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必然对循环经济立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循环经济的立法创新上就是:在立法理念上坚持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敬畏生命的人生观和科学文明的发展观;在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构建中,就是以循环经济的生态本质为基础,在循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内容、权利客体以及循环经济法律责任的构建中注入生态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循环经济立法应遵循的生态伦理为基础,阐述了循环经济立法在理念上应坚持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敬畏生命的人生观和科学文明的发展观,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建中,如何将生态化理念赋予循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法律责任之中。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与民法观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民法在立法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发展观的原则,把维护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作为法的终极目标,贯穿于民法的各项制度设计之中;普遍承认、尊重民事权利,平等地对待各种民事权利;弘扬权利神圣的价值理念,强化对包括人格权与财产权在内的私权的法律保护.我国在民法立法中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维护包括平等、自愿、以人为本、契约的民法精神,适时更新立法思想,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法律推动了发展观的变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当前,我国环境法治还不完善。完善环境法治,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更新立法理念、科学规划立法、变革法律制度、严格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系统化建构中的循环经济立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渗透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领域,涉及资源、能源、废物管理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包括减少投入、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废物合理处理等方式。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载体和途径,关于它的立法已列入国家立法规划。循环经济立法出台后,需要对《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适时修改,以解决现有法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问题。我国应当建立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立法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理念是指为立法活动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途径和保障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立法理念对于推进科学立法、实现法的价值、平衡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都有着重要意义。国家本位、立法浪漫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传统立法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更新和变革。我国立法机关应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民主与法治,公正、公开和参与等现代立法理念。  相似文献   

7.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背景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先进的立法技术和立法理念。在完备的法律体系指导下,日本循环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摆脱了以往国际社会对日本“公害大国”的印象。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背景,研究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自然资源和地理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和外交因素,以及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根本动因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国外发达国家对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和制度实施均比较成功,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现有立法不能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逐步明确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参考国际经验修改现有法律规范,构建相关制度,以完善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环境法学的一个基石范畴,环境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法律人理论范式能够证成环境权的合理性,法律人的理论逻辑可以表述为:现实世界的人—法律人格—法律人—法律权利。依此理论逻辑,法律上的"生态人"最终还是要落脚于权利的实现,"生态人"的权利在环境法上所指便是环境权。环境伦理能够恰当地论证环境权的正当性和丰富内涵。尽管我国环境权立法存在诸多不足,环境权仍然具有强大的实践价值。环境权强调对人类的生存关怀,作为一种立法理念和权利类型环境权可以促进立法完善,是立法演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当前立法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农民权利缺乏保护、国家法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农村现实、法律法规呈现明显缺失等 ,造成了法律进入农村的困难。农村法制建设需要加强立法工作 ,提高立法质量。法律必须赋予农民同等的权利 ,必须尊重传统文化 ,必须得到人们内心的接受。立法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质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立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其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立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在中观层面上,《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对现行立法产生了冲击,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有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应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在微观层面上,《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树立“生态理性经济人”的理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其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生态自然环境、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结构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当前,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实行绿色设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加强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建立绿色GDP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前,安徽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与全省循环经济的实践具有不适应性。结合安徽省省情着手进行地方循环经济立法已经迫在眉睫。安徽省循环经济立法,可以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创新的制度进行规范,促进我省循环经济沿着法制轨道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严重威胁人类的自身安全。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以配套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取立法以及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是国际上的重要实践之一。本文在概括国内外推动循环型社会发展动态以及实施立法活动的基础上,对我国正在开展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项目进行了系统介绍。阐述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基本目标,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征及立法所关注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总结了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消极腐败是由于转型期的社会道德规范失灵,官员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以及社会"潜规则"的盛行,法律体制不健全,行政决策失范,监管体制不利等方面因素所引发的。它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制约经济发展,并且也是其它执政风险产生的根源。应从加强社会道德规范建设,约束官员行为,加强官员修养教育,遏制社会"潜规则",加强法律体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以消除消极腐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