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分解模型的人均GDP地区间差异分析——从空间角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Meliciani对人均GDP的研究,将人均GDP的构成因素分解为劳动生产率、就业率、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结构4个指标,将中国31个省份各指标的横截面方差分解为3个地区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运用各省人口规模占全国人口规模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3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在缩小,就业率地区间差距也在缩小,但人均GDP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结构的地区间分布变化的异动是推进地区间人均GDP差异扩大的主要驱动力.针对劳动参与率与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就业率的不同步发展,利用空间计量方法,把地区间影响分解为相邻省份、同一地区内省份之间和不同地区省份之间的影响3个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参与率的省份问变动主要存在于跨地区的相邻省份间,而人均GDP则受同一地区内相邻省份的影响.地区间人均GDP差距之所以不断扩大,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甚至影响地区间劳动年龄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收敛性的协整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57-2006年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内部各省经济差距存在收敛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却不存在收敛趋势,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在长期都受到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我国三大经济带之间以及经济带两两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到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玉明  李凯 《管理学报》2011,8(5):745-751
使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知识溢出对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区域间的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关联性,以高技术产业为例的3种知识溢出形式对省际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对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检验结果表明,在1996~2005年间不存在绝对收敛,但是存在条件收敛。条件收敛的实践启示是:如果贫困区域能受到发达区域的拉动和辐射,那么落后省际区域的增长将能成为中国整体发展中最有效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渐趋拉大与经济整体的高速增长同样引人注目,本文基于结构转变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实证性地讨论了中国31个省份1978 ̄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原因。结果显示:以1990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有一个先缩减、后增加的“U”型变化轨迹。1978 ̄1990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内部收敛,而1990 ̄2004年的差距扩张主要源于中部中等收入地区和东部高收入地区的省际发散。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导致上述变化的是地区之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程度的同步性有所变化;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步性,是引致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关键性因素;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解释力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这些理解如果成立,则对中国政府近来重点强调的地区协调发展问题就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东西部地区经济还存在着差距.尽管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由于它们的基数不同,每个百分点对应的绝对量也不同,即使以同样的速度增长,绝对差距也会扩大.因此本文采用效益分析法和回归分析从结构效益方面来研究二者产业结构的差异,西部只有在与东部产业结构的比较中寻找差距、求其成因、采取应对措施,才能为大开发插上翅膀.  相似文献   

6.
李璐 《决策与信息》2009,(11):114-115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政策,转移支付是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本文考察了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关系,测算了1995——2007年,30个省(直辖市)的经济增长收敛检验,结论是: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不存在绝对收敛,加入转移支付后,也不存在奈件收敛,转移支付不仅没有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反而加剧了这种差距。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29个省份1993~2004年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进行测算、比较,利用各年截面数据对其与人均GDP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较高,地区间人力资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上;人力资本不平等性和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很高的负相关性,各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但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状况在3大区域间的差距基本上没有改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强劲的负相关关系,且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变化将引起人均GDP更大幅度地变化,区域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经济增长政策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人力资本存量,更要重视改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现象。各国的国情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差距的程度和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因此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选择和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我国幅员辽阔,欠发达地区的情况迥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的区域差距。总结国外采取的一些有效的经验和措施,对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财政平衡制度——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缩小区域差距的通行做法,其中,德国的财政平衡制度颇具特色。德国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是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和地区之间人均…  相似文献   

9.
首先提出我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应主要改变收入分配失衡的格局;而后在控制了投资、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实证分析发现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人均GDP增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与中国省际城市化进程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本文通过中国省际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计算分析,能够清晰地得出由于省际间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不同,使各省之间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协调度好的,城市化水平就高;协调度差的,城市化水平就低。因此,协调度差、失调的省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才能促进城市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许启发  蒋翠侠 《管理科学》2012,25(1):109-120
为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引起的工资差异,基于二元选择Logit模型和Mincer方程,构建二元选择Logit-非歧视分解模型,将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分解为行业间可解释、行业间不可解释、行业内可解释、行业内不可解释1(超额回报)和行业内不可解释2(不足回报)5个部分。以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微观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就业的中国城镇居民行业选择行为、工资决定机制、工资差异构成等进行定量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劳动力特征显著不同,导致其行业选择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决定机制显著不同,导致其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劳动力特征差异可以解释其中的60.10%,仍有39.90%不可解释部分形成国有部门非正常的工资溢价。  相似文献   

12.
工业工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回顾了工业工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工业工程研究和应用的现状,结合当前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趋势,指出了工业工程未来发展的若干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产业政策、政府支持与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未受产业政策鼓励或未受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公司,受产业政策鼓励或重点支持公司的政府补助、长期负债较多,且该结果在省委书记或省长任期较长条件下更为显著;与此同时,公司政府补助、长期负债越多,其投资水平越高,投资效率越低,过度投资程度越高;进一步地,相对未受产业政策鼓励或未受产业政策重点支持阶段,受产业政策鼓励或重点支持阶段的公司政府补助、长期负债与投资水平(投资效率)的正(负)相关关系更强,过度投资也更为严重。研究表明,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偏好基于国家产业政策,为本地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然而,政府与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引发公司过度投资,影响产业政策实施效果。本文不仅为产业政策实施的负面效应研究提供了证据,还拓展并丰富了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行为、产业政策与公司决策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结论对产业政策实施的市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strategy in the timing of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industrial firms. In the cour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e bring together and consolidate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diverse yet fundamentally related streams of research. Strategy is placed within the wider context of the many factors that have been found to influence the timing of a firm's decision to adopt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njectures about its precise role are debated.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uggestions towards a synthesis of the highly fragmented work in the area, and identifies key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aimed 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decision in contemporary firms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decision.  相似文献   

15.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increasingly use standard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nd are increasingly connected to public networks—creating substantial cybersecurity risks, especially when used i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such as electricity and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Methods of assessing risk in such systems have recognized for some time the way in which the strategies of potential adversaries and risk managers interact in defining the risk to which such systems are exposed. Bu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adaptations of the systems’ operators and other legitimate users to risk controls, adaptations that often appear to undermine these controls, or shift the risk from one part of a system to another. Unlike the case with adversarial risk analysis, the adaptations of system users are typically orthogonal to the objective of minimizing or maximizing risk in the system. We argue that this need to analyze potential adaptations to risk controls is true for risk problems more generally, and we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incorporating such adaptations into an assessment proces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ffordances, and we show how this can be incorporated in an iterative procedure based on raising the minimum period of risk materialization above some threshold. We apply the method in a case study of a small European utility provider and discuss the observations arising from this.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如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对市场的有效干预作用,是重中之重。本文以政府主导的广泛实施的重点产业政策为切入点,分析其对企业TFP的影响。以省级的"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中提及的重点产业为依据,利用1999~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微观层面系统地考察了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TF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样本期内,重点产业政策整体上显著抑制了相应行业内企业TFP的提升。进一步地,本文从地区市场环境、行业特征、企业所有制等角度对重点产业政策的异质性作用进行了探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内;且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完善以及要素市场扭曲的改善有助于缓解重点产业政策的负面作用。重点产业政策的作用渠道主要是将资源从非重点行业流向重点行业,导致企业过度投资、投资效率降低,最终使得整体的TFP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7.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tarkey and Madan (2001) report represents a timely and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an ongoing debate across a range of applied disciplin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social research. The call for stakeholder alignment, culminat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 that is both theore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rigorous on the one hand, and socially relevant on the other, is, in our view, to be greatly welcomed. However, the Mode 2 approach advocated by Starkey and Madan will not satisfy thes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Drawing on recent analyses of the na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academic-practitioner divide in the subfield of industrial,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we offer an alternative, four-fold taxonomy of the varieties of managerial knowledge. Within our alternative framework, research that is low on rigour but high on relevance (a likely consequence of the wholesale adoption of a Mode 2 approach) is characterized as 'Popularist Science'. 'Pedantic Science', by contrast, is high on rigour but low on relevance, while 'Puerile Science' meets neither requirement. Only 'Pragmatic Science' will meet the twin imperatives of rigour and relevance. Whilst it is highly desirable that Pragmatic Science should dominate the management field, there are considerable barriers that impede its widespread adoption at the present time, not least the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researchers who possess the requisite sociopoli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mpetencies. The immediate imperative that has to be addressed, therefore, is the question of how best to close this competency gap, a fundamental precondition of stakeholder realignment.  相似文献   

18.
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入手,构建了区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多个角度提出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机制.以期能为地方产业创新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行业潜规则     
华尔街的债券评级机构蒙骗了全世界的投资者用途广泛的三聚氰胺却坑害了全中国消费者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愚弄了全体中文网民无数潜规则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20.
以知识流动为研究视角,将集群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内生化,构建包含三种创新模式下的产业集群演化模型,重点分析集群知识分布和知识衰减程度与集群创新模式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并进行仿真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知识分布下,混合创新模式的创新产出表现最好,外部吸收创新模式与内部自主创新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创新产出演化路径;在外部吸收创新和混合创新模式下,均匀分布型产业集群的创新产出表现最好,集中分布型表现次之,异质分布型表现最差,而在内部自主创新模式下,集中分布型则表现最好;不同创新模式对知识衰减的敏感程度呈现阶段性差异特征。这些结论对产业集群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