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作为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先驱,斯蒂芬·克莱恩采纳“实验小说”的风格创作了《红色英勇勋章》。小说探索了自然主义的本质:自然的不可抗拒及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体现了自然主义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当自然主义文学风行日本文坛的时候,夏目漱石也步入了文坛,以其完全不同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他在《文艺的哲学基础》中主张文艺不可能没有理想,反自然主义文学“写真实”、“无解决”的主张。而他的创作,尤其是中长篇小说的创作,则是他的文学理想的实践。作为一个杰出作家,夏目漱  相似文献   

3.
张资平是“五四”新文学草创之初影响深远的小说家。受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张资平形成了自已的自然主义文学观:重视科学的描写、暗面描写,强调人的“自然性”。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文学观和创作手法上对张资平恋爱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张资平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性爱描写的高峰,其露骨的描写也震撼了中国文坛。名利欲影响了张资平文学创作的每个阶段,也是最终导致张资平恋爱小说走向滑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倾向,自然主义以其打破理性束缚、追求客观真实的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而在中国文坛,明确标榜“自然主义文学”的流派虽没有出现,但它的创作方法和文学观念对当代作家的影响却显而易见。王安忆便是其中一位,她在坚持创作忠实于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自觉地接受了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作品对生物遗传决定性、客体环境影响性、生活呈现真实性的展露与揭示,无不彰显出浓郁的自然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小说"的自然主义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轫于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自然主义小说建立在一系列自然学科的发展与成熟之上,其哲学思想以实证主义为基础,注重环境生存与生理遗传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影响和塑造。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新写实小说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小说的美学特征,其“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的创作观念与自然主义小说主张的任何事物“都有以其本原面貌进入文学表现领域的权利”的理念高度一致,两者都自觉采取客观化的叙述态度,与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流露与张扬保持距离,力图在最大限度上客观真实地逼近和反映人类社会与人类的精神现象。新写实小说与自然主义小说一样,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自然主义叙事诗学的核心范畴。美国作家诺里斯的叙事真实性有3个来源:一是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诗学及实践;二是英国吉卜林浪漫主义的创作观念;三是美国本土的现实主义诗学。诺里斯的真实性叙事诗学综合了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多元因素,是题材选择的浪漫性、细节处理的实证性和现实主义的典型性的统一。真实性研究揭示了美、法自然主义文学的巨大差异以及美国自然主义文学题材选择、创作手法和诗学观念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江波池莉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文坛后.即与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被列入新写实主义流派.人们称其小说创作是“新现实主义”,“零度创作”.称她的小说是“生态小说”.肯定池莉创作与传统现买王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  相似文献   

8.
“自然主义”一辞含有强调准确表达自然的意思,所谓自然也包括人和人的作品,尤其是它们的看得见的表象和观察得见的行为。自然主义基本上是反对一切迷信主义和超验主义的,它企图用感觉证据和从这些证据按照逻辑所获得的推论,来描述和解释各方面的现象。“自然主义的美学”是和通常理解为准确表达的“自然主义”有些两样的。自然主义是美学作为一个科学或哲学的一个部门的特征;而不是艺术的一个特征。自然主义并不限于一种风格或艺术趣味,而是适用于美学的整个题材。美学上的自然主义是将哲学的自然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应用到艺术和美学上的材料和问题上来,并根据现象的特殊性质加以必要的改变和补充。自然主义的美学并不一定推崇或赞成自然主义的艺术。它往往尊重各种风格和各个艺求时期,认为这些都表现了不同环境下和不同文化发展阶段中的人类思想和感情。自然主义在本体论上倾向于唯物主义;在宇宙论上倾向于“机械论”;在认识论、逻辑和科学方法上,倾向于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伦理学则是人道主义的和入世的,而不是苦行和出世的。  相似文献   

9.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与原初的现实主义并无本质的区别,不过是一种极致化的现实主义,其核心品质是真实客观;生理学、遗传学等科学眼光,正是在科学及人类自身认识新发展的条件下真实、客观地摹写自然的必然取向,是观念变化的结果,而非方法有别;根据左拉的《实验小说论》、《论小说》等原文研究可知,左拉不仅强调人的生物性把握,同样重视人的社会属性揭示,还强调作家创作的“个性表现”,这与其创作实践基本一致,并非过去认为的理论与创作相背离.自然主义“三大罪状”客观看来正是它基本可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现代著名作家岛崎藤村的小说《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总的创作倾向是鲜明的自然主义。《日本文学全史(五)》写道:“不仅在藤村本人,就是从自然主义文学整体说,(《家》)也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杰作。”又写道:“不管在主题上,还是在手法上,(把《家》)称为自然主义文学中的大作是合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欧洲文化和文学的框架中论述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产生与嬗变、形式和题材。通过对代表作家霍尔茨/施拉夫和豪普特曼的重要作品的评论,剖析了德意志自然主义的偏颇,即把文学创作等同于科学实验,试图以单维度的理性和逻辑来描述变化莫测和繁复多元的人与世界。同时,文章还指出德意志自然主义独具文化批判和宗教意识的特色,从而在文学史上有着深化现实主义、开启西方现代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从决定论到自然主义: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活跃的文学流派只存在了二十余年 ,但却产生了一批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 ,使 1 9世纪末、2 0世纪初的美国文坛大为改观。本文拟通过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产生根源和对主要作家的讨论 ,进一步认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在整个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曾繁亭 《东方论坛》2008,(4):36-43,47
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这既是传统“性格典型”开始瓦解的起点,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叙事中那种往往体现为“心态”的人物“类型”的开端。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在人物形象内涵上的现代演进,显然也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文学史上,斯蒂芬·克莱恩以其富有天赋的创作才能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享誉文坛。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荒诞主题等文学流派先于他的同代而早早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偶然的权威力量决定了是非善恶,奖惩,甚至生死的宿命论主题在他的作品《红色勇士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以及《蓝色旅店》"B lueHotel"中展示出来,同时自然对人类命运的冷漠的悲观主题也能从他的作品《敞蓬小船》"Open Boat"中清晰地感受到。本文着重从这些角度对其作品中所蕴涵的直到现代才成潮流的文学主题——荒诞进行了分析,从中窥见克莱恩的天才之处。  相似文献   

15.
克莱恩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享章从分析作品中运用的色彩、动物、各种意象以及围绕主人公亨利心理变化刻画的故事情节等方面解读其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说明现代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主题,表现现代人的困境及人性的悲哀,表达人类在战争的环境面前无能为力的自然主义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对20世纪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奥尼尔的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从自然主义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因素,并且探讨作者自然主义倾向的源头———成长经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以及对东方哲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作为一个伟大的现代派作家,奥尼尔又远远超越了自然主义的局限,体现了他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人物伊莎贝尔的心理描写和分析,指出其在欧美文化冲突过程大背景下的心理的演变过程。同时指出伊莎贝尔这个人物在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中的位置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茅盾文学奖中,历史题材的作品显示出了特别的优势,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基本上囊括了新时期以来经典的历史小说。由于历史题材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祛除了书写的诸多顾忌,给作家创造了至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加之思想的解放,尤其是西方各种各样的历史主义潮流启开了国人的心智,由此扩大了茅盾文学奖的审美视界,也丰富了它的历史诗学并通过时间的进步性、多元的历史观、历史的理性化与辩证化、历史的能指性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来。这种历史诗学及其叙事既使茅盾文学奖赢得了鲜明的个性,但也产生了一些争议,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9.
当代影视创作中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纪实倾向,它表现在被吕新雨命名的“新纪录运动”纪录片创作中;在一些“纪实”性电影故事片;更多的体现在许多电视台制作的大量“纪实”类电视节目中。这些作品体裁样式、表现形式、手法、内在规律各个不同。但是它们却共有一种“纪实”观念:那就是对过于明显建立在观念上的主观真实的否定,希望去除人的主观介入;对原生态生活本身的强调和重视,力求忠实表现原生生活本来的状态和流程;并在技术上充分利用摄影机(摄像机)记录客观现实的能力和一些具体的纪实手法试图达到一种对原态生活的“纯记录”;实现对“真实”的承诺。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种纪实倾向就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是在宣称其具有一种不可能获得的特质,以期获得一种普遍的叙述合法性,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后现代文化的怀疑倾向。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瓦解“真实”和普遍合法性的迷雾,不但在影视具体的制作手法上,而且在“真实”和“纪实”观念认识上获得了解放,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认知领域。  相似文献   

20.
<暴风雨>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传奇剧,<收藏家>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福尔斯的第一部小说.两部作品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女主人公米兰达都被恶人觊觎并囚禁,但他们的命运和处境却截然不同.本文通过两个米兰达生活的不同环境、遇险后的不同的处境、遭遇到的恶的势力、爱情的经历的比较,来勾勒出莎士比亚笔下仙境一般的世界和福尔斯笔下的地狱般的世界,清晰地看到人类的美好理想和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痛苦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