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能否真正融入他们为之工作的城市,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制度安排、社会心理层面对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破除制度性障碍,政府应有所作为,切实帮助农民工应对现实中的各种困难,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等一系列对策,使农民工尽快融入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它正在由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推进力量向新时期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转化。农民工问题直接牵涉到亿万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力及文化融洽、精神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变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迫切要求国家通过调整制度安排及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能否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加速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应该将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我国未来十年发展中的头等大事,采取统筹考虑、综合协调、近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思路,稳妥有序地为农民工提供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机会,最终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对城市认同感的缺失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工在城市中承担着最苦、最脏、最累的工作,有力地缓解了城市劳动力资源的不足,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农民工进城以后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同时,随着进城农民的增多以及与城市居民互动的增加,农民工受到的歧视有增无减,如被妖魔化和被视为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等。这些因素使得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很低。要顺利实现我国的城市化,必须培育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感,使他们融入城市并转化为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4.
外出务工农民难以城市化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最易于城市化的行为主体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在城市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状况方面探究农民工城市化的能力。其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难以城市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质量与普通市民的较大差距,是他们从经济上和心理上难以城市化的巨大屏障。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是目前推进城市化的政策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两代农民工思想现状的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娜 《江海纵横》2009,(5):50-52
正一、两代农民工思想现状的差异性比较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工队伍已不再是一个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抽象群体,它已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在内部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朱力 《金陵瞭望》2006,(10):21-23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适应包含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3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对我国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农民工的适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我们应通过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农民工群体的素质提升,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融入城市化和社会的主流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在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限制,使农民工在身份、经济、劳动保障与福利等方面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只有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行的人事劳动制度,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工的权利与社会待遇。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运动发轫于晚清,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建设和曲折发展,至20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最大。在20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商业贸易的发展,到了20世纪中后期,城市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的推动。伴随城市化进程,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日益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有机体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相似文献   

10.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农民工城市社会的适应性,分析了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对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影响与障碍,提出了重塑社会价值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变革城市社会组织机制、重构个体网络支持系统等推动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策略,保障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整合和秩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效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战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工流动现象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交错作用的结果,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为城镇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农村的开放与进步,成为推动我国"三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但同时,也暴露、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三化"的进程。应通过确保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来优化并最终解决农民工的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融入对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融入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生育意愿,且对于80后和东部地区农民工生育意愿的负向效应更大。进一步探讨影响机制发现:定居意愿增加和男孩偏好下降是城市融入影响农民工生育意愿降低的两种路径。以融入为核心的“人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从事实和机制两方面探讨城市融入对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为客观评估城镇化的生育效应,增加人口预测工作科学性,人口政策动态调整和优化等工作提供了事实基础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特殊劳动群体。农民工为城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不能与城镇居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甚至是缺失,尤其是养老保险。虽然我国很多地区为农民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其工作的短期性、流动性与参保的长期性、地域性相矛盾,使农民工不能持续参保,进而导致农民工参保率低与退保率高的现实性问题存在。从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性出发,根据不同类别农民工自身的特点与影响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制度的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农民工应该选择何种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参与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提升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427份农民工微观调查数据,构建系统全面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OLS回归、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心理健康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在不同的分位点,心理健康对城市融入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父母随迁状况、家庭中在外一起务工人数等控制变量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产生显著影响。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关注、重视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保障措施、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融入度的农民工,差异化制定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措施,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口迁移的选择性理论,采用抽样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从个体特征、经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角度,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倾向不是很明显;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年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生活满意度、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组织支持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元素,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与我国城镇化的顺利实现。因此,分析把握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观矛盾现状与成因,从而引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导的价值观,从制度、组织、文化等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家园寻求一条融入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研究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民工的研究范式总体上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新古典主义的转变,并在分阶段地演化。按照切入视角的不同,研究进程可以划分为两部门、三部门和市民化三个阶段。两部门指的是农业部门到工业部门;三部门指的是农业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城市正规部门。市民化则包含实现非农产业工人的转变,社会身份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无形的市民化四个方面。目前,相关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讨论了农民工这一特殊劳动力群体,但在一些问题上相关研究还是反映出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现代性的复杂变迁,户口价值在城乡之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城乡户口价值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异,呈现出大城市、中小城市、建制镇、农村依次递减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户口价值不断上升。最终,在农村户口封闭化、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乡城流动合法化的社会体验之下,农民工构建了农村户口比中小城镇户口更值钱的理性认知。由此,新型城镇化应尊重农民工的生存理性诉求,以常住人口城镇化为中心目标,适当弱化户籍城镇化率的重要性,建立城乡之间可进可退的户口迁移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否增强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意愿和能力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途径之一。根据贵阳市农民工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个人综合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满意度对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所在地与打工地距离越近,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城市居住时间较长,全家迁移,住房条件越好,已婚,对收入水平越满意、对工作环境越满意的农民工,越倾向于长期留在打工城市。且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倾向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代际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返乡农民工从经济、社会、精神和治理等四个层面对村庄社会产生剧烈的影响和冲击。他们正在挣脱村庄社会的束缚,以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引领村庄,形成"在地市民化"的局面,最终致使村落共同体走向瓦解。"在地市民化"意味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市民趋同。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城市化和市民化的状态,是没有城市化的市民化。返乡农民工的"在地市民化"状态,呼唤国家和社会各界从生产生活条件、福利保障待遇、思想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