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如何选择区域重点旅游发展轴与重点旅游发展节点进行了分析,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中的旅游"点-轴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文章把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轴线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旅游发展轴线,其中一级旅游发展轴线有沿长江旅游发展轴线、沪宁旅游发展轴线、沪杭旅游发展轴线、杭甬旅游发展轴线、沿海旅游发展轴线、古运河旅游发展轴线等6条;二级旅游发展轴线有宁杭旅游发展轴线、宁启旅游发展轴线、苏嘉杭旅游发展轴线等3条;三级旅游发展轴线有宁溧高旅游发展轴线、澄锡宜旅游发展轴线、杭黄旅游发展轴线、杭富建旅游发展轴线、上新旅游发展轴线、绍诸旅游发展轴线等6条.  相似文献   

2.
巴厘岛等国际度假旅游地给海南旅游业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亚洲著名国际海岛度假旅游地的考察研究 ,揭示他们成功背后的共性特点 ,并以之与海南旅游发展实践对比 ,提出值得海南等度假旅游地学习借鉴的六条启示 :保护自然环境、强化宣传促销、转换政府职能、同步发展度假和观光旅游、脱离现有城镇布局模式发展度假旅游、在旅游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中突出环境优势  相似文献   

3.
微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新形态,为进一步研究微旅游的内涵,文章首先从旅游的本质和特征两方面对微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对休闲、微旅游、微度假3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从而阐释基于休闲理论的微旅游构念。文章阐述微旅游的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微主体、微影响、微时间、个性需求突出、高品质的深度体验,提出微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研究认为微旅游分城市微旅游和乡村微度假两个种类,乡村发展微旅游即乡村微度假优势明显,微旅游符合现代乡村旅游者的需求,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文章进一步探究基于微旅游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深入产业融合与生态农业导入,开展微营销与内容营销,实施预约制与微接待,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的是对乡村自然和文化生态“微影响”,从而初步构建乡村微度假系统,创新乡村旅游的中国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给接待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日益明显。一方面使旅游地传统文化复兴,推进旅游地现代文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旅游发展引起旅游地传统文化丧失、社会伦理失范等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文化变迁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接待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在分析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从旅游开发的文化均衡和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两个方面来对旅游接待地进行文化调适。  相似文献   

5.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空间维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若要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必须探索符合其区域特色和发展条件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空间维视角为-切入点,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旅游空间布局,可以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依据鄂西圈旅游资源赋存情况、旅游交通发展状况及旅游地的功能等条件,鄂西圈可以构建为"三心、三轴、三圈"的旅游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6.
青岛旅行社业、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游览娱乐业、旅游商贸等旅游业基本产业发展状况,决定着青岛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提出改善青岛旅游产业经营与管理的具体措施,对于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海滨度假城市意义重大。改善青岛旅游产业经营与管理的具体措施是:全面创新,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企业;进一步抓好旅游地形象塑造和旅游联合促销,打造国际海滨度假城市形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转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强化行业协会功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国际化城市,增强城市旅游功能。  相似文献   

7.
县域“大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县域为基本单位,以"大旅游产品"的理念作为县域旅游开发的出发点,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县域旅游产业科学与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是促进民族县域经济起飞的重要杠杆,是壮大民族县域经济的现实着力点.而县域旅游视野下的旅游市场营销则在推动民族县域旅游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以民族县域旅游经济为突破口,结合县域旅游发展及旅游市场营销现状,提出该县县域旅游视野下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从而提升并形成鲜明的民族县域旅游整体形象,扩大民族县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以期促进县域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略论我国度假旅游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几年,以旅游、娱乐、度假、休养为主要目的的度假休闲旅游逐步兴起。但目前我国的度假旅游在发展过程存在产品类型单一、分布不均衡、过分豪华高档、选址不当、定位不准等问题。面向21世纪,我国度假旅游应朝着大众化、家庭化、中档化、度假与观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度假旅游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生态环境是旅游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地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优劣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 ,以山东省几个主要旅游城市为例 ,分析了旅游生态环境的现状 ,并提出了改善旅游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旅游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承而生产流通的物质类产品,如果在旅游线路和消费中能够很容易地被识别为地方的文化标志,那么它们就承担着旅游地物质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促进南充市的旅游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借助汉服复兴的时尚潮流,发扬"中国绸都"的优势,促成汉服产业的形成,使旅游消费者建立"汉服-丝绸-中国绸都-南充"这样的思维图式,提升旅游地的文化品格.汉服在南充旅游文化传播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汉服的"丝绸"文化核心与质料的非统一性、推广汉服需培育和发展的二元消费市场、与其他旅游产品配套推出的市场布局以及经营模式等.  相似文献   

12.
标志性景观在旅游地发展中起着核心引领作用。文章以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为例,结合历史资料和实践调查,解析了其从文化遗产景观演变为知名文化遗产旅游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引领,在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游客等多重力量共同推动下,促使“天骄圣地”这一地方符号逐渐转变为地方旅游符号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得到广泛认同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有效拉动所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形成地方旅游符号的特色优势。要在新时代维持和强化地方旅游经济优势,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必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下调整旅游符号,打造全域文化旅游符号系统,从顶层设计、企业协同到居民参与,从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文化旅游产业链拓展层面实现全域一体化和立体化协同。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采用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IPA),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对株洲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属性的12个指标进行调查,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地的优劣势。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可进入性、消费价格持肯定态度,但旅游基础设施和食宿旅游要素仍是乡村旅游的短板;总体看来,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各属性指标的满意度低于其重要性,且差异显著。依据IPA方格图中的分析结果,株洲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应采取继续提升、重点改进、努力拓展、适度调整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对旅游者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源泉,对旅游地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此文指出旅游的形象时代已经到来,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以形象为导向的第四阶段。深入分析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师爷文化和酱缸文化,得出绍兴旅游形象定位的文化底蕴,并以此为基础阐述绍兴旅游形象定位的原则及方法,提出了以绍兴文化为基础的旅游形象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根据炎陵县的旅游发展现状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结合交通状况的改变,对炎陵县县域内外的旅游空间结构重新进行判断,提出了一心,两轴,三组团,将县域外的旅游空间结构抽象为十字形空间布局,按照三种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整合,重点打造宗教朝拜、红色爱国、森林生态旅游三类旅游,提升炎陵县的旅游名气,为炎陵县旅游的独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成都环城市旅游带建设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要:针对成都市境及周边地区假日与休闲旅游发展的无序状态,该文根据经济学的“点———轴”系统的理论原理,以及其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了成都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现状及问题,从重点开发的轴带和站点选择和分析入手提出构建成都地区环城市旅游带,在此基础上建设以成都市境为中心的旅游圈层,为成都近远郊旅游开发探索一条具规划意义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成都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要走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度假时代的到来,使成都经济区的旅游产业面临着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化的机遇。文章在分析成都经济区旅游资源现状和产业现状基础上,从度假产业集聚角度,将成都经济区的旅游空间划分为龙门山、龙泉山度假发展带,成雅、成绵、成遂度假产业发展廊道,成都度假大本营区以及峨眉山单核度假区等四大度假模式,并提出了成立成都经济区旅游管理委员会等一体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摘要]我国旅游产品结构正处于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并重发展的转型期,当前对于具有集群效应的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系统性研究尚比较薄弱。作者通过对大量度假旅游目的地结构特点、发展规律的调查研究,在对度假旅游类型梳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聚合型度假旅游目的地新概念及其相应的“CDSS”结构模式,同时以我国云南省丽江市作为该类型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沿海经济带为研究案例区,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构建由滨海旅游资源维、滨海旅游市场维、滨海社会经济维、滨海生态环境维四大维度,22个指标组成的滨海旅游经济生态位测评体系,科学测评滨海旅游经济发展的生态位水平,同时利用协调度模型科学测算滨海旅游经济系统协调度指数.为全面深入探究滨海旅游经济综合发展质量,以生态位与协调度的复合对比视角刻画滨海旅游经济综合生态位-协调度空间格局图谱,并结合"核心-边缘"理论与旅游地功能分类法将滨海14市划分为五大质量梯队等级,对不同质量等级滨海城市提出针对性的高质量发展策略,以促进广东沿海经济带滨海旅游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源流》2006,(5)
汕尾市按照“着眼大区域,塑造新形象,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的总体思路,以海滨、温泉、宗教名胜、革命文物旧址等人文资源为依托,以形象推广为先导,以度假旅游为重点,以专项旅游为补充,建设“一个中心、三大组团、五个重点旅游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