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模糊思维被看作近代科学领域提出的新问题、新概念,其实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已率先论及。《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里讲的虽然是老庄的泛道论,但实际上已经潜在地提出了模糊思维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美学化,所以这个论述也道出  相似文献   

2.
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虽然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但原则分歧始终未能解决。 在给老子哲学定性时,人们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的是,老子的“道”究竟是“有”还是“无”?“有”和“无”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断定老子是唯物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有”。其主要根据是,《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得出“道”是物质的结论。断定老子是唯心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无”。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文字神话更生镇江 中国文字之神美,享誉全球,究其根本,或在于其蕴含的“意象”,每个字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标识符号。比较之下,现今世界通用的拼音文字则比较简单,主要起注音作用,即直接记录语言语序,线性排列,长长短短一串串,几乎没有意象。而中国文字特别是古文则“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老子·第二十一章》)。——与世界上现存的所有语言文字不同的是有史以来以至史前及今都一直活着;同时,它还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崇拜,有中国文化的地方就有其“神迹”。它代表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智慧,神秘、神奇、神圣、神通、神机、神采,是神州大地中国科学文化的极致。  相似文献   

4.
关于《老子》哲学性质,历来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看法,现在仍然是评价《老子》的争论要点。胡曲园老师在《<老子>不是唯心论》(《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老子》“精气说”,主张《老子》唯物论。其论据主要是:(一)“道”是“精”、“一”、“物”。根据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第二十一章、“道生一”的第四十二章。(二)“无”是“无名”。根据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的第十四章。(三)“无”是辩证法的否定因素。根据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第四十章、“三十幅共一毂”的第十一章。作为刚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商榷意见,切望得到胡老师的指点。  相似文献   

5.
韩非是先秦一个进步思想家,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的自然观也是唯物主义的。这在《解老》、《喻老》两篇中很清楚地表现出来。有人认为,《解老》《喻老》并非韩非所作。《韩非子》《五蠹》篇反对所谓“微妙之言”,《忠孝》篇反对所谓“恬淡之学”、“恍惚之言”。《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可见《老子》的学说,正是“微妙之言”、“恍惚之言”。韩  相似文献   

6.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道"出发,围绕"道"而展开。但对"道"究竟是什么,由于老子自身表述的多义与含混,不同时代的不同诠释者作出了各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在老子恍兮惚兮、扑朔迷离的论说中,对"道"还是给出了相对明晰的说法:"道"是形下世界的本原,它以"有"和"无"来显露与隐藏自己。"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中重要的哲学范畴,是"道"的属性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从意象的角度去感受原始艺术不同于从名(理)的角度去读解它。前者必然沉浸于对道的静观,后者必然落实在对事实的发现。从老子无状之状的审美理想静观龙的传说,龙包涵象的内在规定。龙的意象变形与老子“无物之象”的“惚恍”之美在比照中析厘出一种全新的解释学感受。原始艺术的方圆互释的意象转换在与“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的美学标准的比照启迪之中得以静观人道。此种人道觉悟是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特别是理解中国原始艺术的理性向导。  相似文献   

8.
先秦道家并非单线发展,不可将老庄道家看做是前期道家而将黄老道家看做晚期道家.老庄道家以庄子之学的形成为标志,黄老道家虽没有明确的形成时间,但其产生并不后于老庄道家.老庄和黄老是先秦道家中独立发展的两派,两派思想同源于老子,但又各有侧重.老庄道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论中形而上学的一面,无意于政治理论方面的建构;黄老道家则试图以道论为形上依据而建立一个以道统摄仁义、礼法、刑名的政治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傅伟勋提出“创造的诠释学”,对中国传统道家哲学逻辑发展进行了诠释学建构。他认为老子之“道”留下了诸多诠释学难题;庄子以超形上学的立场予以突破与消解,两者分别构成道家哲学逻辑发展的肯定与否定阶段;郭象对老庄的(超)形上学实行双重否定,构成否定之否定,完成道家哲学辩证发展的第一个圆圈。傅氏的创造性诠释收获颇多,但对诠释的忠实性原则似有忽略。  相似文献   

10.
论老庄法哲学的中庸态度与虚无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认为,“自然”是人最本然的境界。因此,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应倡导“自然”的统治,即做到“清静无为”,惟此才可望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礼法等则属于人为、有为之物,在老子看来,应服从道,所以“以道统法”;在庄子看来,应属坚决摒弃之物,所以倡导“法律虚无主义”。老庄的这种法哲学思想,一方面以其“有为”—“无为”—“无不为”的逻辑,显示其中庸风范;另一方面,又因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否定,而具有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老庄论辨     
老庄以道为哲学根基。老子是道本原论者,道在物外,庄子之道兼具本原、本体双重意蕴,道在物之内外;老庄的认识对象是道,老子“虚”、“静”倾向于向外认知,庄子“心斋”倾向于向内认知;老子哲学主体是圣人,以治世、治外救世,庄子哲学主体是神人、真人、圣人等,以治己、治内救世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道”最终是落实在人生理想上的,老子的人生理想又是以“道”为形而上的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解“道”,方可悟“道”,然后与“道”同一,达到“道”境。这也便成了老子的人生理想。一、道老子的1直”是其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老子正是在“道”的基础上构筑他的哲学体系的。“道”既是世界的统一原理,又是世界的发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香未知其名,字之口道。”(25章):“道冲……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说的是“道”是先于万事万物而生,“道”是世…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承续表现为:以《俶真训》之“镜太清者”继承《老子》之“涤除玄鉴”,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道体在内心的呈现,此为反观自照之法;以《原道训》之“镜与形接”继承《庄子》之“用心若镜”,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外物并对天下治理产生实际影响,此为外观照物之法。《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转化表现为:将黄老思想注入老庄道家的镜喻中,使“镜太清者”和“镜与形接”成为王者涵容天下之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吾人既应注意厘清《老子》《庄子》《淮南子》之镜喻间的差异,也应统观道家镜喻源流史,道家镜喻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在文学艺术上有些词义向来含混,界说不清,或无界说,造成了理论上的困难。其实,这些名词混乱,往往导源于文的繁简或使用上的问题,概念上本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例如意与象,实即意识(诗意)与形象(境界)。《周易》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明显地已把意象分开。《老子》有两句话,曾被人引为美学观点,他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此物,有人释为之意;又说:“倪兮恍兮,其中有象”,此象,自然即是形象。今人丁芒也有反对“有意无象,有象无意”和“意象分开”之说①。其后,言审美学者,觉得如此区别过于烦琐,尤其用于文艺批…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老庄思想,人们大多从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之影响切入,或延伸为文学观念的讨论。由于老庄诗学是理性思维,注重理论批评,不同于孔子式的实际批评,所以,人们很少论及《老子》、《庄子》与中国古代诗学及艺术理论的关系。文章从道家文化的角度,研究老庄诗学思想的核心,它主要表现为倡导诗学艺术的自然性、形象性、抒情性与含蓄性。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7.
"意境"成为涵摄中国古代美学核心精神的现代范畴,得益于王国维、宗白华、叶朗等几代美学家的不懈努力。西学启发与现代学术自觉是他们研究意境的共同学术语境,而道家美学思想也不约而同地成为他们"塑造"意境的重要资源。王国维因康德、叔本华的非功利、无欲审美观联想到庄子的物我合一;宗白华以柏格森和歌德的生命哲学为先导,发掘了道家的生命精神,又以"象征"理念贯穿了他对哲学与艺术的共同体认,将庄子的艺道合一思想和老子"虚无"理论融入意境理论体系;叶朗则因了明确的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美学史建构目的,极大程度地开掘了道家尤其是老子思想的美学内涵,并赋予意境以新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论老子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思想是多核心、立体的、动态体系。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 ,老子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恍惚” ,老子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不争” ,老子政治学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老子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是“小国寡民”。但是 ,在多核心中 ,“人”处于核心的核心 ,其他核心都围绕这个核心运作。  相似文献   

19.
一、老、庄之道:从自然到自由“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其“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就老子的言语而言,“道”似乎是先于天地万物并且产生天地万物的一个“东西”,即:“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中蕴含的以“道”为中心的自然主义科技观,分析“道法自然”原则,“反者道之动”辩证思维,“涤除玄览”直觉体悟认识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推动,对现代科技探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