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联与意境     
对联作为汉语言独特的文学样式,是汉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拟从对联意境的分析着手,利用"意象的和弦"、"假平行"等原理对意境的生成进行探讨,说明对联对拓展思维空间,激发想象力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浩军 《学术论坛》2001,1(6):157-15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动员人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价值和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价值和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危机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日益加深,生态问题与民生问题不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问题,而是成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当人们从伦理视角去考察生态与民生的基本关系时,发现生态消费所具有的适度和绿色不但对于自然环境,而且对于人的生存发展都非常有利;生态产品不但有利于自然界的休养生息,而且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与延续.人们不仅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医疗保健等价值,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幸福指数.当人们在平等视角下去分析人与自然、代内和代际的关系时,发现生态权利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努力去争取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4.
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受政治、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开始嬗变;同时,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价值嬗变--从"功用性"到"意义性"成为一种必然.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价值嬗变对教育自身完整、教育中的人之完善及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时机常常被人们视为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时机是指存在于一定时空之中,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交往实践中而产生的一种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客观条件,具有客观性、有效性、交往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正是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往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时机才得以产生、利用和创设.因此,可以从建立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创设特定的无声教育情景、培养高超的理性教育机智三个方面找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机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之一的学校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也因此对学校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试图通过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学校教育的工具价值倍受重视,使学校教育越来越偏离其本源价值。事实上,学校教育的本源价值只是在培养学生读、写、算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却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吴玉章教育伦理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伦理思想精华的重要体现,彰显着中国传统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价值和义理.其爱国主义的办学宗旨,德育第一、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品质,以及强调教育公平的观点,不仅在过去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社会作用,而且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技术具有两重性,人们通常选择性地关注其正价值,忽略其负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媒体技术中的负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名实不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本末倒置.为了应对多媒体技术的异化,全社会要高扬价值理性旗帜,学校要改革考评制度,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多媒体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杜文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对联精品,成为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境界、革命情怀、爱国热忱的宝贵资料。本文从杜文秀对联创作、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对联创作的特点和价值等进行探讨,有助于深化对杜文秀对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奇柯 《江汉论坛》2008,1(4):73-76
从社会学视野来看,一项社会工作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介体、环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都施加影响,产生作用.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虽不是专门直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当它存在并发挥自身系统功能时也会间接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彭建玲 《学术探索》2014,(12):118-123
《黄帝内经》虽是一部中医著作,然书中所阐述的医理、医术让读者觉得形象逼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探究其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可以看到,此书之所以成为传世佳作,除医学特色外,语言表达之艺术美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从修辞角度分析:大量的对偶修辞格的应用使句子具有整齐而变化之美,强化了语言的感染力;排比辞格的应用音韵和谐,整齐流畅,对偶与排比辞格的应用构成了行文“整齐的美”;而拟人手法的高超应用更可谓传神之笔,创造了一种气韵生动的“文面之美”,使读者惊叹作者造语的艺术,此二者构成《黄帝内经》语言的“形式美”。而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则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层次美”。  相似文献   

12.
说"正对"     
刘德辉 《云梦学刊》2002,23(4):106-108
正对是骈俪文的一种对仗方式,这种对仗方式造成了上下句之间的语意重复及“合掌”现象,刘勰从根本上不赞成正对。正对又是对联主要的对仗方式之一,但是对联不允许合掌。对联的正对能够上下联并举而不合掌,互补互异才是正对最为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鲁晓川 《云梦学刊》2004,25(2):104-106
揶揄手法是对联创作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手法。它与倒反、皮里阳秋以及讽刺等手法均有相似之处,但又相互区别,自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其特点是用诙谐幽默的笔调,含蓄曲折的表达某种特殊感受。在对联创作中,按照其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戏谑式、反差式、反说式和奇语式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样式中一朵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奇葩。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进入中华,在发展中也借用了这种文学形式来表达信仰理念和信仰生活。文章通过对天主教楹联的缘起、发展、定型、类别以及不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等种种特点进行分析,进而透视天主教进入中土之后不断本土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
诚信与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智慧,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宗旨。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观念与规范,意味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本文从哲学之“真”、道德之“善”、人格之“美”的视角考察“诚信”的哲学内涵,以揭示“诚信”在当代道德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钟锦 《河北学刊》2003,23(3):127-130
本文通过与辛弃疾、陈维崧词作的对比 ,指出苏轼词作的超旷风格主要由道家 (庄子 )哲学精神的影响所造成 ;此种精神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美之分析”中所分析的“美”。并且结合苏词 ,阐释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特质以及美善二者之关系。此种阐释对苏轼词风的深入了解有所助益 ,同时也可以澄清常州词派词学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与感性存在相联系,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家们所说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体现。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美的本质和根源。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理解所有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18.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20.
乔世华 《云梦学刊》2004,25(2):23-26
成东方由于对摄影文学的建构而发现了审美复合美神,并对之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使得审美复合理论成为现代美学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范畴。审美复合理论既是我们认识摄影文学独特美学特征的路径,也是我们观察了解世界的重要桥梁,它为全球化注入了生动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