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典诗词好用典、善用典,诗人的深心曲意藉助使事用典以蕴藉披露;尤其唐宋以来,在文人书卷气日浓、倡杨“读书破万卷”(杜甫语)、“点铁成金”(黄庭坚语)的社会文化氛围下,用典之风更是盛行于诗词创作中。因此,探  相似文献   

2.
用典:文学创作的一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创作中的用典,常被当作形式主义创作方法受到厉责,然而,深入全面地考察用典与创作过程的关系就会发现,作为一种思维机制,用典不仅是激励情感、活跃想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以比兴方法为特征的重要艺术手段,以现代西方的“原型”国论和符号学观点来看用典的原理和作用,可得出不同于传统僵化观点的结论,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看,魏晋六朝时代文学观念的自觉,与创作中广泛使事用典联袂出现,可说明用典在创作中的作用,是积极而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和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3.
用典作为古代文人进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可谓源远流长。建安文人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文人用典的传统,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传统。其表现之一就是形式上的创新性,用典的形式灵活多样,反用与活用成为用典的主要形式,语言更加概括,表现出作者对被用语句内涵理解、把握基础上的运用能力。其表现之二就是内容的创新性,多为抒情言志,强调和突出所用典之本事所蕴含的文学性,出现了按类隶事的作品。其表现之三就是艺术上的创新性,用典自然浑成,贴切恰当,显得更加含蓄委婉、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4.
论黄庭坚诗歌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坚既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保持倔强兀傲的个性精神,又具备老庄哲学的旷达、逍遥,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在诗歌用典的艺术层面上,他得益于杜甫诗歌的锤炼、韩愈诗歌的奇崛创意,尤其从佛家的诗多机锋中涉取养料,形成丰富的用典技巧。但是,究其本质而言,黄诗的用典代表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5.
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辛词用典是独树一帜的,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看,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辛词用典是为明心言志。所言之志分三种:建功立业之雄心,退隐闲居之操守,壮志难酬之悲慨。辛词以典明志,也反映出辛弃疾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使词由代言体变为言志体。  相似文献   

6.
柳永词的用典及其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乐章集》,我们发现其各类题材用典的频率都较高,特别是都市题材的词作用典频率更高。柳永作为第一个专职词人,因其在创作时大量运用典故,使词具有了"诗化"、"雅化"倾向,使"词"逐渐被文人认可而登上"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7.
用事不使人觉的完美境界——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系典故的性质、类型、特点及钱钟书的用典理论研究其在创作中的用典实践.认为钱钟书厚积薄发,学化为才,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满腹的诗书故典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结合起来,化而用之,达到了一种隶事与否,读者不知,作者也不自知的境界.这是其学人小说、学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其运用典故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秦观早年深习赋的创作,总结出了一套作赋的理论。他的赋论深刻地影响了其诗词的创作。本文从炼字、炼句、用典及声律四个方面论述了秦观婉约词风及"女郎诗"均受其赋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贬谪柳州时期,创作重心由五古转向近体(七律、七绝为主),刘柳唱和是柳宗元诗体转向的重要原因;柳宗元七言近体创作从严守格律法则到自由创作,内容从大量用典到描写即目所见,感情基调从悲苦愁怨到轻松戏谑,都受到刘柳唱和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方式多样:从所选用典故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引言和用事;从所选用典故的原义与典故的语用义之间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同义式用典、转义式用典、衍义式用典、反义式用典和双关式用典;从所选用典故的功用来看,可分为证言式用典、衬言式用典、代名式用典和代言式用典;从所选用典故数量的多寡来看,可分为单用和叠用。通过对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方式的考察,可以强化对唐代试律诗的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玉器为物质基础的玉文化,以其温润、高洁等文化品格,受到唐宋词作家的青睐,在词的创作中,融入玉文化内涵。唐宋词对玉文化的接受表现在玉器、暗喻、用典、美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废名的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学有割舍不断的联系,他喜欢直接从传统文学中去寻找创作资源.他把唐人绝句的手法移植过来进行小说创作,在小说中营造情景相生的意境.为了追求唐人绝句含蓄的艺术效果,他又用唐人绝句省略、跳跃、用典的手法进行小说创作,达到了唐人绝句的美学风范.  相似文献   

13.
作为北宋写祝寿词最多的词人,晏殊对祝寿词这种题材的创作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其祝寿词呈现出写作对象多元化、感情真挚而自然的特点。晏殊在祝寿词的用典方式及词牌等方面亦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论骈文声律规范之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为“华夏独有”的文体,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偶、用典、藻饰、调声等四个方面。声律规范的确立,使这一文体最终得以定型,它的创作也因此达到完善成熟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西藏赋》的韵文句式、韵文语言、韵文用典、韵文结构基本遵循了传统骈赋的写作规律,同时作为蒙古族诗人创作的赋也有不同于传统骈赋的自身特色,它延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汉大赋。  相似文献   

16.
试论《西藏赋》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赋》的韵文句式、韵文语言、韵文用典、韵文结构基本遵循了传统骈赋的写作规律,同时作为蒙古族诗人创作的赋也有不同于传统骈赋的自身特色,它延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汉大赋。  相似文献   

17.
汪洋 《东方论坛》2014,(5):69-75
辛弃疾现存诗歌数量虽少,但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创作的基本情况。鲍照、邵雍不如学界所论是辛弃疾诗歌创作学习的主要对象,而陶渊明诗的内容、白居易诗的朴拙风格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影响巨大。从辛弃疾诗歌的理性思辨色彩、大量用典的特点以及运用"点石成金"的江西诗法进行创作等方面来看,辛弃疾诗是典型的宋诗。  相似文献   

18.
诗文作品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恰当用典必会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文章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普通用典的修辞效果为视角,结合唐代试律诗正文中用典的例子,对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的修辞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这一修辞效果可以分为提升性效果,曲折性效果,简洁化、言简意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时至北宋,词的用典在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已臻于佳境。北宋词用典的主题聚集在仙道神异、丽人爱情和文人雅趣三类。词之用典的成熟还体现在用典技巧的多元和典故功能的完备上。北宋时期,从典故到词意的思维过程也已呈现出多路径的特色,其中以同类比附、发散性联想与逆向反用等思维模式为主。用典与文本的关系可分为以典写物和借典抒情两类。北宋词人在以典写物时,通常使用截图式特写、拟人式喻写、堆砌式附着的技巧;而在借典抒情时,则多采用虚实融化式与曲折跳跃式两种用典技巧。典故在词中既可发挥替代叙事,又可发挥充当意象的功能。在意象性用典中,可以依据典故意象的生成方式,将其区分为隐含式文化意象性用典与凝练式文化意象性用典。北宋词用典的多元主题和成熟的艺术手法对词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唐彦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其诗在继承温庭筠、李商隐创作特色的同时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对宋代诗歌创作颇有影响。从艺术风格上看,唐彦谦除效法温、李诗风的绮丽与凄怆外,又追求质朴深沉之感。从艺术特色上看,其诗讽喻悠远,用典精巧,语言典丽。从意义影响上看,其诗在诗意晓畅与用典深奥之间达到了美的平衡,收敛晚唐艳丽文辞,异于彼时诗坛的浮靡文风,影响宋初西昆体的写作,同时成为黄庭坚师从杜甫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