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鲁迅的某些言论致使许多人认为鲁迅彻底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章选取儒家传统思维方式这一视角,从其终极目标(中庸)、对象化(仁义礼智)、实现途径(人道)三个方面剖析鲁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建构的双重策略,以及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心参与,并联系客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主观的鲁迅思想艺术特质剖析人们对鲁迅与儒家文化的复杂关系误读的因由.  相似文献   

2.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代表思想,是许多中国文人的理想信条。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作为从中国传统文化阵营杀出的反传统猛士,身上又潜藏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世俗和本体解剖,来阐释鲁迅和周作人的两种迥异人生。  相似文献   

3.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的态度,展示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之下而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对佛、墨思想,鲁迅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儒家诗教在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弄清儒家诗教的实质及其作用,是关系到如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大问题。一近阅王启兴同志《论儒家诗教及其影响》(载《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一文,觉得该文对儒家诗教的评论不够公允,而且是浮光掠影式的评论,并没有全面把握儒家诗教的实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启蒙:反思民族传统文化——认识鲁迅的文化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杂文的主体是文化评论和时事评论。文化评论的思想成就远高于时事评论,因为鲁迅是文化思想家。鲁迅文化评论核心价值,是启蒙,是反思民族传统文化。鲁迅的文化评论集中探索三个重大的命题:一、倡导民族自省精神和反思意识;二、探索和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失败的根源;三、探索和揭露国民劣根性。鲁迅文化评论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奉献。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浙东文化”这一研究课题,是着眼于鲁迅一生与故乡文化的联系来探讨他与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的整体关系。近十余年的“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带来我们对鲁迅愈益严重的隔膜、疏离以致对立,在这种对立情绪中所从事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他的故乡文化联系的研究,是有悖于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民族文化在整体上特有的联系方式和内涵的。鲁迅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批判表现出对民族“固有之血脉”的追寻和发展,建立在他与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联系之上——“鲁迅与浙东文化”的研究,就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笔者梳理了浙东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衍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鲁迅对此的体认和追寻建立在他与故乡文化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是在他主体意识参与下通过“复活—认同”、“深化—辨异”、“升华—消解”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9.
儒学在本质上就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说。儒家伦理包括传统文化的儒家伦理与文化传统的儒家伦理。儒家伦理作为一种客观的既定的存在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地位具有根源性、民族性、母体性、前提性和不可回避性等重要的地位。儒家伦理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着其他文化体系无法代替、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及大同思想等儒家伦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陶文娟 《东方论坛》2014,(6):127-128
正具有明显伦理本位特征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中国当代伦理仍与儒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近十余年来,关于儒家思想与儒家伦理,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代表性著作如杨清荣《经济全球化下的儒家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黄慧英《儒家伦理:体与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2013年  相似文献   

11.
论鲁迅创作中的旧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传统伦理思想、鲁迅的死亡意识、以及他的"鬼气"观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鲁迅与传统的关系并非仅仅一个"反"字所能包容和概括,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诗歌受楚文化影响甚大,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其诗歌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形成了其独具“鲁迅风”的艺术表现;与老庄、屈原人格精神相通,使鲁迅成为破中国之沉寂而呐喊的骚人;楚文化中传统的宗教思想、神话传说成为鲁迅诗中常见的典故,影响着他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契诃夫都在其小说创作中展示了本民族的病态人生形式,鲁迅侧重于揭示历史文化的弊端给国民造成的精神缺陷与心理创伤,契诃夫侧重展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道德信仰及行为的迷失.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与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人学”思想与鲁迅的戏曲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入手,从民间叙事角度观照下的历史选材和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大胆扬弃两方面具体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对传统民间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及超越创新的表现,侧重探讨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对鲁迅人生观及艺术创作观的积极影响,探寻鲁迅先生以民间叙事艺术为策略建构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缘何反对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旗手和文化革命的主将,曾一度激烈批判、否定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今天有人利用鲁迅的有关言论反对中医药乃至传统文化,这是对鲁迅革命思想及其所处时代精神的误解或有意曲解.表明他们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实事求是之意.中医药虽有诸多局限,但其内在合理性和顽强生命力是任何人不能随意抹杀、扼杀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不仅仅是其翻译原则,更是其文化意识的一个表现.具体而言,是其文化自省意识的产物,及其拿来主义文化策略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对译者中间物本质的理解源于他的中间物意识,深刻地揭示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文学世界中出现的众多女性中,女娲是存在的异数。女娲身上潜藏着其他女性少有的生命强力和创造伟力,无论从人格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女娲都显现出鲁迅文学世界中罕见的理想光芒。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女娲是一个拥有多重寓意的文化符号,显然,鲁迅将这些民俗寓意隐晦地编织进《补天》中。论文的主旨在于,探寻鲁迅创作《补天》的潜在心理缘由,在对女娲民俗文化身份的追溯和民俗文化中性文化隐喻的分析中,将鲁迅封存在于《补天》文本之下的情爱心意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面对着现实困境的鲁迅与契诃夫都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力量,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他们的人生哲学各具特色。鲁迅的人生哲学体现了战斗的进化精神,契诃夫的人生哲学探讨了超脱的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