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毛泽东词《十六字令三首》六种英译文本进行剖析,讨论了毛泽东诗词英译实践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格律诗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毛泽东诗词乃至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改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浅论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存在着局限性。全文主要从“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古诗英译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指出古诗英译的可译限度是可变的,它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文化交流的深化和翻译技巧的积累而呈现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战斗性语言是毛泽东诗词中的重要特色之一,与中国古典诗词美学特征一起,为毛泽东诗词增添了无穷的美学魅力。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会削弱或歪曲毛泽东诗词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基础,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例,通过对不同英译本的比较,以此来探析毛泽东诗词中战斗性语言之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美”原则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标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首先要考虑“意美”,同时要兼顾“音美”和“形美”。《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名作,笔调细腻,自然婉约,许渊冲应用“三美”原则,对《声声慢》进行了英译,其英译作品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5.
叠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运用广泛,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在许钧的翻译三层次论及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指导下,结合汉诗英译的大量实例,探讨在古诗英译中如何再现叠字营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诗歌的音韵美可通过头韵、腹韵、拟声词等功能对等手段予以再现,而在再现叠字创造的意境美时,译诗应为读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使之达到与原诗相似的韵...  相似文献   

6.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传统的诗词翻译研究大多倾向于经验的总结和标准的确立,忽视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活动的复杂性与多维性。描写翻译理论强调要把翻译语境化,以发现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事实,从而避免文化的误解和审美的缺失。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应该重视文本背后的超语言因素,注重特定文化语境和特殊人物情感律动的翻译,并从语言符号和语言风格方面尽量体现诗歌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概念,文本中体现出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在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认知模式的指导下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英译,能有效地避免翻译过程中的误译。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解读苏东坡诗词的英译过程,可以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认知模式对翻译的指导意义,从而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结合自己长期的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出的翻译观点。他认为,译者在译诗过程中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意美、音美、形美。本文将首先概述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进而结合实例对"三美论"进行论证,指出三美齐备作为译诗的理想追求很有启发性,但在诗词英译实践中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笔者主张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许先生的"三美论"翻译观。  相似文献   

9.
诗不厌改,贵乎精也——许渊冲先生诗词改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于诗歌创作的过程当中,莫不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诗歌翻译一如诗歌创作,亦需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的"求美"精神.诗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于大量的诗词翻译之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三番五次的诗歌改译,锲而不舍,如琢如磨.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诗词改译的个案研究,希望能给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唐诗英译的主要指导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对许渊冲的《旅夜书怀》的英译本进行研究,证明"三美"在诗词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音象美"在英译中再现的必要性入手,以英译唐诗、宋词为例,主要探讨了中诗英译中原诗"音象美"的英译策略,倡导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存原诗最显著的风格,努力顺应西方当代诗歌的审美要求;与此同时,应该慎重选择理想的诗歌译者,使译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声声慢》为研究对象,对该英译诗所体现的“三美原则”和“化之”之艺术进行探析。认为这首英译诗充分发挥了译语的优势,将原语婉约含蓄的美升华为译语直白而准确的美,将原语静态实物描写的美升华为译语动态、通感的美,同时具有语音音律关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赏析英译诗也需要审美的眼睛,以矫正对诗词翻译的偏见。  相似文献   

13.
转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性的语言建构方式,认知转喻研究对于古典诗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以许渊冲和伯顿·沃森英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对比分析苏轼诗词英译中的主要认知转喻类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转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而从文本的客观体验性和译者的主体认知性角度,探讨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认知转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兰亭诗》的翻译看许渊冲美学思想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词以意境,韵味为核心。玄言诗作为魏晋诗词的标志性特征算得上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次短暂的诗体鼎革。翻译过程中要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境,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许渊冲教授在多年的诗词翻译实践中形成了"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译美学理论。本文通过对许译《兰亭诗六首》之三首进行分析以说明其"三美"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个性化翻译是优秀译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许渊冲先生有着独特的译诗风格,从而显示了其译诗的个性化.从前后缀类词汇、词汇与短语、句法等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先生古典诗词英译的语言特征进行分类例释,并结合英诗例证,以期阐明许氏成为一名诗词翻译大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在薛涛现存的91 首诗词中有44 首是酬赠诗。对薛涛酬赠诗英译的研究对加强译文读 者了解薛涛本人和薛涛的诗词创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关联理论翻译观是德国翻译家Gutt 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中 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到推理的交际活动,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交际的成功。文章 结合关联理论翻译观,对薛涛酬赠诗的英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薛涛诗词及中国典籍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关于它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给翻译带来了新的视角。通过分析发现,意象图式理论和框架理论为古典诗词翻译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8.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李白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以数词的英译为切入口,以美学视角下的“对等”比较李白诗歌意境美、气势美和情感美等非纯形式诗歌特质在译诗中的还原和再现,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具有指导和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格律派十分注重通过译文再现原诗的音乐性。《王维诗百首》的翻译是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音乐性的重要尝试,对其译文的解读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律派译者注重在节奏和用韵两方面"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丰富古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黄忠廉的“变译理论”是当代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代表。变译理论主张,变译是重在摄取原作内容,信息量集中,与原作信息核心相近,比全译更适合于科学文献。文章运用创新性思维,首先阐述了变译理论的学理根据以及变译理论作为文学翻译标准的理据,然后基于变译理论,以许渊冲之苏轼和陆游梅花词的翻译版本为例,分析和论证变译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和意境再现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