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打开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大闸门.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三者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三人说"的对话形式,从"生产力标准"对"实践标准"的超越、"生产力标准"的结构等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的提出,是成熟执政党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标准能够直接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中,由于把生产力标准泛化,有人片面曲解生产力标准,简单地把生产力标准等同于道德评价标准,引用生产力标准直接进行道德评价。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生产力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生产力标准是评判道德历史进步性的标准,即道德评价的历史标准。把生产力标准直接作为道德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主要是混同了道德评价的标准与评价道德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生产力标准”就是“实践标准”,因为“实践标准”实际上是指实践的“结果”才是检验人们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生产力正是人们物质实践活动的结果。坚持生产力标准,不仅使实践标准具有现实性,而且从根本上坚持了实践标准的唯物主义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其科学性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全面地正确地理解生产力标准,并将这一命题变成亿万群众的实践,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则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对这一命题的正确把握.因此,全面地完整地理解生产力标准,是正确运用这一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1.生产力标准是“价值标准”,其内涵包括生产力要素水平、结构状况及其整体效应。2.实践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原因是,导致实践结果的因素是多样的、实践结果又有各种情况。3.人们的认识符合认识对象及其本质与规律的程度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过程中,考察了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提出并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列宁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命题,把生产力作为历史进步的尺度。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首次提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理论。  相似文献   

8.
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客观尺度。真理的证实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实现过程。实事求是内涵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化和逻辑展开,体现着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行程和价值要求。因而应当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上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一方面要继续打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走出姓“公”姓“私”的困惑;另一方面要反对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庸俗化、抽象化,防止淡化或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要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关键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弄清其科学本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辩证统一的视角,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本质上是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现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辩证统一实践生成的过程.无疑是进一步认清"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理论与实战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问题,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实质上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化和展开,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进一步贯彻和具体化。它为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最有力的根据,是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然而,这个标准的提出,至今仍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中有疑问和误解,比如: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是否对立?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么又提出一个生产力标准,这是否是对实践标准的否定?为了澄清误解,加深人们对生产力标准的认识,我们试图对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内在一致性,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等学校收费水平的确定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确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收费水平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难点之一。文章在分析了传统的全成本法、收益估算法和供需平衡法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收费水平的确定是政府、高等学校和学生(家庭)三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应该用博弈分析法来确定高校的收费水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具有双重视角。唯物史观所谓的"生产力标准",是立足于工业文明的视角,在不考虑"生产的自然条件"前提下而得出的价值观;因此,它尽管赋有"决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地位,毕竟只能在普遍性的意义上存在。而在对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研究中,马克思立足于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视角,创立了"生产的自然条件"范畴,并据此界定了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意义:生产力能否实现与"生产的自然条件"之良性结合。这就为人类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转型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指明了路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也应是一种自然过程,中国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拔高了生产关系,在实践中遭到挫折。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此文认为,马克思的大生产力观和关于精神生产力的思想是文化生产力思想的理论来源。从生产力内部矛盾看文化生产力的历史形态,它经历了最初的、过渡的和真正的文化生产力三个阶段。信息时代出现的真正的文化生产力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形式。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通过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历程 ,阐述了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思想内涵 ,指出我们要深刻理解并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为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这一理论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东方落后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马、恩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分析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基本国情和主要任务,从而明确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力概念一个具体的定义,但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传统的以物质为本体的生产力理论是对马、恩生产力观的误读,并对社会主义实践造成过不同程度的影响.重新阐释马、恩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对于我们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推进理论创新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尤其是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证明标准是证据制度的核心和灵魂。证明标准与发现真实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性。如果人们以发现真实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就能够建构一个多层次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9.
文章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正则对称矩阵理论,该理论解释了文[1]中所提出的洛书的“惊魄之谜”,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和理解。用严格的数学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从混沌—阴阳—现实世界的变化规则。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实而紧迫的前沿性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呼唤科学有效的实效测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需要加强实效测评标准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能够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