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道"思想是汉民族文化和儒家道德智慧的精髓。在儒家文化影响和制约下,汉语修辞始终浸透着浓厚的"中道"思想和"中道"价值观念。儒家的"中道"思想、"中和"审美观念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无不深刻影响着汉语修辞。分析和研究"中和"审美及"温柔敦厚"诗教在汉语修辞中的表现,探究其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对当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和新的修辞理念的塑造,构建和谐语言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特殊部分。中国文化在成语的生成和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语修辞现象即根源于中国文化。本文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等多角度探讨了成语、修辞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修辞构造法是以语法构造法为基础构造成语的重要辅助方式。基于心理学的修辞构造法使成语获得了超出一般词语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常言与句法化用、移用与代替变异、强调与语气直婉、音节与声韵调配等修辞构造法及其独特的构造心理是汉语词语构造法的缩影,也是汉语民族审美心理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4.
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运用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汉语模糊修辞过程积淀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华夏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及传统文学观念都是构成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修辞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文从“汉语修辞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汉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和“汉语语汇的修辞特征”三个方面 ,阐析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 ,以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百年汉语诗歌的发展,有不少艺术思想、美学旨归,曾一度影响了写作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对百年汉语诗歌拥有相对稳定的美学认知,具有示范工具意义。这些艺术思想、美学旨归是承载了历史情感与历史内容的公认“模式”,它们从纷乱的现实存在,到生成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阶段性存在形态十分明显。对这些审美范式展开研究,意味着为百年汉语诗歌的审美文化记忆建档。  相似文献   

7.
以“英汉语时空性差异”为研究视角,采用对比方法,对回文辞格在英汉语的字(词)、短语、句子和篇章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发现英语中的回文修辞更多地呈现勾连、延续的特点,句法可逆性稍弱,篇章组构犹如线条型的锁环相扣,可发挥余地有限;而汉语里的回文修辞更多地彰显块状、离散的表征,句法可逆性较强,篇章组构恰似平面型的魔方变换,可施展空间充足。英汉回文辞格均是对各自语言本质特点的发挥和利用,二者存在数量上的多寡和构拟程度上的难易分别昭示出英语的强时间性思维倾向和汉语的强空间性思维倾向。该结论有助于从修辞维度为英汉语时空性本质差异提供佐证,进一步推动英汉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汉语矛盾修辞法的修辞功能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矛盾修辞法有丰赡的修辞功能,它能揭示主客观世界各种矛盾现象,表现人类深邃的哲理思想,强化语言表达作用。语意的思辨性、语言的精练性和结构的创新性是矛盾修辞法的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修辞活动中修辞主体的多种审美心理因素总是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而又严密的关系。情感一旦被外界事物激活,就会立即推动整个审美心理结构的运转,使修辞主体调动起感知、联想、想象等多种审美心理机制,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修辞主体对词语及辞格的选择。因此,任何相对完整的修辞活动都可以看成是在感知、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多种审美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过程中聚合、提升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列锦是植根于汉语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其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是别的修辞方式所不具备的,它的审美功能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大拓展接受者的联想与想象空间,二是创造某种意境,制造画面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易是中国20世纪早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修辞学家。《修辞学通诠》代表了他的最高学术成就,体现了修辞学在当时的发展水平。王易建立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具有现代科学品位的修辞学体系。其修辞观的核心不是美辞而是动情。其方法论原则不是绝对化而是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国画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体现出我国人民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通过认识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语言特点及其折射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民族感情得到升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浮竞”风尚促使魏晋诗坛形成了以“丽藻”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审美观念,也促使诗坛“求丽”的倾向持续流行,并最终在西晋时期形成“繁缛”的特征。伴随这一过程,魏晋诗坛展现出三点新变:第一,“赋”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促使诗歌日渐靡丽;第二,形成“先辞后情”的审美标准,“为文造情”现象突出;第三,文人乐府诗的格调得到提升,并实现了“化俗为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呈现本土化的倾向,中文网络语言相对其他地区的网络语言具有相当独特内容和风格。文章着重从汉字的形体特征出发,考察中文网络语言中所存在的大量的汉字形貌修辞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汉字形貌修辞的独特语言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文化转型是以“青春中国”为基本语境,围绕电视“文化综艺”的话语体系而展开的视觉符号使用与意义生产实践。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接合实践。为了规避“泛娱乐”全民狂欢式的市场文化危机,湖南卫视新综艺善于激活、征用一系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公益、乡村振兴符号与“新综艺”话语之间的勾连,构建“弱娱乐、强价值”的“话语性场域”,以及“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互动式的接合关系。这种意指实践不仅增强新综艺“新主流”文化话语的价值赋能,重塑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凝聚社会力量的共同信仰,重塑“想象的共同体”,而且通过与主流价值观相勾连的视觉修辞策略来强化节目的正当性,赋予新综艺改版行为一种合法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理论在明代中期以后表现出一种泛情论倾向,这同西方文艺美学理论中的泛爱论、泛性论明显不同。泛情论倾向的出现同中国文学史上重情的传统有密切关系。其理论意义和思想价值突出地反映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对人性和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二是对作者主体意识和主体情感的肯定,三是重视情趣的审美观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美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式微是毋庸置疑的,但美育的心理健康功能却令人期待。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育也倍受中国教育的重视。学校美育因“自由”的精神内涵而富有心理健康功能:情感陶冶功能益于学生克服神经症,人格健全功能利于学生祛除人格障碍,而智慧启迪功能有助于学生远离精神病的侵蚀。  相似文献   

18.
美与审美的评价论和语用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是什么?审美是什么活动?迄今为止,众说纷纭.事实上,作为一种公共经验,"美在主观上表现为情感"与"审美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应是以科学的方法从事实美学研究的两块坚固的基石.美的本质有三个层面:其一,在存在层面上,美是价值.确切地说,美的客观基础或所对应的客观存在是价值.其二,在意识层面上,美是情感也即情性的价值意识.作为倾向性神经兴奋体验的情感是美本身的存在方式即美的本体.其三,在符号层面上,"美"是指称起评价作用(因而对象化了)的情感的语言符号.而审美则是以情感的对象化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简而言之:审美是情性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19.
影像修辞及其表现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像修辞是影像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行为,是使影像语言传情达意更加有效的努力和创造。影像修辞与文学修辞具有共同的心理机制,但所用符码的根本不同,致使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文字语言具有历时态的特征,而影像语言不止于此,作为一种时空复合艺术,影像修辞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建构的。文学修辞借助于文字,相对直接而明确,而影像修辞依赖于影像,具有多义、间接和含蓄的特点。影像修辞的目的不在于去表述某种确定的意义,而在于着力呈现世界的丰富意蕴,以含蓄、委婉和诗意去启发人们的体味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余华先锋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崛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余华遵循“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的原则 ,在其作品中体现欺诈与暴力的主题。余华的先锋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