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社会主义宗教论"是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命题,它以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在"社会主义宗教论"中,"根本是长期性"是基础命题,"关键是群众性"是核心命题;"特殊的复杂性"是主要命题."社会主义宗教论"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东突厥斯坦"是殖民主义者为了分裂、肢解中国而提出的政治概念,它既不是民族体概念,也不是民族学概念,与历史上存在过的突厥族和东突厥完全是两个概念.历史上,中央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从未完全停止过.新疆的历史是由诸多民族和当代民族共同创造的.所谓"东突厥斯坦"理论,违背了中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3.
作为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在邓小平理论中,"实践主题"与"生产力问题"的相互提升与深化,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和"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和谐社会主义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荣辱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问题.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于新闻出版事业的特点,新闻出版事业必须自觉地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始终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闻出版事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一家"和"百家"的关系,"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新闻出版事业必须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以人为本,更新出版观念,建立有效的出版运作机制,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科学论述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培育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艺术需要"真",唯有真情实景,才能引入;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在对"真"进行探索的长途跋涉中,中西方绘画开始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是脚步迈开后就分道扬镳了.西方人十分理智地分析解剖每一个局部,"真"在西方画史即是重比例、重空间、几何透视等与事物外在形态逼真的写实内涵.而中国人极富感情地去体会那"天人合一"的境界,"真"是人生的体验,是生命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方式,是对宇宙本体精神的感悟,又是自我灵性的抒发.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诗"与"画"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否定者和肯定者两个派别.否定者认为,诗的表现力远比画强,所以"诗中有画"这样的说法欠妥;肯定者认为,画的表现力与诗相当,这在中国诗与中国画关系中更是如此,所以,"诗中有画"是不可轻易否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之一,其思想来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经历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三个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成熟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综合材料"走进中国有其必然性,是当代中国油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因此,从中国油画的发展角度对"综合材料"在当代中国油画作品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是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综合材料"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进入当代中国油画领域,它为当代中国油画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开拓出了一个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1.
姚贱苟  石周波 《民族学刊》2023,14(2):8-15, 151
少数民族影视是生产、培育、传播并塑造各个民族共同心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要素,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并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两个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体来说,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逻辑上的紧密相连与结构逻辑上的相辅相成;实践上主要表现其传播、创新在功能逻辑上的相得益彰与选择逻辑上的殊途同归。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层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逻辑,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继焦  党垒 《民族学刊》2021,12(1):66-72, 9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高治理能力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保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重大事件中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发挥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从单向式到双向式。即不但有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力量,也有自下而上的民族地区及非民族地区的支持力量;既有纵向维度的国家与民族地区及非民族地区的双向互动,也有横向维度的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双向互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即国家治理要推动形成集中统一的更具灵活性的纵向协调机制和横向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丁俊 《回族研究》2007,(4):47-52
回回民族是诞生于中华大地且文化起点较高的一个年轻民族。回族文化吸纳和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精粹,底蕴深厚,义理深邃,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回族文化不仅塑造了回回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全面研究回族文化,进而深入探究回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有利于回族人民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建设中华各民族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赵杰 《民族论坛》2012,(4):5-11
本文分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阶段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贡献,这对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发展大繁荣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迹,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共同体早已存在;“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回溯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姚贱苟  于恩洋 《民族学刊》2021,12(2):23-30, 9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写进党章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新,并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的众多根据。而在这众多根据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百年以来的各个阶段,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策利益与政策认识的互动的逻辑:横向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政策利益的物理空间与政策认识的思维空间的辩证统一,纵向表现为政策利益与政策认识为一致的自生、共生至同生的交叉并存的历史特征与趋势。这种历史特征与趋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反右扩大化和文革、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得以逐步完善,并发展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政策新战略。为实现民族政策新战略,应从人民本位上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利益,从政治团结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联结,从经济合作上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互动,从文化交融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实现。  相似文献   

17.
廖杨  杨志群  张木明 《民族学刊》2021,12(1):73-82, 92
2019年至2020年初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在这场"大灾大难"面前和持久的防疫、抗疫、战疫实践中,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得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中华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自媒体和融媒体的作用下辐射汇聚,形成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向心力、聚合力、凝聚力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党和国家在这场防疫、抗疫、战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健康和美世界的实践中向全世界提供了"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强音,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特征赋予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家形成问题,摩尔根和恩格斯曾提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形成模式,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又提出了“队群—部落—酋邦—国家”的形成模式。我国学者又将上述两种理论重新进行归纳整合,提出了“队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或酋邦)—国家”的形成模式。杨茂盛先生不同意上述观点,他在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政权乃至整个中国民族政权形成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氏族部落—宗族部族—国家”的新的国家形成理论,对于推动民族与国家形成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1,12(2):1-8, 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20.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举措,这不仅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而且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和平台。特别是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立足我国本土“自塑”国家文化形象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邻国人民“他塑”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增置了认知窗口。面对当前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面临的困境,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以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符号为表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品质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彰显当代中华文化的自信,从而达到对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宏观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