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结合鲁迅评价屈原的文章和相关言论,指出鲁迅运用阶级的、历史的观点评说屈原,达到了同时代文学史家所难达到的高度。鲁迅评价屈原,不仅看其“全人”,而且看其“全文”,避免了评价的狭隘性、单一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之后,鲁迅关于抗日救亡,发表了不少议论。这些议论集中在两个时期,内容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所谓两个时期,就是"九一八"以后的一段时期和1933年1月初日军攻陷山海关以后的一段时期。所谓两个方面的内容,则是指对国民政府的批判和对民众做戏式的抗日姿态的批判。鲁迅关于抗日的言论几乎都是批判性的。但是,鲁迅这些言论的现实批判,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如果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或者说,如果对当时的事情经过没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和评价鲁迅的这些言论。本文对鲁迅若干相关言论指涉的事实,进行了考辨、梳理,以期对鲁迅的这些言论做出更合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先生曾经发表过这样警醒世人的的言论,他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为,他感到“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鲁迅:《青年必读书》,《京报副刊  相似文献   

4.
作为“民族魂”,鲁迅生前的种种言论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战事的宣传以及对敌的斗争。从抗战的爆发、相持,到攻坚,每个阶段中的国民精神的鼓舞与高扬,都有鲁迅符号的参与。从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性文章,揭示出鲁迅精神如何在民族战争的大背景下阶段性地重新得到解读,同时,也为接受群体的影响方式做出阐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学习鲁迅批孔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经验,中文系工农兵学员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结合“鲁迅作品选”课程,在老师帮助下进行编选注解鲁迅作品的工作。师生们根据批林批孔运动的需要,先后编选了《鲁迅批孔反尊孔言论摘录》,撰写了《鲁迅批孔文选讲解》、《鲁迅批孔反尊孔故事》、《鲁迅正确评价法家文辑》等专题材料。其中《鲁迅批孔反尊孔言论摘录》(七二级工农兵学员)和《鲁迅批孔文选讲解》(七三级工农兵学员)两书,已交有关出版社,准备出版。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思想遗产的价值应有充分的认识;应把鲁迅研究和当代人公1关。C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能搞“纯学术性”研究;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努力的伟大目标,也是鲁迅一生奋斗的目标:鲁迅的许多言论,对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阐发;鲁迅多次指出,革命者要抵制糖衣炮弹的袭击,要进行反腐败的斗争;以名利官禄引诱下水是敌对者对付革命者最隐蔽的一着,鲁迅对于以官、禄、德引诱革命者的骗子,坚决揭露,使其麒麟皮下露出马脚;在反腐败斗争中,鲁迅批判了借革命名义,追求特殊“吃特等饭”的腐朽生活作风;鲁迅始终把自己做为无产阶级的一名小兵,保持发扬无产阶级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数十年如一日;我们要象鲁迅那样关心国家命运和人类前途。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辛亥革命,鲁迅基本上只是个旁观者。“旁观者”的身份固然使鲁迅比身当其事者保持了更多的清醒与理智,但也容易让鲁迅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反思时少了一份“同情之了解”。 鲁迅关于辛亥革命的诸多言论是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对辛亥前后复杂的历史状况的深刻洞察与揭示,然这些言论却不可以拿过来作为辛亥革命失败的证据。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长期关注“人心”或者说“国民性”的问题,绝少从制度层面看待中国道路问题。这使得鲁迅对辛亥革命在制度上或者说程序上结束了皇权专制,奠定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基础的伟大意义认识不足。鲁迅的很多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的意义上被理解和阐释着。其实,这样的理解和阐释既包含了对辛亥革命本身性质与任务的误解,也包含了对鲁迅此类小说本身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某些言论致使许多人认为鲁迅彻底反对中国传统文化。选取儒家传统思维方式这一视角,从其终极目标(中庸)、对象化(仁义礼智)、实现途径(人道)三个方面剖析鲁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建构的双重策略,以及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心参与,试图论述鲁迅思想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小说中不断出现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公众场所。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些场所交谈争论,传播各种信息,形成一种类似“公共领域”的现象。这些“公共领域”是愚人和庸众云集的地方,他们的言论既荒唐、愚昧,又残忍可怕,先驱和弱者在这里被迫害,被嘲笑,被奚落。鲁迅借此表达了他对保守、落后的社会及国民的愤怒和绝望。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某些言论致使许多人认为鲁迅彻底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章选取儒家传统思维方式这一视角,从其终极目标(中庸)、对象化(仁义礼智)、实现途径(人道)三个方面剖析鲁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建构的双重策略,以及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心参与,并联系客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主观的鲁迅思想艺术特质剖析人们对鲁迅与儒家文化的复杂关系误读的因由.  相似文献   

11.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国语》韦昭注中大量存在着以复音词解释《国语》原文单音词的现象。经过统计,韦昭注中的联合式复音词1272个,占韦昭注复音词总数的47.09%。通过从词义、词性、语序等方面细致研究这些复音词,并将之与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时期乃至现代汉语联合式复音词进行比较,得出先秦时期语义的严格限制在三国时期已被打破,语义的外延在扩展等结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汇"以物指人"现象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机制而产生。隐喻通过心理相似把事物和人联系在一起,转喻通过人与物的相关性联系人和物,它们都是通过对物体的认知揭示人的特征借以指人,少部分特征得到突显,大部分特征被隐藏。"以物指人"现象一部分是原有词的义项增生,另一部分则是短语词汇化产生了新词,来源于不同性质的词汇现象。这些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具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说“囧”     
古往今来,从甲骨文到现代规范文字,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如今,随着网络语言和文字的兴盛,汉语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网络语言中借用古代汉语的现象越来越多,"囧"就是借用古生僻字"囧",并发展出更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形式,走出网络,走进现实语言生活。它的流行趋势有待历史和语言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美国悲剧》汉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时存在的一些欠缺: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美方面,文章分析了翻译中由于一词多义的陷阱和由于译者对文化背景理解的偏差而导致译文中的误译现象;在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美方面,文章列举了译文中四字词误用及其欧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V起”与“V起来”在语义上相似,但句法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语体选择上也存在着殊异。从韵律学的角度来看,“V单起”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并且有词汇化即成为复合词的趋向,而“V双起”则是不合法或是不常用的结构。无论是“V单起来”还是“V双起来”,它们都只能是短语,没有成词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地藏堂贞二关于《儒林外史》语言“异质”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因为地文考察卧本的语言不宜由现代汉语的观点出发 ,且其“现代汉语观点”本身也欠准确。此外 ,地文将传抄刻印的错误以及北方官话和极少数下江官话词语在书中共现的现象视作异质成分 ,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7.
“核心”(或“中心语”)概念在结构主义语法和生成语法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形同而实异.在结构主义语法体系中,核心只能由能够充当句法成分的实词充当,强调的是“语义重心”,从本质上属于语义中心语;而在生成语法体系中,中心语可以是实词,可以是虚词,甚至可以是诸如体貌、时态、语态等功能性成分,生成语法的“核心”从本质上说属于句法中心语.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统计数字,指出日本年轻人流行语中的片假名词汇更迭频繁而长盛不衰的现象,并对近10年来出现的这类词汇进行分析,归纳成若干种形式与特点,从而揭示此类词汇在日语中始终以强劲的势头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穆旦所撰的《〈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和穆旦本人的创作有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于诗歌的隐喻表达之上。最能全面概括穆旦的隐喻的感性特征的,是穆旦在文中提出的“消除事物之间的界限”并实现“内外世界的呼应”的主张,这也是穆旦在隐喻表达中体现出的感知与表达方式的核心特征。这种理念实现了观念、语境的互相转化以及内外世界的交流,它还让一些简单的意象下蕴藏着历史与生命的力量。这些特征让穆旦诗歌的感性特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在现代汉语诗学中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