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雅明最著名的艺术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宣告了技术引发艺术生命政治的革命性转向。本雅明认为技术渗透艺术身体之后,制造了艺术的三重生命形式。以灵韵隐喻生命属性的艺术的生物生命转变为以复制品为象征的艺术的形式生命。在这种时代转向和生命隐喻的背后,本雅明乐观地预见一种具有救赎美学价值的未来生命的共同体愿景。  相似文献   

2.
瓦尔特·本雅明指出,由史诗分裂形成的三种文体———故事、小说、新闻消息等随着时代变迁,在艺术场的位置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艺术灵韵消失,机械复制时代的电影等新艺术形式展示了全新的艺术功能。在《小说的危机》《讲故事的人》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等篇章中,本雅明深入探讨了从故事、小说到新闻、电影的艺术链条上展示出来的艺术形式演变以及艺术和技术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他的艺术发展观,即一时代必然有一时代之艺术。他强调,技术进步影响并改变了各种艺术形式、接受方式及其功能,现代技术在艺术变革中的潜能因而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作为现代艺术物质现实的技术发展特征为理论出发点,剖析潜存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社会领域的政治意蕴,其理论主题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暗合但有思想的独特性。作者本雅明在散文化的结构体例中,传达出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艺术的革新意义及其潜在的政治批判主题,揭示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政治之间隐显交错的辩证关联。本雅明的理论主题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曾被苏珊·桑塔格赞美为“现代文化的具有土星气质的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坎坷,虽然屡受磨难但依旧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虔诚。他的思想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启发下他发现了在机械复制时代技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并提出“艺术政治化”的设想。而技术这个话题也成为了本雅明理论体系中极富争议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认为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表现性关系,他坚持将文化现象纳入经济关系之中,强调艺术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并不外在于社会的经济关系,而是内在于其中,艺术生产力的先进与否取决于艺术工艺技术的先进与否,艺术的政治性源自艺术的生产性,在艺术生产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对工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本雅明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指出技术发展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更在于指出先进的技术与政治倾向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德国美学家本雅明的思想浸透着强烈的现代精神。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启发,他把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进而从它与技术的关系来发掘其政治功能。本雅明以政治和革命之名来赞美复制艺术,它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开启了艺术民主化的进程,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长期以来被误读,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深层次内涵;本雅明提倡的后审美艺术是现代性语境中对机械复制艺术的推崇;在复杂的后现代性语境中,电子媒介、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费文化等促使艺术家族内部发生分化和重组,艺术不会终结,但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审美感知都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在辨析浪漫主义、弥赛亚主义、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艺术生产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回到马克思哲学语境中,将唯物主义思想引向了社会文化批判,以此揭示艺术生产的逻辑、主体以及功能问题。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批判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试图阐释艺术革新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理论根源,从而为“图像-视觉”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提供哲学基础。从视觉文化批判的角度看,本雅明的这一理论既具有阐释社会存在的意义,又重新建构了社会生活与艺术现象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展开深入的批判,因而体现了一种基于艺术社会学批判的视觉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第一个里程碑,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重点考查了艺术生产范围内审美经验的重构问题。灵韵的衰竭和震惊的出现使得审美经验日渐贫乏,艺术再也不是宛如神明之物;技术在祛除艺术灵韵的神圣性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建灵韵的可能性,审美经验成为艺术作品化解生存危机的契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重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反映了艺术政治的革命要求和救赎意图,这成为经验重构的主要目标。本雅明理论为深入思考现代艺术的经验表达提供了独特解说。  相似文献   

10.
本雅明电影救赎观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他的很多电影理论至今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解析和阐释当今电影的存在形态和特征。本雅明的复制理论、视觉无意识理论和艺术触觉理论等诸理论为解析当今时代电影法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1.
新艺术运动是艺术设计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一环,在现代设计长河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对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强调、多元文化的继承、内容的朦胧性和多义性等层面上展示了与当代艺术设计相吻合的特征;在对艺术设计传承和艺术设计创新两个方面对当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课程力求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法律修养,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知法、懂法、守法.采用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13.
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两个重要组成元素,前者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以对自然界所属物的稳固模仿和真实描绘为主要手法,通过形体认知和体验来表达主体的情感认知的一种创作方法,后者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释放主题强烈内心情感感受,或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构成特征符号来传达情感感悟的艺术创作手法。应用艺术设计从人的某种物质功利目的的需求开始,以材料、现代技术工艺等客观条件为基础,体现出造型艺术的表现特征。应用艺术设计创作需要通过艺术表现与再现手法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从而实现作品的新创意,达到艺术共赢。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一些"行为艺术家"以艺术创新的名义,将食人肉、放血、割皮、摆玩尸体、残害动物等极端行为称之为艺术.这是对神圣艺术的亵渎、践踏,无美可言.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与艺术     
从艺术领域中多视角地理解关于传统的“形”与“意”,深化对传统的认识。如何继承传统是所有艺术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从他人的探索中获得启示,寻找艺术设计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美术教育与现代社会、现代艺术发展相适应的改革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西方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然而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有许多优秀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挖掘。中国的书法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就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书法的笔墨、点画、结体和章法,这几个方面对现代美术教育和训练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喷画艺术具有逼真、生动的艺术效果,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动画设计和建筑等领域.喷画能够具有惟妙惟肖的写真效果,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在教学中,该绘画手法应充分考虑不同的创作目的、材料等因素,更好地发挥其独特而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喷画的充分了解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应用能力,发挥其在艺术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的市场经济导致了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关系的混乱。用马克思主义生产与消费同一性的观点来阐述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同一性 ,可以重新认识艺术消费者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 ,以促进整个艺术活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对周原甲骨文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归结,提出了其爽劲奔放类、严整劲挺类、萧散简远类、烂漫恣肆类、写意流便类的五个艺术分期;认为周原甲骨文应出自于周人之手且横跨了殷商、周两个朝代,而萧散简远类则可能成为殷商甲骨文与西周甲骨文的分水岭;从契刻工具,书、刻的关系与涂朱、涂墨,契刻刀法与契刻笔画次序等方面探讨了周原甲骨文的契刻技法,并对周原甲骨文的用字与结字、章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周原甲骨文在"自然书法观"的确立、"草甲骨文"的创造、萧散简远、烂漫恣肆、写意流便新的审美范式和微雕艺术的开创等方面的历史贡献与其应有的中国书法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公益广告是一种不以赢利为目,旨在传播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积极向上理念的广告。公益广告在向社会公众传播时,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传播效应,语言的运用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如果我们的公益广告在创作上能够充分体现出语言美,能够深入进行修辞,让广告受众在感受汉语的"精妙"中接受"说理",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旨,那么,我们的公益广告就能达到广告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和谐、意境与语境的和谐、思想情感与语言情感的和谐,真正"吟"出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