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过去人们对法家思想在秦历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促进了秦的统一,但后期对秦的灭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把秦的灭亡归结于法家思想。秦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归结于秦用法家思想统治而导致秦快速灭亡是缺乏根据的。统一后的秦王朝使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对于维护当时的统一局面是有积极意义的。历史上使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的朝代并不只有秦代,汉以后的政权仍然执行的“外儒内法”的思想,但并没有导致汉王朝很快灭亡。因此应对法家思想进行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杜甫给我们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他忠君,恋君、感君的地方,据笔者统计,有八十余处以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杜甫忠君思想产生的基础、内容、变化和实质,以求得对杜甫忠君思想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这本身代表着社会统治的物质力量的阶段,同时也就是这个社会的统治精神力量”。在唐代的统治阶级思想中,虽然是儒道佛三家并存,但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秩序,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主要还是儒家思想。在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中,儒家之论占了很大比重。杜甫在青少年时  相似文献   

3.
论唐朝统治者的治边思想及对西南边疆的治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朝统治边疆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与局限,这与统治者的治边思想及其治策有关.笔者以对西南边疆的统治为例,分析了唐朝统治者治边思想的形成和由此在西南地区施行的治策,进而指出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及治策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雷同化地予以看待有悖史实.  相似文献   

4.
明代出版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出版的巅峰,但事实上明代各个阶段的出版活动呈现出较大差异。在明初的洪武至宣德时期,出版活动陷入了一个低谷,活跃程度和整体态势甚至不及元末,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时期的出版受到皇权专制统治思想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明初统治者对图书出版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囿于制书出版,对民间出版基本上一致表现为严控与压制,其目的在于进行思想教化,维护专制统治。另外,明初文人在专制统治的政治背景下被皇权集体压制,致使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命运悲惨,这也使私人出版行为受到严重打击。从宏观形态来看,明初的出版事实上成为皇权统治的工具,体现了当时的一种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和观念的上层建筑.根源于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等主流统治思想。但是 ,以“敬德”为源头的这种政治思想在给封建统治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封建政治带来了最大的弊端。它直接将统治者的道德水平与国家的治理联系起来。统治阶层的道德品质对于国家的安危福祸 ,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仁君、明君则兴邦 ,暴君 ,昏君则丧邦 ,几乎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普遍现象 ,这种弊端在封建政治思想内部是无法解决的。与之有关 ,敬德思想虽然通过曲折的方式把民的意愿纳入到自己的统治决策中来 ,但它绝不是让民做主 ,它是一种“君主”思想 ,而不是“民主”思想 ,这一点我们也要必须认清《尚书》政治思…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由于孔孟之道与君主统治相结合,产生和发展了专制主义。忠君思想就是专制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制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深的影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虽然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例如对形成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或者当外族和外国入侵时,在客观上也起过一些进步作用,但总的来说,它是封建统治者镇压和统治劳动人民的一个理论工具,是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个政治学命题,其严肃的政治性不可抹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处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树立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合法性,同时将这种合法性内化于大众,并在大众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从而可以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巩固和在同其他权力关系竞争之中的优势地位.所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实现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个问题自然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9.
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人,常称雅各宾派专政为“恐怖统治”。实际上,札克·卢“恐怖统治”思想形成的过程,即为推动雅各宾派实施“恐怖统治”的过程,而卢恐怖统治思想成熟之时,是雅各宾恐怖政策扩大化之日,两者不可避免地走向对立,结果是雅各宾专政失败,札克·卢被迫自杀。在我国法国大革命史的研究中,“恐怖统治”一向是人们的一个重要选题。但是,对疯人派领袖札克·卢的研究却很少。本文试就札克·卢的恐怖统治思想作一初步探索,或许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正确理解和全面评价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策”。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个政治学命题,其严肃的政治性不可抹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处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树立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合法性,同时将这种合法性内化于大众,并在大众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从而可以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巩固和在同其他权力关系竞争之中的优势地位。所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实现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个问题自然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11.
韦伯的政治理念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伯的政治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从"行为--意向"的一般概念出发,将统治类型分成三大部分合法型统治、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对于现代世界来说,合法型统治意义尤为重大,官僚制是这种统治类型的典型代表.韦伯的政治思想对于今天正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国社会来说,尤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乔治·奥威尔的反极权主义思想是其作品《一九八四》的一个显著主题.小说文本中“正统思想”与“非正统思想”这一二元对立和“双重思想”的解构主义本质,折射出“非正统思想”的潜在强大威胁力,以及“双重思想”作为极权社会的统治手段不断在威胁其统治地位的事实,揭示了“思想”对人自身和极权主义统治的致命性.“思想”的解构本质削弱了奥威尔所渲染的极权主义恐怖氛围.  相似文献   

13.
秦帝国建立之后,为了寻求统治的合理性,从思想上对其功业予以阐发,肯定功业的伟大性,显示功业的神圣性,弘扬功业的正义性,将现实成功与长远利益、个体人格与国家统治、天人关系与道德追求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观念系统,这是战国时期功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起源考证,最初确立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夏朝的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极力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间,对不服从其统治者施行“天罚”;神权法思想在商朝盛极一时,商朝奴隶主对至上神和上帝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神权法思想到了西周,却面临思想内容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根据统治者维护其长期统治的需要,周公旦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对夏商神权法思想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发展,不仅弱化了神权法思想,而且成为统治中国二千余年的以宗法思想为核心的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西周王朝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的极盛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在这一时期对夏商以来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做出了重大的发展,形成了以“敬德”“保民”以求“永命”为指导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统治思想。《尚书·周书》中《大诰》到《立政》几篇文字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思想体系。商周两代统治思想的变化,最主要的在于周初统治者对“天”在统治中的作用的认识与商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天”在周初统治思想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主宰一切的地位,而“敬德”“保民”实际上已经成为周初统治者谋求长久地维持统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总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其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成了禄利之途,也成了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步入晚年,其统治思想也就改换形式。元朝皇庆以降,以《四书集注》试士,悬为令甲,程朱理学升格为官方哲学。明嘉靖、隆庆年间,陆九渊、王守仁的偶像相继入孔庙,陆王心学也取得了正宗合法地位。于是,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达七百年之久。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后、也是最完备的哲学形态,有其合理成分和积极方面,但由于它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的腐朽性与反动性,因而惰性居于主导地位。本文试从四方面议论之。  相似文献   

17.
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在理想国、哲学王或贤人政治、为政以德等方面有同有异。孔子的思想带有更多的现实性,是建立在以家庭本位基础上的、以人伦道德为统治手段的等级社会;柏拉图则是想建立以国家本位、以国家道德规范为统治工具的、毫无流动性的等级社会。他们的思想虽有闪光之处,但也对后世的专制和极权主义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以儒家思想作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并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实施一系列旨在维护皇权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举措,由此带来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的出现和迅速由盛而衰。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道家的黄老之学在汉初一度成为统治思想,汉武帝以后,尽管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由于儒、道这两种学说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所以,每当社会动荡、世风日下、虚妄高张、儒学僵化衰微之时,道家思想便成为人们心目中匡时救弊的药方,成为儒家学者吸取的对象。儒、道相抗相补特别是道家思想,对汉代文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在汉代的诗、文、赋作品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明王朝创立者朱元璋出身草根,但他自幼怀有强烈的读书之志,在其反元斗争中,主动寻求机会结交儒士,学习文化,既得治国用世之人才,又得指点其认识和理解儒学精义之师,进而亲近儒学,为他建立明朝即选择并确立程朱理学为明王朝的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与汉、宋等王朝开国以后要经历相当长时期的思想酝酿阶段才确立其政治统治思想有所不同,朱元璋在开国之初便确立理学作为明王朝的统治思想。因此,朱元璋在近臣解缙的建议下,开始排除杂书异说而旨在思想一统的"勒成一经"的理论编织。由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子明成祖朱棣直接领导和导演下,打着"家孔孟而户程朱"的旗帜,开始了大规模地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理学巨著。明初三部《大全》的编纂最终确立了程朱理学的绝对统治。朱元璋以程朱理学为明王朝统治思想的开局,使得明初理学成为政治权威原理和统治工具,理学原有的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受到窒息,失去了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出现了理学发展的危机,成为王学崛起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