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许苏民  李淼 《社会科学》2012,(9):99-107
1727年出版的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约翰·伯克哈特·门肯撰写的拉丁文本《中国哲学史》,论述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目的、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与哲学史料等内容,勾勒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该书认为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提出了中国哲学中有为求知而求知与为政治服务两种传统,其基本原理可分为"理论性的"和"实践性的"两大部分,其特点是注重实践性和政治伦理等重要观点。作为世界上第一本《中国哲学史》,其诞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明 《西域研究》2002,(2):107-109
荣新江先生的新作<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作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七辑的一种,2001年12月已由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3.
"情"字是破解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遗传密码. <正书·刑法志>中多处出现"情"字. "情"在<晋书·刑法志>中有多重含义,如感情、人情、案情、私情、情欲等.本文通过对<正书·刑法志>中"情"字的考证,揭示"情"字同中国传统法文化之间的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4.
江国华 《东南学术》2004,(3):110-121
宪法是使政府服从规则控制的事业;宪法哲学是以人类优良的生活方式为职旨的哲学;它是一种实践哲学,因而也是生活哲学,它来自于人的生活世界.宪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分别表现为"人·宪法·政府"、或者"权利·宪法·权力"、抑或"现实·宪法·理想"、甚或是"科学·宪法·正义"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宪法哲学,除了传统的哲学方法、历史方法之外,还可以运用博弈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宪法哲学研究的滞后和薄弱,已构成制约中国宪法学发展的瓶颈之忧;甚至被认为是中国宪政一直处于无根状态、飘若浮萍的根由之所在.所以,宪法哲学的研究对于中国宪法和宪政建设而言,具有培土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雪梅 《船山学刊》2007,(2):142-144
本文以宇文所安教授在其所著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二十四诗品·自然>的评论为例,具体从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古典文艺理论中的"自然"论以及文论家眼中的"自然"文学这三个方面来就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自然>的误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乔瑞雪 《北方论丛》2005,(3):112-114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趋势.国难当头,中间势力实现了民族、民主意识的双重觉醒,他们对日经济绝交,主张抗日救亡,推动了中国民主运动的开展,对"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走势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史记·论六家要指》的文本解读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两部历史文献对于划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之大系,对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理论总结,对于奠定中国思想文化之主体多元格局,对于考察中国文化史、哲学史、学术思想史都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指导意义。历代学者对《汉书·艺文志》多从文献目录学角度进行研究,清代学者王鸣盛摘引金榜的话说:"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石也。"①近现代学者梁启超、胡适、侯外庐等已经注意到《论六家之要指》与《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区域发展模式多样性与特殊性要求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检验、过滤、再吸收.本文通过苏南制度变迁的双重循环为实证经验基础,对D·C·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进行再检验.在变化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变迁既非以"自执行"方式自发完成制度变迁过程,也不会由于"路径依赖"而必然陷入良性或恶性"锁定",而是呈现出发展--停滞--新发展螺旋上升之"间隔性制度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下篇>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我认为,用这句话来概括中国文论的精神再好不过了.中国文论与天地万物甚至庸常生活血脉相连、精神相通.从万物之理可以感悟文学之道,相对"抽象"的文学之理也可用花鸟草木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作比.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8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新闻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郑州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以"全球视野·中国体系——面向未来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百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3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纪实"对于中国警察影像具有特殊的意义.1994年以<九·一八大案纪实>和<西部警察>为标志,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完满形成并达到高点.2005年,以电影和电视剧<任长霞>为标志,警察影像的纪实风格因典型宣传再次得以强调和张扬.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主要表现为真实性与新闻性的结合、行业性与普泛性的结合、平凡性与英雄性的结合、罪与罚的敞开性与遮蔽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罗列作家严歌苓的若干"存在编码",把它们作为进入她的小说世界的钥匙,对严歌苓的精神特质作出整体把握与论说。作者重新梳理了严歌苓论题中常见的诸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弱者、雌性,弱者的强大、雌性的包容等,将这一讨论整合为"弱者·底层·民间"的编码序列,将之归结为严歌苓的精神源流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一脉。作者还开创性地提出了"荒谬感·魔幻感"的观点,认为它们是严歌苓体味、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其文本的重要美学特征。论文还采用"寄居者·局外人"的视角,对作家爱情观的历程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3.
<正>权威·公益·精选·细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创刊于2011年2月;包括《文学学报》等12个一级学科专业期刊和《三农问题研究》等专题期刊,由《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17家入选教育部"名刊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学术丛刊乙编"之一种,荣新江、党宝海主编的《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的丝绸之路》2019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为2016年11月召开的"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分三个主题,共收录中英文论文24篇。"马可·波罗研究"主题是对《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文本及其所反映历史问题的研究:如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如何通过元代外国人名的译写特点在汉文史籍中寻找马  相似文献   

15.
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在其《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一书中,评价发轫于1978年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中国经济转型,认为这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经济改革计划"。韩永文同志的两本经济文集《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上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反映的就是对这一"伟大经济改革计划"的思考、研究与推进。认真研读这两本文  相似文献   

16.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2,(7):252-253
王汎森著:《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5月出版。本书是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王汎森先生的近著。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学术史、教育史乃至政治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但是大陆对他的思想、学术进行深入探讨的专著至今尚嫌薄弱。王先生的这本书恰好能弥补这一遗憾。此书将傅斯年(1895-1950)置放于1896到1950年间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描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复杂动荡的时代,在多种两难选择(左派与右派、激进与保守等)的尴尬困境中"一团矛盾"的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小说地位一直很低."小说"一词源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小说是琐屑的言谈,小的道理.班固<汉书·艺文志>又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中国士大夫一向自以为高人一等,任何东西,尤其是精神产品,一旦与大众沾边,就成了通俗性的东西,就被视为浅薄庸俗,不屑一顾了.  相似文献   

18.
徐在国《〈诗·周南·葛覃〉"是刈是濩"解》认为,《诗经·周南·葛覃》篇"是刈是濩"句中的"濩"字,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当为"穫"。然而考察《诗经》"是A是B"句式,可知徐氏所论实为误解。综览《诗经》文法,并结合中国古代纺织史,可知《毛传》以"煮"训"濩"乃先秦旧义,并无不当。传本《诗经》历经汉代以下经师校理,汇合了古代学者研究的精华,在出土文献《诗经》的整理中,必须充分利用其成果。  相似文献   

19.
《礼记·礼运》中孔子描绘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蓝图,成为古老中国世代传承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梦",而且以其精要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类社会预设了美好愿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同"世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道洽大同"。  相似文献   

20.
1917年萧公弼连载发表的《美学·概论》,准确介绍了"美学"的学科定义,细致厘定了"美"的概念的丰富涵义,在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差异性与公共性、普遍性与创造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审美的公正心态,爱美与人的天性,好美恶丑的艺术作用与社会作用,艺术美的创造方法等问题上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意见,堪称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拥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