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部文化资源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恢弘而博大、悠久且神秘、古朴又现代、多元但一体的文化同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样 ,是一宗宝的资源。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经济文化联姻互动的 2 1世纪 ,西部文化资源在西部有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重视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生态博物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殊性要求更为科学合理的开发方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博物馆以社区为基础,以原地保护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保护和展示,并强调文化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在采用生态博物馆模式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时,须正确认识这一理念,遵循保护性、原生态、选择控制、社区参与和效益回报原则,以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开发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经济开发与文化开发并重,是新世纪大开发的必然趋势,我国西部地区丰厚的历史与现实资源也为西部文化开发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关注文化开发,致力于大力开发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弘扬西部古老文化,发掘革命文化资源,汲取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塑造华夏西部精神,这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西部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休闲时代到来之时,民族传统体育应实现其文化价值.其一是与现代旅游业融合,实现其在民族文化资源中的主流地位;其二是将民族传统体育附着于大体育的基础上,逐步成为独立体育形态的重要构成要素,以整合自身原生态体育功能价值;其三是转变其原生态文化功能价值,凸现其文化功能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5.
原生态文化的界定及其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生态文化的学术界定历来存在极大纷争,原生态文化虽在概念的界定上有不严格之处,但从实践的角度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由此提出原生态文化的大概念观点。只有尽快确立原生态文化著作权的立法,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借助现代媒体等手段,建立健全原生态文化保护机制,才能达到对原生态文化既保护又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西部文化的特点是多元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发展既是西部开发的目标,也是其重要资源.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对于成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并提出了在西部开发中发展民族文化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面对西部民族地区出现的由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种种问题,一些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开始质疑西部大开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一种要采取措施使西部民族地区尽可能地保持原生态的发展观。笔者称这种发展观为“封闭式”发展观,并认为“封闭式”发展观背离了西部民族地区人们的发展愿望,其本质上是一种片面的文化相对主义。笔者相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合理解决民族地区出现的问题,保护民族地区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的生态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人类社会中,经济与文化各自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互动关系.西部大开发可以说是对民族地区的大开发,丰富的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在西部经济大开发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与作用.对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是摆在西部人面前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它不仅关系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西部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以及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承传与复兴等问题.而西部大开发的最终成果,必应体现在西部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之上.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要求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外国和中国东部城市的发展印证了城市经济水平决定城市文化水准,城市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道理;在开发西部城市,塑造西部城市文化形象时,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增加城市文化内涵,这是西部城市建设应采取的重要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不少原生态文化项目进入生产领域,但其市场性生产所依托的资源或技术一般是传统的。这些传统资源或技术是既定的和特殊性的,从而与货币性的“同质化”财富(资本)生产的市场经济路径之间的某些因素形成矛盾,体现了原生态文化产业化的特殊性,反映了原生态文化活动和发展的规律性。具体包括:文化自身价值目标与商业价值目标的分割和张力;原貌性保持与重构性消费之间的对立和张力;独特性价值保持与普适性传播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基于此,原生态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应解决文化传承与经济需要的双重目标和任务,应在生产性保护中构制文化载体的经典性和传承性,应注重传统维度与现代维度的平衡性,保持开发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11.
京西文化是指存在于北京城西部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京西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北京文化的根脉。京西文化的构成有四种元素,即原始文化、中原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近现代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西方文化。京西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延续至今,经过了发生、发展、鼎盛和衰落等阶段。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造就了京西文化的鲜明个性,即久远的农耕文化、发达的宗教文化、独树一帜的皇家园林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古道文化。神奇的京西大地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诞生了诸多名著,也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到此隐居、甚至把墓地选择于此。当今研究京西文化,就是要把京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好,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具有浓厚的黔东南原生态审美文化的特质。其歌舞艺术、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等都体现出民族性、自然性、生态性、古朴性的审美风貌,并为现代性进程中的人们提供了别样的美学韵味和体验价值。对于新时期的原生态审美文化开发而言,我们需要秉承民族特色性、古朴乡土性、参与体验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民族审美文化样态体现出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体和谐、互为主体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随着菊花文化的不断发展,菊花在不同的民族传统与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菊花都有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多元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的多元性渗透在诗词、小说等文学领域,以及民间习俗、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菊花象征意义多元性的产生可以认为是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广西南丹白裤瑶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它融合了服饰文化、寨居文化、婚恋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化及砍牛祭丧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原初状态。它是白裤瑶村寨族众生产、生活、节庆以及宗族祭祀礼仪的重要内容,并与该民族传统社会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开发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重点突出白裤瑶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符号特征,充分利用传统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应尊重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情感,遵循其文化传统;还应满足其改善生计的需要,并加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澜沧江流域居住着120多万彝族,彝胞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淀了丰厚的传统生态文化。在生态危机困扰人类的当下,应该汲取彝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教育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因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潜在基础,但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薄弱的生产技术因素,滞后的绿色观念和乏力的营销手段限制了产业的扩张,因此,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提高绿色意识,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选择以建立批发网络、连锁营销方式来开拓国内外市场是推进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18.
衡水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等丰富的历史人文生态文化资源。为配合衡水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对衡水湖历史人文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着重从四个方面展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挖掘、整理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使之系统化;普及生态文化教育,倡导生态价值观;建立“生态文化”的管理协调机制;依据有效保护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开发。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一方面,有着现实性、丰富性、层次性、整体性、超越性等鲜明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态世界的向往,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生态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它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性、审美性和哲理性等多重特质,饱含着浓郁的文化意蕴。解读《西游记》中的“生态想象”,对当今社会生态文化的中国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堂·吉诃德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想用骑士道来改造社会,犯了时代错误。其疯狂、偏执的性格特征,不仅与沉溺于骑士小说有关,而且与西方传统文化道德具有更紧密的内在联系。其理想与现实错位的现象,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其疯狂偏执的性格,在西方传统文化的语境下,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特例。从深层本质上讲,堂.吉诃德是西方传统文化道德的承继者和殉道者。这也正是其形象历久弥新具有经典价值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