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墨子“兼爱”伦理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人类整体之爱、无差别之爱,具体表现为一种爱无差等的伦理精神,而这种爱无差等的伦理精神分别通过“爱人如己”的人际伦理原则和“非攻”的社会政治伦理原则得到鲜明表达。“兼爱”的伦理思想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墨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全部美德和智慧的化身,“兼爱”思想作为墨子圣人观的核心是今天建立普世伦理的理论渊源之一,对于国际社会和平、共处、平等、对话、友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温习和研究墨子的圣人与和谐思想,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墨子其人和兼爱思想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墨子为实现兼爱思想而提出的措施:非攻、尚贤、尚同。最后对墨子的兼爱思想从古代战国时期,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兼爱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简略评述。  相似文献   

4.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墨子“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的讨论 ,阐明墨子在社会大动荡时期 ,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言人 ,有对社会稳定的企盼 (兼爱 )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欲望 (贵利 )的双重要求。“相爱”不过是“相利”的手段 ,“兼相爱”的实质是“交相利” ,所以其兼爱的精神境界并非是很高尚的  相似文献   

6.
浅论墨子思想的人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非乐”等主张 ,真正代表了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 ,反映了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墨子的这一思想是有利于社会民生的 ,是具有极大的人民性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兼爱经济学     
本文认为,墨子的兼爱哲学可以创造性的转化为经济思想。兼爱经济思想,比起现代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或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自由贸易制度,有其更高的理想和境界。第一,兼爱含仁含义,其互利性、公正性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强调的公平、互惠原则;第二,兼爱哲学强调“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将此转用到经济领域中,就是要使各国经济合作,技术转移,利益分享。这比自由贸易制度单单强迫开放市场、公平竞争,境界要高得多;第三,兼爱哲学要求天下所有人去“爱人利人”,反对大国攻小国、强劫弱及富侮贫。这种思想不但要求经济大国不去欺侮、剥削经济小国,还要求经济大国去帮助、扶持经济小国;第四,兼爱的方法就是“爱人若己”,使经济大国之间自由竞争,公平互惠,互助合作。以上四点,可以构成“兼爱经济学”。而且相信“兼爱经济学”可以作为21世纪经济理念,甚至是人类永远的经济理念。这将是墨子哲学对世界重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其学说注重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当今中国正处于复杂的历史变革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由于收入分配差别而引起的贫富差距过大;对物的过分依赖而导致的人际关系脆弱;社会信用的缺失;群体性对抗事件的频率加大等。重新发掘墨子“兼爱”思想的价值,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儒、墨比较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伦理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民本”精神。墨子反对儒家以等差之爱治政救世,他从“农与工肆”的利益出发,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以民为本的伦理精神。墨子伦理思想的“民本”精神从三方面可以体现:一是“兼爱”思想:“爱利万民,爱利百姓”;二是“尚贤”思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三是“天志”思想:“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民本”精神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其真知灼见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墨子的道德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培养“兼士”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提出了道德评价原则——合其志功而观,并结合教育者的特点,采取了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方法。这一理论对我们现代道德教育仍然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兼爱、交利思想是墨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他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办法。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就是个人、家族、国家之间不分彼此。赞同这一主张的应该是那些弱势人群、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地位低下者和相对缺少知识的人。墨子的兼爱,是完全无差等的爱;在继续维持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等级社会的前提下,要求人们做到这一点,墨子学说的空想性质就体现出来了。其后学要实行他的学说,就不得不从根本上更改其思想,从而使得自己处于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2.
墨子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兼爱”立足于人的生存权利,从道义与功利两个方面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关心;“尚贤”立足于社会治乱的目的,要求为社会弱者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维护弱势群体的政治权利;墨子言行一致,舍生取义的实干精神,真正体现了对社会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借鉴和吸收墨子的言行,对于我们如何扶助弱势群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墨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市场经济相契合 ,即人性是自私自利的。“贵义”是崇尚正义正利 ,含公平性 ;兼爱是“相爱相利” ,含互惠性 ,完全符合WTO所坚持的自由贸易精神及公平互惠原则。而且“贵义”、“兼爱”可作为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以及企业伦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14.
墨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和谐思想。当我国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时,其“兼爱”、“尚同”、“尚贤”、“节用”等思想显现出与现实相通、相契之亮点,给我们以宝贵借鉴。重新审视与挖掘墨子和谐思想,对提高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并力求其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墨子要实现兼爱交利的社会理想,采取的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是“尚贤”和“尚同”,而“尚同”是从社会制度上实现其“尚贤”思想。尚同的思想首先关涉社会、国家的起源问题,除了天子尚无法确定是由何种方式产生,其他各级官吏实际上都是由上而下任命产生的。中国古代的专制政体或中央集权制,是建立在家族等级制度基础之上的,而墨子的尚同原则,是同他的兼爱交利思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与家族等级制正相反。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集权或专制,但与中国现实社会的专制和集权还不一样,因为其根基不同。  相似文献   

16.
西班牙经济学家费南多、亚历士提出心理经济学并归结出“创造幸运六大心法”。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的哲学思想可以创造性地诠释其中的企业管理思想:“兼爱”适合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其“爱人利人”“相爱相利”进而“兼爱”天下的管理思想可以促进企业团体去思索生命、价值和意义,进而塑造有创意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墨子“兼爱”哲学的现代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惟一把"爱"与"义"的人道精神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思想家。尊天立教、兼爱世人是墨子学说的灵魂。墨子理解意识中那个具有正义属性并平等地兼爱世人的神明,被设定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由此,社会正义原则和人与人平等互爱的原则成为墨氏宗教的基本信条。墨氏试图以此引导人类在纷争中寻求和解。在中国文化圈内,墨子的宗教理念对儒学中讲尊卑、亲疏的等差之爱是一种成功的反拨,对王权至上的政治理念也构成了挑战。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中,墨子的宗教观可与基督教文化相沟通。  相似文献   

18.
墨家与人殉     
关于如何评价墨子及其学派,这在学术界历来是众说纷纭的.郭沫若同志认为墨子“是一位顽固的守旧派,反抗时代精神的复辟派.”①他对墨家的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几乎是一概抹杀,认为无一可是之处.他在《墨子的思想》一文中说: 他(墨子)的思想充分地带有反动性——不科学、不民主、反进化、反人性、名虽兼爱  相似文献   

19.
墨子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兼爱”是墨子学说中的重要部分,研究它,对于墨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以及我国古代社会伦理思想的探讨,都有重要意义。一墨子生活在战国初年。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了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封建大  相似文献   

20.
墨家是小生产者集团利益的代表。它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学派自身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注重自己小集团的力量,务求从实和自强自富,这是小生产者的劳动性的表现;一是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往往把自己的未来命运交给虚幻的“天”、“鬼”来主宰,这是小生产者的软弱性的表现。这种特点反映在认识方法上,就形成了墨子的二元性的认识论,即这种认识既非原始、朴素的经验论又非彻底、理性的经验论。墨翟自己运用其“三表法”既否定了“命”的存在同时又肯定了“鬼”的存在,就是这种认识论的有力证明。但值得注意的是:将小生产者的社会性直接转化为认识方法的中介则是墨子的“兼爱”的思想主张,因为“兼爱”本身已融有个体性和超个体性的双重规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