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建树人类社会的环境意识,是人类社会在生存发展的环境长河中,一个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大课题。我的研究遵循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环境)基本关系的理论,结合感性自然界来探讨这个问题。一、要建树环境生存意识。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回顾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认识论的环境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它深刻地蕴含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对环境具有依存性。理解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诗人温德尔·贝里(WendellBerry)曾经指出:“人类生态问题的答案将在经济学中找到,经济问题的答案将在人类文化、社会结构和特质中找到。”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恰恰就体现在与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视角比照过程中。生态学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前提,同时,由于两个学科关心的主题同是“人类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发严重。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就是环境问题。如: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等,都不同程度的破坏着生态环境。随着近些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全球变暖、城市雾霾开始受到关注。但实际上环境生态破坏的元凶就是人类。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索取,才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增强人们环保意识意义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低碳环保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将针对青少年低碳环保理念的教育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蔡骏  徐洁 《职业》2009,(14)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经过多年对人类认知能力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理论,它对传统的智力理论如智商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像传统智力理论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及衡量标准,而是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所以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对智力的理解就不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络中的人际互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际互动是小群体社会学关注的论题之一,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也是一种社会行动。结构论、过程论和符号论等学派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互动。结构论者认为互动即是角色互动,强调“角色”;过程论者认为互动即是主客互动,强调“自我”;符号论者认为互动即是符号互动,强调“符号”。无论学者强调什么,互动都少不了行为发生的社会环境。而在互联网络中却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信息交流环境,它网络化的结构打破了人类以往受制于社会阶级和地理区域的人际互动模式,而创造出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空间和人际关系模式。互联网络这…  相似文献   

6.
精神寄托还是理性选择?——大学生宗教观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国著名学者戴维斯曾将宗教和科学并列为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然而,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于宗教文化现象则有各自不同的态度和评判标准,对宗教的社会功能也有着程度不同的认识,我们把它称为宗教观。研究和考察不同的宗教观,对于理解社会现实、把握社会发展、达到社会的良性控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当  相似文献   

7.
王禹 《现代交际》2014,(4):95-95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为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自然的恩赐保障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人类也按照自身的需要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受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还不能随心所欲地开发自然资源。如不自觉地协调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使人类走向资源枯竭的道路。本文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途径,为使自然资源能够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城市》1989,(2)
人类与环境环境是相对人类而言,地球表面之所以能_产生人类,正是由于它存在产生、繁衍、发展人类所需要的条件,这即所谓环境。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这也形成了对人类生存起约束的条件,也可称为环境。前者为自然环境,后者为社会环境,这两者是人类进步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会芝 《城市》2014,(3):38-41
正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从人类社会文明体系发展的横向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产生的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主要表征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强调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形成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点,包括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相似文献   

10.
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卫华 《城市》2003,(3):14-17
一、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水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水生态系统,是水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体,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稀缺资源。水环境与水资源既密不可分又有不同的含义。如水取之于环境,作为资源用于发电,其中的一部分,在利用之后又回到了环境中,经过环境—资源—环境的循环,成为资源的水和环境的水,虽然自然形态相同,但经济意义不同:水资源在经济活动内部被当做经济财富利用,而水环境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是间接的经济财富。当作为资源的水受到污染或因浪费而枯竭时,水环境又成为环境破坏或公害问题。水环境是历史的结晶,是…  相似文献   

11.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盟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莫使旱地变荒漠”。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普及生态安全知识,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识中,蓝色的地球象征着纯净、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绿叶的形态捧起地球寓意人类要对地球环境细致呵护,维护地球的生态安全标识表达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彰显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友好发展的理念体现了2006年世界环境日“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盟概念。  相似文献   

12.
老年学起源于古代,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探索延长寿命和“长生不老“的秘方,但直到近几十年,才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理论。因此可以说老年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现代老年学是研究人类老龄化的现状和过程,研究人类个体老龄化和群体老龄化的规律性,研究人类老龄化于人类生活社会环境与生命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人类社会和个人如何适应老龄化的问题的学科。我在这里说“现代老年学”,是因为老年学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藏品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物和自然标本,作为博物馆存在的物质基础,为博物馆开展收藏保管、陈列宣传、科学研究、教育服务等业务活动提供保障。藏品是人类与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实物见证,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真实反应事物面貌,是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原始实物资料。博物馆通过对藏品的保护、研究、宣教等业务活动来连接群众,而藏品又把各项业务活动有机联系到一起,起到桥梁的作用,帮助博物馆更好地实现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城市》1992,(3)
绿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人与绿色环境是处在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是主体,绿色环境是客体,两者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应满足这个系统中的主体“人”的全面要求,就是要研究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的综合影响。本文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角度,对人与绿色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环境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创造和创新发展而来的。它是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石。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蕴含的环境哲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指导可持续发展,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协调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1人居环境科学1.1人居环境科学概述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其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权衡  孙亮 《科学发展》2009,(10):104-113
相较于以往单纯从增长及分配层面对不平等问题的考查,当今理论界已将视角延伸至人类发展领域。与国内学者普遍将视野集中于单一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的研究不同,本文通过构建包括HDI、健康与营养、能源与环境、性别平等以及社会公平度等相关扩展指数在内的全新人类发展水平分析框架,以综合评估当前中印两国的发展不平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国指数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并能科学反映人类发展水平程度的差异指标体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杨钊  孙洋  李晅煜 《城市》2012,(6):65-69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理清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提出的研究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系统评价理论——能值分析理论,通过尽可能全面地整合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定量分析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真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度量区域"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及货币流动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难题,对科学评价区域发展中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是一个必然的社会现象,人口地理学家W·泽林斯基在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人口移动的各种类型后指出,人口流动的规律是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而扩大。在传统社会中,流动人口数量不大,只限于社会交往、采购及一些宗教活动;社会进入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口流动迅速增长,造成交通、居住等巨大压力;到发达阶段后,流动人口规模便更扩大。因此,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社区的流动人口包括流入、流出以及国际移居的人口,而发生社会问题的,与治安有关的,只是部分的移入民,而不是全部的流动人口。这是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和…  相似文献   

20.
《城市》1989,(3)
城市是人类为了目己的生存和发展,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出行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空间和地域范围;一定数量规模的人口以每个时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着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比乡村更高的生产力,享受着更高的生活质量.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分工以后,一种相对乡村而言更人性化了的社会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