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素琴 《理论界》2012,(5):68-71
中国的万物一体思想渊源已久。从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到程颢的"天人本一,何必说合",正式确立了万物一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合法地位。然而,作为中国哲学的正统思想之一的"万物一体理论",却遭到了西方著名传教士利玛窦的批驳。在当前的生态危机面前,万物一体理论是中国哲学可以提供给世界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利玛窦代表的天主教思想却对此予以否认。从这位传教士的辩驳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当初的天主教所接受的自然观,以及与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区别,又可以反思,在当代环境下,两种文明间是否存在新的交流与沟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从万物一体角度诠释“仁”,这是宋代新儒家程颢运用孟子学说资源对儒家的仁说作出的一种新的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程颢所理解的“万物一体”接近于“万物共体”的意义。后来程颢的论说不再侧重万物是不是一体,而是认识不认识万物是一体,强调仁者是通过理性认识了解万物一体的事实或真理。尽管程颢将论说重心作了转移,却并没有解决万物一体说的根据问题。  相似文献   

3.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本身蕴涵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生生不息之天道作为万物生存的宇宙本体论基础,由继善成性、以仁体物的道德主体来彰显并实现天道天德,以期实现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万物和谐的人生旨归。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韦 《兰州学刊》2012,(1):27-32
不必讳言,程颢并不曾专门涉及生态问题,但其"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仁学无疑可以为反思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思想资源。程颢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中医来譬喻仁与不仁的境界,这成为其生态哲学的总纲。人与自然关系在程颢那里体现为天人关系,在他看来,不仅天人一本,理、道也是一本。基于人的独特性,程颢赋予人之独特责任———贯通天道与自然。以仁为生的观点,是程颢对儒家生态哲学的新开掘。本体论的天道、天理观,是程颢生态哲学的根基。程颢并未空谈哲学,其生态哲学仍有其实践面向及制度实践。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是生态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研究,伴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关注而兴起.它与生态学的生态心理学在理论上相互借鉴,注重本土化研究,支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哲学及心理学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性本善的主流人性观,如能应用到生态危机的生态心理学研究中,将推动这一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程颢“识仁”思想及其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休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可以对21世纪新生态文化的建构提供贡献。儒家生态思想有三个关键命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大人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者也”。潜藏在这三大命题之中的是五个核心价值理念:和谐,和解,天人合一,联系性思维,以及有机体论。在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关系在于连续性而不是断裂性,在于“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儒家思想中的“仁”学,以及以分享、包容、同情、责任作为核心价值的母性思维(maternal thinking),在建构新生态文化中具有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资源,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贵柔守雌""万物齐一"为我们提供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诉求的范本。研究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道家生态思想,对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于“仁”的早期文学书写,生命内涵是其重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从珍爱生命到仁生万物、从仁者寿到道德养生、早期孝道书写三个方面.具体到每个方面,其书写的推进和成熟都有赖于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天人统筹是推进书写的基本路径,而“天”所具有的“生育”“生命力”“好生”(爱生)三大属性,保证了早期“仁”书写的深层贯通,同时也标榜着早期儒家内涵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生态观.  相似文献   

10.
儒家与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突破以血缘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转向博爱精神的过程。但宋明道学一直到王阳明,都没有达到近代的人人平等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水平,关键在于儒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旧观念。作者主张把宋明道学的“万物一体”观与叶适、李贽、戴震的重功利、重情欲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参考西方近代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建立一种新型的“万物一体”的伦理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既主张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又承认差等之爱存在一定的空间。作者最后希望人皆能扩大“一体同类感”的范围和广度,为整个人类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理论的重要含义。从本质上来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一种生态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异化导致物质变换的断裂,干扰和阻碍人和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关系,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经济能够全面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试图用他富于特色的良知学来说明万物一体,认为所谓“同体”当从“感应之几”上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另一方面,王阳明也将人对万物所怀有的那种普遍的顾惜之情作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具体表现。由于将“仁”设定为“造化生生不息之理”,王阳明就能够从发生学角度观察和描述仁(行仁),论证“孝弟为仁之本”,从而维护了儒家仁爱主张中的差别原则。王阳明对儒家万物一体之仁说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一方面,他将万物一体观念应用于社会分工,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现实等级秩序的一种辩护;另一方面,他又通过万物一体观念捍卫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救世热忱。在王阳明那里,万物一体的观念,对于不同对象意味着不同规则。作为一种伦理主张,万物一体之仁说实质是一种精英主义伦理,其基础是一种虚构的天赋决定论,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普遍化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儒家学派以“仁”为其思想核心,在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提出了“仁民爱物”的宝贵思想。追寻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生态伦理思想的源头,挖掘其精华内容,就应当从深入解读儒家历代文献资料开始。这不仅有利于全球生态伦理观的丰富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而且对于深入把握我国古代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社会经济意义,探寻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出路也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把传统的人与社会道德范畴扩展到人与自然道德范畴,它提出人对自然界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是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理性批判。儒家思想自古就包含着原初的生态伦理思想,而在宋明时期的新儒家代表朱熹丰富发展了生态伦理思想,他的思想中蕴含着深刻地生态伦理思想,例如以理一分殊和格物致知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理一分殊是格物致知的理论依据,格物致知是理一分殊的实践原则与方法,以“公而仁,仁而万物一体”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提出以生论仁,仁作为“心之德,爱之理”以及仁的实现是一个克去私而后公,公而后仁,仁然后万物一体的过程。这些都符合今天的生态伦理、以人为本等社会倡导,因而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界定为一种基于“天人合一”的“一体现”.这种儒家的“一体”生态观实际上是王阳明《大学问》所蕴涵并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迄今在儒学生态思想的讨论中,对这部儒学经典的意涵和重要性却措意不够.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问》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揭示儒家的万物一体的生态观.依笔者之见,生生不息的一体关系不仅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更在于作为共同创造者的人类与整个宇宙以及无限之间.  相似文献   

16.
李伟 《船山学刊》2014,(2):110-116
庄子的"知和"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智慧,其内涵大致相当于现代生态学中建立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关系。庄子之论虽没涉及具体生态问题,但却将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思考贯穿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现生态成员平等的"万物齐一"思想;展望生态系统平衡的"至德之世";进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想社会。庄子体悟和谐之美的思想具有超越性价值,对于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闻名 《北方论丛》2016,(5):128-13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与当代生态学相关理论相结合所产生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兴流派之一,生态危机理论则是这一理论最具特色思想的内容.生态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导致生产和消费异化、科技异化,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等等,这些异化问题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存在着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则是这两种危机的集中体现,因此,如果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从制度本身出发,建立一种与生态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就必须进行生态社会主义革命,通过革命建立生态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8.
张世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学术研究的前期,以研究黑格尔哲学而著称。近20年来,他从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及其相互结合的视角,运用“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等方法,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的系列研究,提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新哲学观,取得可喜的成果。这对于如何构建、发展中国的现代哲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界道德关系的伦理学分支,它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但早在中国古代,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从研究天人关系出发,就提出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先秦时期开始,经过两汉、隋唐到宋、元、明各个时期,便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他们所提出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珍惜生命、仁爱万物;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等生态道德思想,对协调封建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稳定都起到了相当显著的作用.今天,挖掘弘扬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积极合理因素,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正被与自然界关系急剧恶化,生态危机日渐深重所困扰的20世纪的人类也将产生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彬 《船山学刊》2021,(5):66-75
自程颐以"理一分殊"来诠释《西铭》,后世学者尊奉不已.但《西铭》中包含的"万物一体"思想却转而晦暗不明.从《正蒙》"气一元论"角度可以阐发出"万物一体"之旨,而程颢也是从"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角度来诠释《西铭》中所备言之"体".在程颢没后,面对杨时对《西铭》"言体而不及用"可能流于"兼爱"的质疑,程颐提出"理一分殊"的诠释模式为《西铭》作辩护.以"理一分殊"诠释《西铭》无疑是程颐的一项创造性诠释,但只有重新回到理学产生的原初思想语境,重新抉发出《西铭》中所蕴含的"万物一体"思想,"理一分殊"在理论上的重要性才能更加显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