其中最精辟的见解之一。那么,刘勰在这篇文章中到底是怎样地评论屈原及其为代表的骚体文学呢? “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首先,作为文艺理论家的刘勰,热情地赞扬了屈原及其作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地肯定了骚体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9.
陈桐生 《云梦学刊》2006,27(2):33-37
历来治《骚》者都认为楚辞学习《诗经》,这一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20世纪考古成果已对北方文化中心论提出挑战,事实上楚文化早在春秋中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屈原创作《离骚》并不是讽谏楚王,因此不能用《诗经》的美刺讽谏理论解说《离骚》;《离骚》列举了一些北方历史文化中的圣君贤臣,这是楚人以天下主人自居的博大气魄的体现;《离骚》的比兴来源于南楚巫文化艺术和战国士文化,“《离骚》之文,依《诗》取兴”说不能成立;最重要的是,楚辞与《诗经》分别出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母体,楚辞不是《诗经》的继承,《诗》、《骚》两者是平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屈原只留传文学作品。屈原文学作品的哲学含义,举其要义,在于三篇:在于《离骚》的以自为本:《远游》的精气学说;《天问》的不答之答。 《离骚》的以自为本,就是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屈原奋斗一生以实现自我,最后以自沉超越自我,亦所以实现自我,乃自我实现之最后完成。《离骚》开头自叙身世名字,是肯定自我,接着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是认识自我。以下描写的一切活动,皆实现自我。若一以贯之,即以自为本。它是楚人精神、老子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的文学表现,即诗的表现。在心灵的最高层次,真正的哲学,真正的诗是相通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离骚》是有韵的《庄子》,《庄子》是无韵的《离骚》。维也纳学派说,形上学是概念的诗;我们说,诗是形象的哲学。《离骚》正是形象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