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丧葬,一般来讲,就是办理丧事,埋葬死人。它是风俗习惯的一部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宗教信仰等不同,每个民族在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上都有自己一整套独特习俗。另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说,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秦统一和元统一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秦统一是以少数民族的汉化为主要特征;元的统一,则以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共创中华意识为主要特征。本文试就辽、宋、金、元时期各民族的中华意识,做一粗浅的评述。 五代十国以后,在中国出现了多民族封建王朝并存的现象。这是自唐代以来,统一的封建中央之下,地方民族政权向更高发展的结果。历史的发展不仅在地方出现民族政权,而且在地方还出现了少数民族封建王朝。这种并存与宋代以前的分裂不同。从整体看,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朝贡作为一种重要经济联系,而成为同一个国家内共同经济生活的标志,并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民族意识变化看,这时期的少数民族开始自觉地增强了中华意识。这与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汉”化是根本不同的。“汉”有两重含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问题,概括地说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历史时期。任何国家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都会出现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民族问题。怎样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不公直接影响到国内政治局势和政治生活,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根据我国的情况,本文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再认识,略述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4.
爱国主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社会形态。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由于国家的客观存在,使人们在头脑中随之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心目中都存在着这种对国家的感情。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的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既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它是用来调节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上层建筑范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改善民族关系,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那么,加强民族法制,运用法律手段调整民族关系,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民族立法是加强民族法制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民族立法是什么?这在任何法律辞书里都是不曾见的。而实际上,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却是客观地存在着并不断地发展着,只是人们对它的重视很不够罢了。本文不揣冒昧,试图就这一问题的概念、历史发展情况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法学理论上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各族人民之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尽管有时出现了分裂和割剧,但这种分裂和割剧是暂时的,次要的,而多民族的统一则是长期的,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上,各民族为了发展和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所要介绍的清代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石碑,就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维护和发展祖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见证之一。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都各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民族服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是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的反映,具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精湛造诣和独特风格,因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兴趣。 我国自秦、汉以来,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互相交往,休戚相关,他们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各民族的文化毕竟还各自有其特点。表现在服饰方面,自然也是这样。每当节日来临之际,各民族男女老少穿起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光耀夺目,为我们可爱的民族大家庭增添了无限的春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阐述的历史是指苏联建国之后至今,即俄罗斯的现代历史。从历史上看,俄联邦与我国都是多民族国家,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有着许多共性。我国和俄联邦在领土上接壤,对俄联邦民族政策的历史剖析,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对其当时民族政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阐释现代俄联邦对苏联时期民族政策的改良,对我国现代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问题,从古到今是困扰许多国家的最头痛的政治问题之一。世界上所谓"单一民族国家"是很少的,绝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是一部充满民族矛盾、斗争、冲突和战争的历史。民族自主是各民族的基本权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保障少数民族权利、避免和缓解激烈民族冲突的一个重要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视和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写进了宪法,从而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被确定下来。在民族问题上,中国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世界政治史上是一个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我国60年来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问题上,是否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长期性的科学论断;是否坚持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辩证关系;是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是长期以来,我们同林彪、“四人帮”斗争的焦点。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产生的。正如恩格斯在分析民族和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时所指出的:“由于地产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众多民族生活、繁衍在中国这个统一国家内。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的发展相对后进一些,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由于多民族的存在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存在等原因,我国一直存在着民族问题,而且始终是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属比较文学范畴,从而内在地决定了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四川民族文学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联姻的三十年是拓宽民族文学研究视野,更新民族文学研究方法,提高民族文学理论及民族文学史研究学术质量的三十年,也是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创作、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理念、新的范畴、新的范式的三十年.或许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主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民族宗教这几个不同层面呈现出了趋同又分化、相伴又相生的“多元一体化”的局面,民族宗教问题十分复杂。为解决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清政府根据当时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民族政策。回顾和审视历史,其时所产生的民族宗教政策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由单一的民族建立起一个政权或王朝,是没有的。秦、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是多民族国家,人所共知。即以青海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政权来说,也是如此。南凉王国(397—414)是以秃发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羌、汉族和匈奴族的多民族政权;吐谷浑王国(313?—663)是以慕容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基础,它在国家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走过自己的曲折道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正在推向新的阶段。为总结建国以来民族教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指导民族教育实践的稳步前进,迫切需要加强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它的发展规律,使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对民族教育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科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是古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发祥地.有人把西北地区称之为边远地区,这种看法很不科学,因为它既不符合历史地理的情况,也不符合现实地理的情况.陕西省为我国许多朝代建都的地方,陕西与甘肃东部交界地为夏、周、秦三个朝代的发祥地.许多考古资料证明西北各族人民在创造古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石器时代大量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说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已经出现.至夏、商、周三代,在长期文化交流中,许多少数民族加入华夏族.秦以西北为根据地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以后,大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两千多年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版图,给中华民族的劳动、生息、创造和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它结束了数百年来无休止的掠夺的、兼并的战争,创造了一个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环境,对当时和后世来说,都大大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由于旧贵族的残余势力往往凭借着分裂割据的政治形势,来对抗新的封建势力和封建制度,所以秦的统一实际上又是对旧贵族残余势力的打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建树了流芳百世的丰功伟绩,创立了光芒四射的理论体系。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面形成的民族观,就是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民族观,就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古今中外,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社会经历和政治观点不同,对民族亦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这是不足为奇的。毛泽东同志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后,“民族主义”日益为国人所提倡,并且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于20世纪初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潮。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对如何救国做出的回应,是随着革命的发展、理论认识的深入而日益成熟的,也是在汉民族与整体中华民族、单一民族国家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不断进行调适而做出的选择。它的形成、发展、完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虽然其学理依据尚存缺陷,但却在清末民初不同的历史情境下产生广泛的社会动员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民族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关系处于一个互动和变化的过程中,它不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新的变化,而且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地理分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本文通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这一高原过渡地带民族关系若干变量的考察研究,提供了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地方性个案,展示了历史和现实中影响民族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