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清末安徽合肥人,淮系军阀,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是洋务派重要首领。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驳骎内向”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他认为清政府唯有“变法”才能保护  相似文献   

2.
清朝光绪年间,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两名穿官服的护卫来到津郊运河岸边,把捏泥人的张明山叫走,说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让他去捏个像。总督衙门在天津城外东北角三岔河口,离张明山住的窝铺不远,一  相似文献   

3.
曾纪泽(1839—1890),湖南湘乡人,字劼刚,大学士,勇毅候曾国藩长子。由二品荫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引见,“奉旨以员外郎用,戲分户部”蹇谕ㄉ毯?时代风会转变,中外交涉日益纷繁。曾国藩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曾纪泽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卖国贼。他在一八七○年受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到一九○一年一命呜呼为止,整整三十年中,主持或参与了清王朝几乎所有重要的对外交涉事件,被清朝反动统治集团吹捧为第一号“外交专家”,简直成了十九世纪末清廷半殖民地外交路线和外交政策的体现和化身。剖析一下这个反面教员的有关言行,看一看他是如何利用孔孟之道来为其民族投降主义服务的,这对于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的投降派,认识林彪投降主义路线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中日甲午战争时,身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他不仅是中外交涉的具体负责人和战争的直接指挥者;同时,也是清政府统治阶级中最重要的“主和派”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于1895年底奉命编练新军,很快建立起一支有七千人左右的“新建陆军”(后改名为武卫右军)。1899年袁在率所部到山东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又以山东巡抚名义,改编了山东旧军三十四营,定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经过八国联军之役,清政府在北方的军队,或消灭或没落,唯有袁世凯所部非但没有损失而且还有较大的发展,成为清政府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1901年李鸿章死去,那拉氏认为只有袁世凯所部军队完整无缺,可以镇慑北方。于是又将袁世凯从山东调回直隶,被任命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奉旨实授)。  相似文献   

7.
<正>闭关时代的中国,一向不与外国有平等的外交往来,也不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逐步侵入,迫使中国开放大批的通商口岸,清政府才不得不审时度势,设置了分掌南、北通商和交涉事务的南、北洋大臣,以适应中西关系的新变化。 据《光绪会典事例》卷1220载:“设办理江、浙、粤、闽、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以江苏巡抚兼领,为南洋大臣;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大臣,为北洋大臣。”  相似文献   

8.
裕禄(约1844—1900),字寿山,满洲正白旗人。他先后出任过安徽巡抚、湖广总督、盛京将军、四川总督等要职。1898年内调为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兼总理衙门大臣,同年9月戊戌政变后,荣禄内调为军机大臣,裕禄补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帮办北洋军务。在此以后,正是直隶义和团运动从兴起到高潮并经历天津保卫战的重要时期。关于裕禄对直隶义和团运动的态度,晚清政界及史学界基本上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他始终纵容支持义和团;二是认为他在大沽战前对义和团始终实行严厉镇压的政策;三是认为他对义和团的政策经历了“剿抚兼施——剿抚两难——主抚的过程,同西太后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前两种意见都未免偏颇,第三种意见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浅谈自己的意见,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9.
林达  何震 《21世纪》2007,(8):32-33
李鸿章大人赴宴从1896年3月到10月,大清帝国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访问了欧美8个国家,想通过外交活动,挽救风雨飘摇的满清政权。访问德国期间,人称"铁血首相"的俾斯麦,设宴款待李鸿章一行。民间的野史上记载:当时由于是李鸿章大人第一次吃西餐,不太懂得西餐桌上的礼仪礼貌和规矩。宴会还没有正式开始,李鸿章就把餐桌上摆在自己面前的、本该用来洗手的水,当成饮料一口喝了下去。俾斯麦首相见状,为了给远道而来的客人留面子,二话没说,也端起自己的洗手水一饮而尽。中、德双方的随行大员们见了,自然不敢  相似文献   

10.
190 1— 190 7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针对当时直隶吏治极端混乱和腐败的现状,采取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与整顿。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派遣官员出国学习和考察,设立官员培训机构,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惩治腐败等内容。袁世凯对吏治的治理整顿,是清末直隶新政举办成功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时光荏苒,京城自来水已走过百年.回顾当年,在日近西山的清政府主持下操办"机器水"事业,可谓步履维艰…… 筹办"机器水"源于"宫中走了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袁世凯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升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相似文献   

12.
清末袁世凯集团的崛起与列强对华政策的演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列强为了在华利益,在甲午战后开始扶植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这一过程大致可以从袁世凯新建陆军与任山东巡抚时期,任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时期,宣统朝及辛亥革命时期这三个阶段来考察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在编练新军,建新学堂,派游学,聘请外籍教习的改革活动中,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和袁世凯,积极聘用英、德、日等国的教习,在这一活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使他们聘用外籍教习的工作和外籍教习在直隶省的活动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中,北洋大臣、参战清军统帅李鸿章不主战反主和。长期以来,史学界多以为李氏此举是为迎合太后心理,保存自己实力。笔者认为不然,影响李鸿章甲午主和的有多方面的更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前某些学者一谈到黄海海战的失利,都笼统地归结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一谈到北洋舰队的覆灭就归结于李鸿章避战保舰。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究竟为北洋舰队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本文认为,甲午中日开战后的一个多月,李鸿章对比中日海军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综观甲午中日海战的全过程,李鸿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避战"。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因此,"避战保船"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  相似文献   

16.
兆猷 《源流》2011,(19):16-19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青年时代,曾经幻想过以改良的手段来挽救中国。1894年6月,他曾上书清廷直隶总督李鸿章,陈述"治国之大经,强国之大本",但遭到李鸿章拒绝。上书的失败,才使孙中山"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强迫。"在这之后,至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之前,孙中山领导了十次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17.
刘芳 《东方论坛》2016,(3):48-55
世纪之交,袁世凯在担任山东巡抚短短两年时间后,就一跃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除了与其对义和团的政策相关外,更重要的是他仿效"东南互保",在山东主持了地方官员同各国领事交涉,达成互相保护共识,并且在清政府与东南督抚间充当了关键的消息传递者,成为双方均倚恃的对象.最终,山东既能避免地方骚乱,又阻止了联军、尤其是德军的侵扰,成为北方难得的净土,袁世凯功不可没,而其本人也从中锻炼了政治才干,赢得了中外官员的信任,在政坛上渐露锋芒.  相似文献   

18.
赫德是英国人,李鸿章是中国人,赫德是总税务司,李鸿章是直隶总督,他们都效忠于清政府,都争取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他们都希望在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贡献。他们有合作的一面,但是,国籍、职位、年龄的不同,又使他们矛盾重重。他们的恩恩怨怨,都与中国晚清史上的重大事变息息相关,很值得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丁未政潮后,袁世凯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内调中央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对于这一变动,长期以来人们多推测认为这是慈禧太后的明升暗降之举。笔者通过解读《辛亥革命前后》中齐东野语部分的有关史料,发现明升暗降之说并不确切,至少袁世凯本人是十分愿意内调的。此外,慈禧太后调袁世凯入京乃是迫于时局之举,其主要目的并非在于削夺袁的实权,而在调整朝局,而且内调之后,慈禧太后一直保持着对袁世凯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曹福华 《社区》2010,(20):41-43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氏,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晚清重臣。早年随族侄刘长佑率乡勇与太平军战。因战功累升广西布政使。同治四年.擢赣抚。后迁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要职。尤其是他第三次出任两江总督,时间竞长达12年之久(中途因甲午战争奉诏北上主持军务达15个月,两江事务暂由张之洞署理),清末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力主对日作战、反对废黜光绪帝、策划并参与“东南互保”、“江楚三折”建言变革等,无不与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