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家庭是个人完成初始社会化重要场所,本文基于跨省2492个样本的调查数据,从亲社会行为概念维度结构的匿名性、遵从性、公开性,以及利他性的四个测量维度出发,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预测父母亲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的一致性假设和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平衡性效应。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角色行为的性别差,异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教养方式对四类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均不显著;父亲教养方式的类型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存在不均衡效应即父亲鼓励的教养方式与惩罚的教养方式对四类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正效应;父亲鼓励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四类亲社会行为的正效应均大于惩罚的教养方式。父亲保护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公开的亲社会行为无显著性影响,但是对匿名性的、遵从的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2.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分别对初一、初二、初三194名初中生进行了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团体测验,将测验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不同性别学生所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2)不同性别学生的自尊没有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自尊有差异。(3)中学生的自尊与其所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网成瘾是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杀手”,它已成为当前社会问题之一。从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可知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诱因之一。采取宽容、民主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有效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了解家长教养方式、父母参与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参与在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科学问 题解决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以“幼儿科学问题解决测验”为研究工具对福建省五所幼儿园226 名幼儿(M=62.1,SD=7.14)进 行测评;以“中国家长教养方式问卷”“父母参与问卷”为研究工具对参与测评的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研。研究结果表明:权威 型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专制型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呈现显著负相 关关系;父母参与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父母参与在权威型家长教养方式与幼儿科学问题解决之间 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41.87%。  相似文献   

5.
用中学生学习策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32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学习策略不存在性别差异。中学生在认知策略上存在显著的阶段差异,初中生在认知策略方面比高中生强。(2)父母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亲对男生过多干涉和限制。(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消极教养方式均不利于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4)父亲教养方式比母亲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大。(5)父亲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动机策略的影响大于母亲,而母亲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和农村选取的1699名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差异。研究发现:(1)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过度保护,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惩罚严厉。(2)城市中,父母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母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和过度干涉保护。农村中,父母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少的惩罚严厉,母亲对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少的拒绝否认。(3)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父亲均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惩罚严厉,母亲均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拒绝否认。城市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没有显著差异,而农村父亲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发展间的部分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积极发展问卷,对46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分析发现: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积极发展显著正相关;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积极发展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发展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彝族地区386个幼儿及其父(母),测查父母对幼儿所采取的教养方式状况。分析认为,彝族地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随幼儿年龄增长而增加;彝族父母所采取的消极教养方式多于汉族父母。因此,作者建议彝族地区父母尤其是彝族父母对幼儿多采取“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等积极教养方式,少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吸毒服刑人员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心理控制之间关系,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父母心理控卷(PCS-YSR)、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PAQ)对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戒毒所内300名吸毒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变量学统计结果显示:66.7%的被试者毒龄超过5年,67.8%的被试者第一次接触的毒品为冰毒,91%的被试者未接受过高等教育,92%的被试者第一次吸食的毒品从朋友处获得。问卷、控卷与量表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冷漠因子、过度保护因子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被试者的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冷漠因子、过度保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自主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被试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母亲的过度保护、自主性因子和父母心理控制对被试者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早恋倾向预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小学生早恋倾向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为测评方式。结果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早恋与父母教养方式多维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的拒绝、否认因素可以进入小学高年级学生早恋倾向预测的回归方程,预测。  相似文献   

11.
论监护与亲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并未把亲权人和监护人分开。亲权的行使以亲子关系为基础,但关于监护权的归属并不当然地授予亲权者,即父母。由此可见,从法律制度上把亲权和监护加以区分,把亲权人和监护人区别开来,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认为亲权性质为权利义务的统一体。通说违反了权利和义务范畴的基本关系,直接违背亲权的私权属性。亲权的私权属性是由亲权产生发展的历史和对抗专制政权的现实共同决定。亲权是父母特有的民事权利,客体为父母对后代的自然情感利益。滥用亲权会引起相关公法后果,表现为父母须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一定责任,责任性质不是民事责任,责任本身也不改变亲权私权属性。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贯穿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大班幼儿这一群体入手,就当前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展开调查,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能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专制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教养方式则有反作用。基于此,笔者建议:父母们寻求教养的一致性,在保持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基础上平衡专制型教养方式、减少溺爱型教养方式、警惕忽视型教养方式,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国际通用的心理学量表对236名研究生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倾向三个方面的研究,并考察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中介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学科因素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主效应显著,性别因素在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倾向各维度上主效应显著,交互作用都不显著;2)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父母亲偏爱与自我效能感、创造力倾向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倾向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呈显著相关;3)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和创造力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乡青少年的学校适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城市和农村初中971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城乡青少年的学校适应各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城乡青少年的学业适应、社会行为适应、情绪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社交-领导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均能够显著预测城乡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但预测强度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3)同伴拒绝和社交-领导行为能显著预测城乡青少年的孤独感;同伴接纳对城市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而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敏感行为对农村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乡教师领导行为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城市和农村初中913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城乡教师领导行为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发现:(1)城市青少年知觉到的教师民主、权威与放任行为均与其情绪适应存在密切关系;而农村青少年知觉到的教师放任行为与其情绪适应存在密切关系;(2)民主型教师领导模式下城乡青少年的情绪适应状况明显好于权威型和放任型教师领导模式下的适应状况;(3)城乡青少年均期望教师给予更多民主,更少权威,但城市青少年期望更多、农村青少年期望更少的放任;(4)城市青少年对教师领导行为的期望差距越大,他们的情绪适应越差,差距越低,情绪适应越好;而农村青少年对教师领导行为的期望差距大小与其情绪适应之间没有显著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是社会权威关系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权威力量,起着不同的社会作用。同时,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制度权威和社会权威对立统一的基础在于现实社会的物质关系。社会权威关系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制度权威日益成为社会权威主导形式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法律权威以法律认同为逻辑推演的起点,而法律认同又以法律具有权威为必要条件。法律权威与法律认同的良性互动以法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预期的法律实效为前提。法律在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缺乏实践权威导致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律规范难以转化为民众公认的生活方式;公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法治观念淡漠进而又削弱了法律权威。中国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乃是强化法律实践权威,提升公众法律认同感,使两者良性共契,及时摆脱目前互相弱化的恶性循环态势。  相似文献   

19.
权威的存在是有组织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发展延续的必然。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权威应具有时代赋予的新内涵。通过对不同学科中权威内涵的分析,对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权威新内涵进行探究,指出以和谐性服从为基础,形式权威与实质权威兼具的个人权威才契合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