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观点,但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因而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从认知价值和同一关系两方面,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分涵义和指称。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主要有三种功能,由于概念模糊而功能广泛,弗雷格的涵义概念产生了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2.
“普遍性”是弗雷格概念文字的初始符号。弗雷格有关“普遍性”的探讨其实是关于全称量词的探讨,他基于“普遍性”符号,从现代逻辑的视角对全称量词进行了说明。在这样的说明下,全称量词是表达思想的普遍性的语言标志,全称量词的涵义是思想的一部分,全称量词的意谓是二阶概念,它通过对个体域的限定,从而对(一阶)概念加以限制。运用概念文字,弗雷格揭示了自然语言中表达普遍性思想的句子的逻辑形式。借助于王路教授提出的句子图式,可以从语言、涵义和意谓三个层面分析弗雷格关于“普遍性”的思想。弗雷格的“普遍性”思想对现代逻辑和语言哲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种语言的词汇是通过概念层一个层面(单层表征模式)还是通过概念和语义两个层面(双层表征模式)实施共享?这是双语心理词库表征模式研究中的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主要是关于专名、概念词的指称与意义的论述)出发探讨词的概念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认为词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该词的意义.因此得出结论,区分概念和语义两个层面似乎能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弗雷格将逻辑概念"真"引入语言的分析后,语言意义的逻辑结构及其呈现的方式和过程便发生了全新的变换;"真"对于语言存在的世界而言集中体现为语言意义的判定标准,并奠基于语言句子与世界中"事实"的关系;在凸显语言句子与事实之关系的弗雷格概念里,"指称"无疑成为了语言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文章立足于弗雷格本意的"指称",探究"指称"过程中所实现的语言与世界的存在关系、语言与世界的确立关系,以及句子之真值结果的获取条件;重释弗雷格的语言分析就在于回到弗雷格语言思想自身,并力求确立形式化语言研究在弗雷格那里的"实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真的同一陈述句a=b与a=a在认知价值上有区别。这种区别的根源是什么?弗雷格在《论涵义与指称》中试图从语义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作“弗雷格迷题”。其他的哲学家或是从语义方面继承弗雷格的思想,或是从语形方面来解决它。但已有的这两方面的考虑都不能解决弗雷格迷题。若某种语义理论能够解决弗雷格迷题,其自身所存在着的“高阶”弗雷格迷题将迫使它或者不能解决后者,或者会导致不同的符号无法被用于同一陈述。另一方面,从语形出发解释弗雷格迷题的方案,并不比直接规定“这两个表达式的认知价值不同”有更多的优势。从这个意义而言,弗雷格迷题是不可解的。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现象的经验中,我们常常将这种现象的存在统一视为其自身固有品质的表现而具有客观性的存在地位;弗雷格的语言分析注意到了语言现象经验中的相关常识论,提出了一种去心理主义的“涵义”观,并希望以此确立语言现象存在与统一的客观思想模式;弗雷格的“涵义”论揭示了语言现象经验的共同性基础,但这样的“揭示”并没有为“共同性基础”确立真正的源泉,我们只有从“涵义”思想的改造与回归先验哲学的进程中方可探知语言现象存在与统一的必然性基础,即语言现象世界的呈现与统一性特征决定于理性存在的先验形式,决定于纯粹理性世界的语言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演化心理学家提出了大规模模块论题,该论题设定,人类心智几乎完全是由先天的、领域特定的心理模块构成,它与福多对心理模块的原始界定有重大区别。本文首先刻画了模块概念从福多定义到卡鲁瑟斯定义的演变逻辑,并检验这个转变的合理性。在莱斯和曼舍尼对于卡鲁瑟斯关于内容融合问题批评的基础上,文章论证指出,即使大规模模块论题可以避开中央语义系统的概念形成难题,但在卡鲁瑟斯提供的认知架构解释框架中,演化心理学仍无法说明人类思维特有的心理灵活性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弗雷格的语境分析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意义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是:一个句子的指称是其真值,并且句子的指称依赖于语境。弗雷格区分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在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直接指称即它的真值,在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间接指称即它的涵义亦即它的思想。有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的概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具有相同真值的句子并不能进行保值替换。笔者认为,弗雷格的语境理论虽然很有价值,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仍有明显的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与弗雷格相反的观点,即:句子的指称不是真值,而是它所对应的事件。并以此解决弗雷格所面临的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9.
试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认为专名有内涵和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弗雷格的概念词即为通名.弗雷格第一个将词的指称理论推广到语句上,论证了语句的内涵是其思想,外延是真值.作者认为外延论题也适用于语句.  相似文献   

10.
弗雷格在哲学研究中,把语言的分析作为其首要地位。他的涵义指称理论对西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此理论为基准点,来探讨专名的涵义和指称,尤其详细探讨命题的涵义和指称,从新的视角为后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平克从语言学到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跨越过程,并将平克的语言模块理论和乔姆斯基、福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比较.在语言学方面,平克的理论深受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机制"假说的影响,但是在语言模块的含义、形成等关键问题上和乔姆斯基产生了分歧.在心理模块性方面,平克和福多在计算的概念、心理模块的构成标准以及对待进化论的态度等问题上存在争论.通过比较,文章勾画出平克进化心理学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2.
弗雷格在其残篇《论逻辑的普遍性》中探讨了思想的普遍性问题,他引入了带有单个字母的辅助语言作为研究普遍性思想的桥梁,普遍性思想的结构分析及其真值条件是弗雷格未完成的内容。普遍性思想的构成部分都是不满足的;普遍性思想的真值条件可以通过理解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而直接把握,一阶量化理论是理解弗雷格残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产生的弗雷格逻辑拒斥人和心理因素,但即使在弗雷格时代,它也仅仅是逻辑学的一种流派,同时还有重视心理因素的直觉主义逻辑和其他逻辑理论的存在.在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实现了对自然语言和人的回归,如乔姆斯基的唯理主义和心理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分析中强调先天语言能力,重视心理因素.此时,心理逻辑将逻辑分析与心理分析结合在一起,重新考虑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逻辑学只有重新回归于人,才能在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对逻辑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仍然面临一些理论困境,其中包括句子的指称问题和谓词的定义域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这两个疑难,为此,首先简要地介绍弗雷格的有关理论和观点。本文指出,弗雷格把句子的真值看作句子的指称是错误的,而应把句子所对应的事件看作句子的指称。本文还主张用弱指称有无原则和弱涵义有无原则分别取代弗雷格的指称和涵义的部分整体原则的相应的部分,而保留其他部分。据此,作者对弗雷格所面临的谓词的定义域疑难给出一种解决  相似文献   

15.
拟象与隐喻     
本文试图从认知隐喻理论,尤其是交织模式的角度解释隐喻与拟象两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依靠相似来连接两事物是人类心智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将隐喻与拟象看作互动关系有助于完整连贯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语言意义是一切语言哲学学说的中心。换而言之,意义问题得到了哲学家极大的关注。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专名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其涵义体现在摹状词或簇摹状词上;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深刻地批判了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经过因果链的传播,在语境的限制下,通过映射体现出专名的涵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解释范式,消解了社会学方法论中的整体和个体、行动和结构、微观和宏观之间的二元对立.它强调关系的首要地位,反对整体论或个体论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先在性,从而超越了整体论和个体论的二元困境;它既承认社会结构的制约性又承认个人行动的能动性,强调结构和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克服了两者之间的对立状态.社会资本理论把社会资本区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分析层次,强调它们之间的连续性,避免了宏观理论和微观分析的二元关注.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观将语言看作以大脑为物质载体的内部语言。它的心智哲学属性既不是硬派,也不是软派。认知观既研究内部语言的特征、结构、功能和能力操作之间的关系,也自觉用科学理论原则约束自己。认知观指导下的语符模式以认知层次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兼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语义学、认知语法各模式的长处。它模拟的范围包括话用推理、语言表达形式以及两者间的认知操作。  相似文献   

19.
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看法,决定了意义的不同解释路径,维特根斯坦和戴维森对意义公共性特征的论证路径,表明了两者在语言观上的根本差异。基于意义的公共性特征,戴维森提出了意义的三角测量解释模式。三角测量模式涉及语言交流过程中两个交流主体和共享世界之间的因果社会关系。戴维森反对笛卡尔式的认识论,认为远端事件的解释视角,可以进一步表明三角测量解释模式的认识论基础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三角测量解释模式,不仅说明了语言交流是何以可能的,而且也为思想产生的条件及知识的确定性提供了论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的模式与儒学:以礼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常倾向于把中国文化的特征与儒学联系在一起,把儒家看作中国文化特征的主要塑造者,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儒学在中国文化中长盛不衰。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的模式及其与儒学的关系。儒学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长盛不衰,与早在儒家之前即已形成的关系本位或关系主义的中国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有关。文章以礼为例来说明,关系本位或关系主义的中国文化模式或心理结构,决定了在中国社会中,礼比法在社会整合方面更有效,也说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其根深蒂固的土壤。由于这一文化模式或文化心理结构至今仍然顽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社会里,可以设想,在未来的中国,礼治仍将是中国现代性的应有之义,这又进一步说明儒学的复兴在中国文化中至今仍有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