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湘乡方言中的程度副词"死"、"几"和"好",与普通话中的相应副词比较,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极具地域特色。"死"能够用在自感性比较差的形容词之前或之后,或者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高程度。"几"不仅能用作数词,而且能够并经常被用作程度副词。"好"能够用于形容词之前询问程度、数量或时间,还具有虚指、任指和反问的用法。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中"和"类虚词用法差异计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中使用的"和"类虚词成员有"与、和、并、同、连、共、及、将、跟"等9个,它们在语法意义及分布上各具特征:在使用频率上,"与、和、并、同、连"为最常用的5个,而"将、跟"则极为罕见;在分工上,"并"主要用作连词,"同、连"多用作介词,"将"只作介词,而"及"只作连词;在主要用法上,用于引导出动作行为的偕同者的主要用"和、与、同",引导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的主要用"与",引导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的主要用"和"同"与",引导出比较的对象的主要用"和、与",表示强调的只能用"与"和"连",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另一(些)对象的主要用"连".  相似文献   

3.
"为"、"试"作动词前缀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一文中论及"为"、"试"作动词前缀的问题.本文认为,"为"置于动词之前或之后均为同义连用;"试"置于动词之前应为语气副词.因此,不应将"为"、"试"视为前缀.  相似文献   

4.
"故事"流行于两汉,指"旧事"、"往事前例",据之以行"吏事",西晋被规范为"常事"的"品式章程",而收存它的档案亦称"故事",后又为一种史学体裁的名称。"品式"亦流行于两汉,许多制度都分品有式,品、式结合。"式",样也,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魏晋时"品式"更加盛行,"常事",即一般事务,都有"品式"和"章程",品式与章程往往结合一起。西晋时,赋税被视为"常事",有"品式章程",留下了"品式"制的一个最宝贵的实例。"式"(样),用作"比","依样定户等上下",是西晋"户调式"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5.
"前乐府"是指汉武帝"乃立乐府"之前的先秦乐府诗。现存的"前乐府",共计为133题163首,按其篇名之所示及其音乐性之特点等,大致可分为"琴曲类"、"古歌类"、"综合类"三类。"前乐府"的作者主要由官吏阶层与普通民众两大群体组成,其中,孔子因创作了15题16首"前乐府",成为先秦文学史上在诗歌数量上仅次于屈原的一位诗人。"前乐府"虽然题材内容丰富,但却绝少爱情之作。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作动词用的"竟"在历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其他用法,但一些用法陆续被时代淘汰,而作为副词的"竟"在明末的《型世言》中则用法多样。通过历时角度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竟"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跨类副词,乃至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7.
<百喻经>中的"都"全为范围副词.按其语义指向,可分为四类.拿它与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的用法相比较,有两点不同<百喻经>"都"语义指向谓语时,句子主语一般是表示个体概念的单数名词,"都"强调动作本身的彻底性、周遍性.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百喻经>"都"语义指向宾语时,总括宾语表示的全体对象,不受条件限制.而现代汉语范围副词"都"总括宾语时受限.<百喻经>中的副词"相"主要有三种用法"互相"、"递相"和"偏指",与现代汉语副词"相"的意义差不多,都主要表示"互相","递相"义和偏指用法很少.  相似文献   

8.
"饭"字最早出现在春秋后期,主要用作动词,表示"用餐吃东西",通过指称化,转指"用餐时所吃的东西".其核心语义特征是"人们日常基本的进食行为和对象".由于人们日常基本的进食行为具有"定时"、"熟食"、"以谷物类粮食为主"等特点,因此"饭"的语义特征中,又具有了"定时进食、煮熟的谷物类粮食"的成分,从而成为现代汉语"饭"这个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是"字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字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字句中的"是"包括动词用法、形容词用法和指代词用法等.  相似文献   

10.
《朱子语类》中介词"与"主要用作介引对象,用法较为复杂,在介引对象时有八种用法,有些用法是其独有的,鲜见于其他文献。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有"字较为常用,因其位置不定,学者们对其词性的看法也颇有异议。本文结合了上古"有"字的用例,试图论述在上古时期"有"字专门以词头形式出现在古代国名、族名、朝代、姓氏等名称前的这种用法是一种特殊义项,即语法结构是以定语后置情况出现,名词的义项可训为"区域",且"域大为国,域小为囿",并对"有"字的这种"固定"结构进行语音和语法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Motif"一词,用作研究民间故事之术语时,指故事中最小之完整叙事单元,胡适将之音译为"母题".本文讨论中国文学之表意特性及母题之易被误解为"主题",而改以"情节单元"作为对应.  相似文献   

13.
苗瑶语的多音节词在单音节化过程中,有些方言、土语中没有变成单音节的词,其前音节要么变化为跟其他词的前缀一样("前缀化",preffixalize),要么"词汇化"(lexecalize)。由于它们位于多音节词的前面,反而变得好像"没有虚化的词汇"一样,其实它们是由没有意义的音节变化的词汇。  相似文献   

14.
<坛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虚词,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作实词.在虚词的用法中大部分"于"作介词用;另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看作句中助词,后跟"于"前动词(或个别介词)的直接宾语.  相似文献   

15.
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分析了南通话程度副词"嫌"、"很"的基本用法,认为南通话"嫌"、"很"在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程度副词"太",在句法上呈现出功能互补.在此基础上,指出南通话"嫌"的副词用法源于动词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一种表现;而南通话"很"的副词用法与普通话"很"完全不同,其特殊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表现在历时和共时平面都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无误地使用日语,文章通过与"スル"的对比,分析了"シナイ"的特殊用法."シナイ"可以表示过去完成体的否定.其中,"シナイ"用作"历史性现在用法"时,与表示过去完成体的"スル"相对应.但当上文问句中出现表示过去的"肯定性假设"时,"シナイ"作为回答,仍然可以表示过去完成体的否定.这是"シナイ"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7.
评王力的"羹、汤"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先生强调上古的"羹"只指带汁的肉,并据唐诗一个"羹汤"例,定唐代"羹"变为菜汤义,"汤"产生菜汤义.今古汉语、辞书学界都据王力此"羹、汤"说立言.但王说之训释方法与结论皆误.考察羹的物性可知,"羹"从上古起就指调味的浓汤或加米面调和的薄糊状一类主菜,它始终没有变成菜汤义,只是到元代浓汤类羹归称"汤".唐代偶见、宋代多见的"羹汤",实指汤制的羹,"汤"仍指热水;以后的"羹汤"也只指羹.至于"汤",由热水引申为药汤,然后保健汤,再到元代产生菜汤义,但所指多是浓汤,到明清时期"汤"成为菜汤通称,并开始代替羹,上升为主要的一类菜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史的角度考察了"绯闻"的产生途径,"绯"最初是指一种浅红色的丝织品,之后又被专用作颜色词,后来由于"红"的用法的多样化,"绯"所代表的颜色逐渐被"粉红"、"桃红"等取代.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但由于"绯"和"桃色"所表示的颜色均和少女的面色相似.所以也就带有了和女性相关的联想义,进而被用来指称一类通常有女性参与的新闻事件即"桃色新闻"或"绯闻",此外,因为"绯闻"比"桃色新闻"简省,所以现在多用"绯闻".  相似文献   

19.
“定胜”考     
"定胜"产生于宋元之际,初指一种食物的名称,后指"棺材和盖接缝处所用木楔",以及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形状。"定"指"银锭";"胜"最初指"饰物,"后意义泛化。《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皆未能正确揭示该词的含义及来源。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考证,731部队在哈尔滨背荫河的创建时间在1932年,在哈尔滨平房的营建始于1935年。"731部队"之称1941年以后才开始使用,之前曾用过多个名称。今天人们把日军任何时期在哈尔滨的细菌战部队都称之为"731部队";在日本,有的学者甚至把"731部队"用作"日本细菌战"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