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6,(6):69-73
唐乐府中铜雀台诗是唐代宫怨诗一个重要的历史题材,文人巧妙地将悲怨意象和悲怨词汇相互运用,使之构成了一个富有典型悲怨文化的宫怨主题。铜雀台诗的悲怨文化从南朝发展至唐代不断丰富与革新,唐代文人的铜雀台诗创作不仅继承了南朝以来的怨文化,还对造成铜雀台悲怨文化背后的根源进行揭露与控诉,丰富了铜雀台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宫怨诗是唐诗的精华,诗人寄情于宫怨,拟古乐府仿写,表达了对宫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除了表达原有的失宠幽怨与希翼复宠的宫怨意味外,借古讽今与借宫怨以自况两层含义较为明显。而其他不入乐府的宫怨诗,其本旨即是借宫怨所包含的君妃关系以寄寓诗人君臣遇合的感慨。  相似文献   

3.
梁晓霞 《兰州学刊》2010,(10):140-142
一般认为,盛唐宫怨诗达到了宫怨诗的极致,从而将唐代宫怨诗推向了历代宫怨诗的顶峰。笔者以为,唐代宫怨诗在初、盛、中、晚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新变风貌,正是这些不同的新变风貌共同成就了唐代宫怨诗,使其成为后世永远无法复制和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文章尝试呈现唐代宫怨诗在初、盛、中、晚各个阶段的嬗变状况,并试图从文学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宫廷仕女画的启发等角度揭示其原因;也兼论唐代男性写的宫怨诗与女性写的宫怨诗在情感心态上是以怎样的方式达成了默契。  相似文献   

4.
王娟 《江西社会科学》2007,(10):115-117
宫怨诗定义一直比较模糊,容易与宫体诗、闺怨诗、宫词混淆,本文拟通过对宫怨诗与宫体诗、宫怨诗与闺怨诗、宫怨诗与宫词的比较来明确宫怨诗的概念。通过比较,本文认为宫怨诗滥觞于《诗经·小雅·白华》,正式出现于西汉,兴盛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代,主要反映了古代宫女幽闭深宫的痛苦和衰怨,语言含蓄蕴藉,多具文采。  相似文献   

5.
论唐代宫怨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诗苑繁荣.抒怀言志,山水田园,边塞讽谕之作自不必说,宫怨诗的创作也呈现出活跃发达的景象.就从《全唐诗》统计,标题为“长门怨”、“婕妤怨”、“雀台怨”、“昭君怨”、“旧宫人”、“宫人斜”等的宫怨诗,共有300余首.若加上宫词中属于宫怨性质的和以宫怨为内容而不标明宫怨的诗,唐代宫怨诗至少达到500首.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刘禹锡、李商隐等,都写下了不少宫怨佳篇.“宫怨”这一题材,并非唐人的独创.早在齐梁以前,民间已出现官怨性质的乐府诗.但是象唐代这样有众多诗人参与制作,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却是任何朝代都没有的.鉴于此,笔者试图  相似文献   

6.
宫怨诗是我国古典诗坛的传统题材,主要抒发深宫女子的愁情怨绪。它萌芽于先秦,成熟定型于汉代,在魏晋六朝得到持续发展,至唐而大盛。《诗经》中的《绿衣》《白华》是宫怨诗的滥觞,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是第一首较成熟的宫怨诗,在宫体诗兴盛的梁陈时代,宫怨诗受其影响,带有几分香艳色彩。  相似文献   

7.
唐代宫怨诗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诗坛上,宫怨诗与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行旅诗、悯农诗等一样,是一枝摇曳多姿的奇葩。所谓宫怨诗,乃是抒写宫廷女子的怨愁苦恨之诗。把“宫怨”作为特定内容在文学作品中加以表现,由来已久。据说司马相如代失宠的陈皇后向汉武帝婉转陈情的《长门赋》,当推为发轫。汉武帝时班婕好(或作倢伃)退处冷宫后自悼的《怨歌  相似文献   

8.
"诗可以怨"具"怨刺上政"和"舒心志愤懑"两个向度,虽正统思想重在"中和",但钱钟书先生仍指出了经学家的异端看法,列举出从何休以来刘勰、钟嵘等人对"可以怨"思想的发展。而韩愈对怨诗的肯定,可看作是唐代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志,白居易所论也与之相辅。若不包括讽谕诗及宫怨、闺怨等诗,因唐代特有的政治、社会生活及所行制度,使得怨诗有了各自的生成机制。唐人的怨诗主要可分为四类:怨战、迁谪、落第、离别,它们多是以真情动人的好诗。  相似文献   

9.
陆游创作宫怨诗词是有情感基础的,即爱君爱国思想。陆游的宫怨诗词正是在爱君爱国思想的统摄之下,成为了宋代具有批判精神的宫怨题材诗词的代表。在这种爱国爱君思想的指引下,陆游的宫怨诗词批判了摇摆不定的抗金信心,驳斥了屈辱妥协的“和亲”政策,抒发了壮士愤慨,表达了壮士豪情等。当然,陆游的宫怨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色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先生曾在其论文<诗可以怨>中开一位无名诗人李廷彦的玩笑,提到在诗中为了凑对而编出"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的句子以呈上司,颇得上司同情,钱说他深谙艾略特之"客观对应物"原则,知道诗要写得具体有形象,心情该在实际事物里体现.其实不光是李廷彦,中国诗人早就开始有意识的使用这一原则,其最早可以上溯至中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不过,把中国几千年前的诗歌传统拉出来与20世纪西方现代派大师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相提并论,似乎有些牵强,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中国的古典诗词,就可以发现"比兴"是一个从始至终,贯穿如一的传统.这个传统是如此常见和容易理解,以至许多人忽略了它的存在和价值,而拿艾氏的"客观对应物"来对照,正可以使我们意识到传统的可贵之处和天下诗人共有的思维模式和创作手法,二者虽然相隔了十几个世纪,但丝毫不影响它们的相互映照,相互扶持.  相似文献   

11.
"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究竟要不要精神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善增 《河北学刊》2004,24(4):193-196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道德形而上主义:反思百年文学"启蒙"问题的可能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符杰祥 《河北学刊》2004,24(4):189-193
张光芒试图从时代的深层需求入手论证道德形而上主义存在的根据及价值,提出为道德而道德是文化根基的重建,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人性上升的路向,而为主义而主义是文化启蒙的终极,他希望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精神要义及其感应时代深层需要的迫切性、艰难性由此引起同情的理解.熊元义则认为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这对矛盾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它有时出现尖锐对立.因此必须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相反.任何形式的放弃道德批判都是不可取的.符杰祥试图以"同情的理解"作为批判道德形而上文学的前提,他一方面承认道德形而上主义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意识是深刻而严肃的,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它的问题限度与回归道德主义的危险.武善增的文章则对"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精神底线的缺失及扭曲人性的可能后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提出对人性的世俗幸福的呵护与捍卫,才是促进新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艺妓(包括歌唱、舞蹈、戏曲、说唱、杂伎等或兼操妓业的伎艺演员),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些历史时期曾盛极一时,如秦汉的乐妓舞妓、唐宋的诗妓词妓,元明的曲妓等。这些艺妓多数是为权势、生活所迫而沦落社会低层的。她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她们以自己的伎艺为当时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奉献,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元明曲妓特别盛行,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与元明社会的现实情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诗怨"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命题之一,随着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更迭,其内涵也多有变化,而内涵变化背后则是中国传统士人人格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从风格上看,孔子之后诗怨命题内涵的演变大致有两种路径:"直抒怨艾"和"温柔敦厚"。从诗怨内涵发展历程看,从春秋战国到唐代这一历史时段的演变比较重要。在"直抒怨艾"的路径上,从屈原的"发愤抒情"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韩愈的"不平则鸣"和"穷苦之言","诗怨"命题认同"怨"的激发作用,对于诗怨文学运行机制的认识逐渐明确,主体的自我意识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自我担当意识逐渐增强。明后期"诗怨"内涵的演变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段"诗怨"命题的基础上延伸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怨”与“乐”:王昌龄、王建宫女诗情感差异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王昌龄的宫怨诗与中唐王建的宫词,在诗歌史上均颇有影响.两人虽都于诗中描写了宫女妃嫔,但她们的情感心理却显有区别,王昌龄突出表现的是宫女之"怨",而王建突出表现的则是宫女之"乐".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创作的材料来源有别,题材性质各异,仕宦经历不完全相同,表现手法互异,以及盛、中唐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的悬殊.  相似文献   

16.
贾元春既是一位具有"宫怨"之悲的政治联姻的受害者,又是开放大观园力求"情感补偿"的恋爱婚姻的支持者,还是劝诫家人"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抽身"的家族命运的忧虑者.贾元春虽然贵为嫔妃,但还是没有获得自由和幸福,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无法保全,她也是作者所同情的悲剧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鳞爪微露意旨微茫" --评王昌龄宫怨诗的意蕴多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了中国传统批评方法与二十世纪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相结合的方式 ,以新的视角体味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宫怨诗的婉曲深幽的美学特征 ,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性以及间接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诗经》中划分怨刺诗一类的合理性 ,并对某些文学史本在《诗经》内容划分上的偏颇进行了批评 ;怨刺诗都是些“变风”、“变雅”的作品 ,因作者不同 ,其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怨刺诗都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精神 ,是些尽善尽美的作品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歌中表现妇女“幽怨情结”的诗作很多,从其表现内容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的身份来分析,这类诗作大致可分为闺情诗、宫怨诗、弃妇诗三类。诗中妇女哀怨凄婉的眼神后面是熊熊燃烧的爱之火焰,是反抗礼教追求个人幸福的渴求。  相似文献   

20.
《毛诗序》"后妃说"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序>将<周南><召南>诸诗视为一个以歌咏"后妃之德"为主题的系统组诗.其"后妃"之义承继了"二南"诸诗原有颂美女性的主题和采诗入乐后的伦理教化之义,并加以创造性改造,构建了一套极具系统化、理想化的诗教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与汉代后妃干政的现实政治和"主文谲谏"的学术转向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