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经”文字是一种阿拉伯字母体系拼音文字,它与穆斯林在华所使用的文字包括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元明时期波斯文有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为“小经”文字的出现造就了重要的语言文字背景,同时元末明初移入中原的穆斯林已本土化并学习和使用汉语,但未掌握汉文字,这也为该文字的出现创造了历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小经”文字于元末明初产生了,并在碑文、回回药方、“来文”等“小经”文献中有所反映。“小经”文字的产生对穆斯林文明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院回族研究所和兰州穆斯林教育基金会合编的研究我国回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现状的大型学术论文集《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最近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一辑共约30万字。华涛的《穆斯林哈剌鲁人、阿儿浑人早期史研究》一文探讨了中亚突厥语部族伊斯兰化开始的原因;杨志玖的《元代的回回人》概述了元代回回人的东来及分布、政治地位、经济力量、文化贡献、宗教生活等问题;陈得芝的《元代回回人史事杂谈》就回回户籍、“于阗人”的概念、赛典赤赡思丁事迹补、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作了细致的考证和补遗;邱树森的《赛典赤家族入华时间考》根据中外史料考定赡思丁之父苦马鲁丁是赛  相似文献   

3.
元代回回人音乐生活的伊斯兰色彩,包含宗教和地域两方面涵义,大体可从《伊本·白图泰游记》中略窥一斑。元代回回人在宗教用乐、仪仗用乐和宴飨用乐三方面承袭了当时伊斯兰地区的用乐风俗。宗教和宴飨的音乐生活,对于回族音乐的形成起重大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回族,是元、明时期开始形成为一个人们共同体的。因此,回族商业应当视为从元代回回商人的活动开始。但是,从中国回回的来源看,尽管他们“主要的就是元时被征服投降了蒙古军并随蒙古军进入中国的‘回回氏’,”然而唐、宋时期留居于中国的波斯、大食商人(俗称“蕃商”)或是他们的后裔毕竟也是回回的组成因素之一。而且,从其经营内容、经营方式方面看,他们和元代的回回商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告诉我们,从唐、宋时期蕃商的活动到元代  相似文献   

5.
回回族源中,元以前的“回回人”有少数是西亚大食人定居中国与汉族通婚者及其后裔;并有在元朝收复中亚及统一中国过程中,将大批在中亚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原从中国西北地区迁往葱岭西的东突厥回鹘人和操突厥语的各族人随蒙古军迁回,并在统一中国过程中,为了战略上的需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这一批从中亚返回“中原”故土的人,是回回的基本核心部分。以这批人为核心,而又在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条件参加到回回行列中的人,也是回回族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回回族源中,除了元代以前的“回回人”和元代从中亚返回“中原”故土的回回人,以及蒙古、维吾尔等族人加入回回行列之外;汉族加入回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而回族的出现和形成,又是在和以汉族为主的民族在大分散中杂居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回汉杂居、回汉通婚、回回人在各地屯田、回回人在政治上的优遇、回汉人民在工商业上的共同劳动和迁徒,都给予汉族融于回回之中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研究回回族源问题,对于汉族加入回回行列也应予以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回回伊斯兰教体系是中国回回各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篇章。这个构建活动的背景,是蒙元时期来华的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在元代特别是在明代几百年的汉语言环境中,逐渐放弃了本族的母语而改说汉语,为了适应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而逐步学习中国文化;但他  相似文献   

8.
关于萨都刺的族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都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其诗词创作有独特的成就,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山西古代作家之一。关于萨都刺的族别,历来说法不一。除了答失蛮氏,回回、回纥、蒙古等几种明确的说法外,还有西北人、西域人、色目人等几种笼统的说法,以及“本朱氏子,冒为回回人”、“本答失蛮氏,实为蒙古人”等极其含混的说法。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属于难以解决的历史悬案。但近年来,一些学者曾经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考证、多肯定萨都刺为回族人,而排除了其它种种说法,认为“确定萨都刺系回回(指现在的回族),理由相当充分。他们论证推理的逻辑是,答失蛮氏就是回回,而“回回后裔即今之回族”。对此,我们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 ,回族乃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之结果。清真寺在本土化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传承与交融”的双重社会文化功能。这种功能贯穿于唐宋时期的“蕃坊”迄至今日的回族社区。传承即对回族先民所负载的伊斯兰文化的传扬与继续 ,交融则是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主体文化—儒家文化进行充分而自觉的整合 ,从而使处身异质文化氛围里的回族穆斯林在中国社会得以生存。清真寺与云南回族社区的嬗变 ,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资参照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元代回回的进入中国,居甘肃的回回民族逐渐增多。明清以降,甘肃仍为回族最集中的地方,“甘肃在明代几为回民全部区域”。①回回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所到之处就以清真寺为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进行诗经布道等方面的活动,形成了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有明显界限的坊寺区域,清真寺也就我为坊寺伊斯兰教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小经是我国回、东乡、撒拉等民族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用来拼写汉语、东乡语、撒拉语等。通过调查发现,这种拼音文字流行于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河南、云南、新疆、陕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小经的拼写和阿拉伯文、波斯文的拼写基本相似,但略有损益,即拼写字母本身不显现读音,而是通过音标符号来体现读音。该文对小经相关文献、拼读规则、历史发展、流派加以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回族语言解读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十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3.
从回族语言看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协会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4.
宣徽院始置于唐,原本直接管理宫廷的音乐戏剧表演,其官带有技术官性质。五代以至北宋,宣徽院虽发展为总管宫廷事务的庞杂机构,但教坊等宫廷乐官仍隶属其下,宫廷乐人的乐籍一般也由宣徽院统领。辽、金、元各代均置宣徽院,且多与宫廷乐官机构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以上情况表明,宣徽院在中国古代音乐戏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婚姻是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四川回族自元代扎根巴蜀大地以来,其婚姻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关于婚姻家庭的基本观点上与全国回族一致,但在婚礼仪式、做法上则有地方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苏非主义在元代传入中国,明代以后大量苏非著作从各种渠道流传国内,明末清初一些苏非著作被列为回回经堂教育的必修科目和参考书目。随着回族内部“汉文译著”活动的兴起,一些苏非经典又被译为汉文。同时西北甘宁青穆斯林社会受新疆依禅派和中西亚苏非派影响,很快形成了门宦制度。门宦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自唐宋以来在西北穆斯林社会形成的教坊组织制度,门宦被称为扩大了的教坊,组织程度更高,组织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少数民族语言从产生的时候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同样,回族语言也是伴随着回族的出现而形成的。今天云南回族的通用语言是汉语,但由于云南回族的先民大多数来自中东伊斯兰国家,因此,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不可避免地融合在云南回族语言中。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群体身份的中介,身份是在交际互动过程中通过语言不断地调整构建而成.新疆回族以汉语作为交际语,但在族际交往时,新疆回族人一般借用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并使用一些回族化了的汉语词汇.新疆回族人主要通过这种混合语来完成民族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母语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一次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存在着争论 ,其中焦点之一就是母语的作用 :有人极力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以母语作为媒介语 ,而有人则坚决反对借助母语学习外语。本次实证研究证明 :母语对外语词汇的记忆速度、长时记忆以及词汇应用均具有积极作用 ,母语在外语学习中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