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全过程:童年审美内化对创作和弦的准备;潜意识的酝酿与混沌预感;灵感出现后的艰苦孕育;感受、体验对构思的催化;动笔写作的情景和甘苦,以及创作中自觉的思想、艺术追求。叙述中对艺术创作规律和作家的创作经验多有揭示。  相似文献   

2.
“火坑忽然打开了……选择吧!—可是要选择,已经太晚了。对于我们,选择已经作好了.穷凶极恶的过去正在吞噬未来.帝国主义大战爆发,催醒了正直的灵魂,罗曼·罗兰说:“人们可以理解,我感觉到,在我的脚下,一个新的欧洲,新的人类正在形成,我的步伐更坚定了.”—这是1914年11月26日罗曼·罗兰给一位德国朋友的信中,深刻地告诫他的朋友:沉缅于法国大革命的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茅盾,从他一九一六年进商务印书馆,开始“叩文学的门”起,就把文学与社会人生牢牢地挂在一根线上。他也曾提倡过左拉的自然主义,那是为了反对面壁虚构、脱离现实的旧文学;他也曾鼓吹过罗曼·罗兰的新浪漫主义,那是因为他相信它“能够补救以往文学之不足而综合地反映人生”①。“为人生而艺术”,始终是茅盾接受这种种主义的基石,也是他半个多世纪文学生涯的奋斗目标。本文将从他的早期小说创作入手,探讨这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方式。文学为人生,表现人生,批评人生,改造人生,是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创造了也许迄今为止最为伟大的艺术,这艺术只有“英雄”二字差可描述;而英雄之花的盛开往往靠痛苦滋养,是故罗曼·罗兰将自己的巨著献给“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洞观米翁其人尤其他的性格、气质或内心世界,是理解他的艺术、以及他与他的艺术之间关系的第一也是关键的一步。大师出生于中产之家,但属佛罗伦萨的阀阅世系,其有籍稽考的历史可上溯至12世纪。他是个  相似文献   

5.
蕴丰富于瞬间──茨威格心理描写方法一瞥李伟昉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驰名世界的奥地利杰出作家,其独特的心理描写赋予了他的小说以极强的艺术魁力,赢得了包括高尔基、罗曼·罗兰在内的许多艺术大师的极高赞誉。他有一首题为《壮丽的...  相似文献   

6.
心灵生命化的散文传统王光明群星灿烂的法兰西文学天空,是我们所熟悉的.连一般的文学读者都数得出几个光辉耀眼的星辰:拉伯雷、蒙田、布封、卢梭、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波德莱尔、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都德、普鲁斯特、萨特和加缨、罗兰·巴尔特,...  相似文献   

7.
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音乐小说。本文论述了其交响乐的结构方式 ,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交响乐的主旋律 ,音乐化的主人公形象等问题 ,力图在文字与音符之间找出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约翰·克利斯朵夫》(1903—1912)是罗曼·罗兰的成名作和前期小说代表作。这部长达一百几十万字的巨著,共有十卷,描写了平民出身的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成名的一生。在小说中,一个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作者把各种现象都比喻为河流。诸如音乐的河、自然的河、工人运动的河、思想的河、时间的河、生物的河、文学的河、生命的河、民族的河等。其中含有四条主要支流,即自然之河、音乐之河、生命之河与心理之河。它们彼此连结,互相渗透,都与主人公的命运相联系,形成小说大河式的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9.
“拱顶式”人物──读《安娜·卡列尼娜》杨爱唐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一个多世纪了。它以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但对它的结构艺术却不无微辞。法国作家布尔热批评它和另一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缺乏结构”①,美国小...  相似文献   

10.
娜塔丽·萨洛特,阿兰·罗伯·格里埃和米歇尔·布托尔是今天走运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一问世,批评界非但称赞为杰作,而且还把他们每一部作品都看作是现代小说进化中的一个转折点,说是“新的小说文学的成长”,是“新现实主义”的繁荣局面。罗兰·巴尔特曾经说,罗伯·格里埃的尝试,“其重要性不下于超现实主义之与现实”。让·保尔·沙特则发现娜塔丽·萨洛特的“写作技巧,使她超过了心理学主义而达  相似文献   

11.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思想家。他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一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培·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著…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近、现代西方激速膨胀的物质文明及物欲泛滥进行着严肃的反思,表现了一股向精神文化回归态势。从而在创作方法上与过往的创作传统有所相异:向内转──由追求再现现实的存在形式发展到反映生活内在样式,写出生活的深层真相,表现出了对人类精神处境的关注。而罗曼·罗兰花了二十个寒暑创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便是突出的样板。诚然,小说有对现实包括艺术、道德、政治的批判,但对文化的批判与重构却成为它表现的主体。比如在主人少个体人格的塑造上,在对德、法民族精神与性格的审视上,乃至…  相似文献   

13.
法国进步作家罗曼·罗兰在读了《阿Q正传》以后,先是大笑,笑完之后,竟嚎啕大哭!阿Q的形象怎么会引得人又笑又哭呢? 喜剧和悲剧是不同的美学范畴,喜剧性和悲剧性是不同的美学属性,在审美过程中喜与悲又是不  相似文献   

14.
土族作家鲍义志作品解读吕霞罗曼·罗兰认为:“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为。”阅读土族作家鲍义志展示给我们的河湟小说,可以说,他的小说创作实践把他自己“生命的第一个行动”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在观照他的作品所传达的审美信息时,都会不可避免地从这些具体、个别...  相似文献   

15.
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2、母亲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相似文献   

16.
弗朗西斯柯·何塞·戈雅·伊·吕森提斯(1746——1828)是西班牙近代杰出的大画家,有“画家中的莎士比亚”之美誉。他的艺术成就标志着西班牙现实主义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欧洲浪漫主义美术的伟大先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无论是中国的林语堂还是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他们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挣扎于东西文化的夹缝之中,徘徊于两种文化的选择之间。对于站在俄罗斯古典文学之巅的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曾这样说道:如果不说明托尔斯泰与东方的关系,那么,他的传记是不完整的;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的林语堂则是不中不西,却又中又西的“一捆矛盾”。  相似文献   

18.
英国19世纪女小说家的恋爱婚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19世纪涌现出了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们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不少不朽之作。其中那些女作家尤其突出。她们的一系列爱情故事小说表达了她们对恋爱婚姻的理解和解释。她们一致认为:幸福美满的恋爱婚姻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的。同时,她们也有完全不同的观念。简·奥斯丁揭露了门当户对恋爱婚姻观;夏洛蒂·布朗特认为男女在爱情上是平等的;爱米莉·布朗特则把爱情写成矛盾的漩涡,更有人不慎失足于其中;而乔治·爱略特强调女性要循规蹈矩,甘于平凡。她们充分表达了19世纪女作家的形形色色的恋爱婚姻观。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现实主义掀起了美国文学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产生了豪威尔斯、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等享有国际盛名的作家。他们摒弃了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突破了关国文学的"欧洲化"局限,使美国文学跃上了一座高峰。同时,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呈现了多元化景观况,产生了乡土文学、心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以美国式的表达和美国式的主题构建了美国民族文学,成为民族文学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