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为探寻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结构分布规律,统筹推进传统村落文明的保护和传承,文章以安徽省400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指标”(最邻近点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评价模型来测算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安徽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凝聚型,随着时间的变化,凝聚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从时间上看各区域间传统村落分布逐渐趋于均匀,但从空间上看市级区域间分布仍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黄山、宣城、池州和安庆4个地级市内;2012—2019年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了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山区两个高密度区。研究认为,在自然因素上,相对闭塞的环境、险要的地势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是维系传统村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文因素上,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不太发达的交通、和平的社会环境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影响传统村落的选址和传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选取最邻近距离、地理集中化指数、核密度等分析模型,揭示了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最邻近点指数R=0.64<1,表明这些村落趋向于集聚分布,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在14个市州地理区域分布的空间基尼系数G=0.3,表明其在各市州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发现传统村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3个明显的集聚区,分别为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永州—郴州地区,这3个集聚区拥有全省近80%的传统村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特征的主导因素。另外,土地开发强度∩公路密度、人均GDP∩公路密度以及公路密度∩距水系距离对这种空间分异现象具有较强解释力,表明这种空间分异是各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以聚集态为主、分散态为辅,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主要集中于西南、华东、华中片区。本研究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空间分布影响要素分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系统的视角提出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统筹-分类-协作保护方案,即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加强政府主导的宏观统筹,做好结合地域与民族特征的分类、构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首批公布的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分析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在省际、区际和族际中的分布概况。研究表明,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不均,形成了五大聚集区,呈现出东南数量多、西部数量少,东部汉族村落多、西部民族村落多的总体特征。中国自然地理的客观实际、人口的分布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积淀程度与传统村落评审认定细则等方面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当务之急。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文化生态学思想,对胶东经济圈不同等级、不同批次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呈显著集聚型分布,在烟台、威海两市和潍坊市西部分别形成倾斜“T”字型和“L”字型集中连片分布带。从市域和县域尺度看,传统村落呈集中分布,分布不均衡;2)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遗产资源与距行政边界距离是其主要驱动因子。传统村落总体呈现低海拔、低坡度、向阳坡、沿河流指向,集中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交通闭塞、文旅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境内赣江、抚河、修水、饶河、信江五大水系是串联江西各地以及周边地区并连接与中原核心的交通系统,其流域边界与省域边界高度重合.文章以五大水系流域内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提取自然环境、形态肌理、建筑、社会文化四个层面12项特征因素对五大水系流域内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五大水系流域内的传统村落共性和差异性特征,探索其背后深层次的自然、人文因素,为五大水系流域内传统村落的区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传统村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渐趋式微,重建村落社会应秉承新的价值视角和行动取向。村落形态的空间变迁伴随文化价值的嬗变,经历了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民族/国家的符号价值、城市文明的现代价值三个阶段。传统村落的空间意义反映的是乡土文化中的风水和伦理价值,是家族伦理的空间投射,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村落规划秉承的是以城市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性架构,彰显的是功能、权力、财富和现代化等理念。面对“城市规划下乡”的村落重建规划,我们有必要基于传统村落空间形成的人文历史价值来规划村落的空间肌理,实现村落空间的意义再生产,从而达到重构村落乡土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遍布着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民族文化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村落面临快速消失的严峻局面。文章以云南省滇中地区的1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对村落现状问题进行总结和原因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传承、法规建立和村落产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面临快速消失困境下的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利用对策及其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引入"生态博物馆"保护更新理念,以黄山市休宁县木梨硔山地传统村落为例,从地理特征、村落各层级空间、原生态资源、山村旅游业态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木梨硔村"生态博物馆"营建的适宜性,归纳营建问题和困境,提出培养原住民"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意识、创建乡村"记忆中心"、挖掘适应现代需求的山村地域产业、完善法律法规、展开村落空间保护性设计更新实践等对策,以期为我国山地传统村落发展迈入良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引入"生态博物馆"保护更新理念,以黄山市休宁县木梨硔山地传统村落为例,从地理特征、村落各层级空间、原生态资源、山村旅游业态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木梨硔村"生态博物馆"营建的适宜性,归纳营建问题和困境,提出培养原住民"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意识、创建乡村"记忆中心"、挖掘适应现代需求的山村地域产业、完善法律法规、展开村落空间保护性设计更新实践等对策,以期为我国山地传统村落发展迈入良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羌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聚落与传统村落关系的梳理,明晰传统村落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羌族传统村落概念的辨析,探究羌族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的情况及其分布,概括羌族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特征,发现羌族传统村落相对集中,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主要沿河流一线展开,干流密集支流稀疏,海拔上具有“高密低疏”的垂直分布特征。从羌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上看,羌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表现为数量不多、范围较小、职能单一、规模不大,与人口密度呈正比,村落之间联系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逐步被逼进狭小的“胡同”,部分甚至永久退出历史舞台,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以盐城为例,对传统村落的挖掘保护利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山区是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的主要区域,同时也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地区。森林资源是山区重要的生产资料,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础。然而山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必然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研究林业生态建设对山区减贫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治州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也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下,该区域的林业生态建设与山区贫困的关系较为复杂。湘西自治州林业生态建设对山区减贫既有贡献,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具体而言,湘西州林业生态建设对于山区低收入的农民有一定的经济贡献,但对较高收入的农民收入影响并不十分明显。此外,林业生态建设对当地农民林业资源的利用产生了诸多限制,从而对当地农民的减贫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是典型家园空间的聚落共同体和文明汇集的共栖地。湖南乡村正处于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乡村社区向现代乡村社区转型的时期,而现代乡村社区培育既包括社区空间的合理营造,也包括凝聚家园共同体精神的社区文化建构。湖湘村落蕴含的空间伦理、审美观照和“家园共同体”意识,是现代乡村社区文化培育的基础。探究传统乡村景观中的空间特性、艺术审美、家园共栖意识等社区精神的现代延续与话语转型,是培育现代乡村社区文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空间视角对村落变迁进行考察能够提供新的认识和启发。粤北客家农村是典型的宗族型村落空间系统,祖厅作为村落中的主要权威空间而存在。通过对祖厅的空间形式、价值及功能的考察,发现旧有的村落空间社会系统正在瓦解,作为熟人社会的村落共同体逐渐变得陌生化。要重建新社区共同体,必须加强对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和借鉴,注重新社区的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运用行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山区乡镇行政体制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行政生态环境,探讨山区乡镇行政体制与其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对推进山区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山区乡镇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行政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发展,山区乡镇行政体制中与行政生态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日渐凸显。通过发挥山区行政体制与其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科学设置职能部门、推进行政执法权与审批权的下放、完善山区乡镇财政制度、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推进山区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从而保持山区乡镇行政体制与其行政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红色旅游是我国新兴的一种专项特色旅游活动形式,具有相对独特的网络关注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从时间和空间双视角,以2011—2019年中部六省88个省辖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模型,使用百度指数数据,运用ArcGIS10.3软件进行空间分析,揭示中部六省88个省辖市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网络关注时空异质性影响因素模型。先后从年际变化、月度差异、“黄金周”分布三方面揭示了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从空间整体和局部的角度分析了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演变特征,从自然因素、传统节日和假日制度三方面分析了影响网络关注度时间异质性的因素,从经济、交通、教育和互联网四方面分析了影响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异质性的因素。通过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相结合,得出研究结果: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有明显的月份和节假日变化特征,6月和10月分别为年度旅游关注的主、次波峰,“十一”、春节等节假日在节前、节中和节后的网络关注度大体上呈现出“V”型特征。红色旅游网络关注度具有明显的省际差异和市际差异特征,关注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大别山区...  相似文献   

18.
交通运输体系网络为找到较为精确地反映出城市间的连通程度、实际流量和功能联系的关键指标提供了可能。以城市间铁路客运车次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体系空间联系指数甄别工具,可以有效描摹城市联动的内容,并能够识别空间格局体系结构和状态。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运的城市吸附能力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规模上表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特征,在空间上则呈现京、津、石为结点的“N”型分布特征。地理区位(外生)、吸附能力(内生)共同塑造了该地区的城市联动格局。天津和石家庄腹地范围的空间分异趋势明显,各城市对北京的依附强度并不依赖于地理距离而呈现梯度分布规律,即区域吸附中心地位早已巩固。政策启示:推动京津冀城市协同联动发展,各城市需要遵循“强强合作”之定力,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破除行政分割顺势而为。高铁开通改变城市成长路径与城市联动格局,虽能够显著拉动地区投资,但长期来看却带有不确定性,腹地城市应该审慎对待高铁带来的经济和人口规模扩张的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